北京青年报:《食品安全事大 科学认知价高》摘录
(2013-05-03 13:26:18)
标签:
健康 |
美国农业部前副部长、国际食品科技联盟全球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共同主席任筑山表示:“希望媒体在食品安全报道时注意两点,一是量的问题,报道的时候要知道有害物质是否达到造成食品安全的危害;二是要有一个观念,没有绝对安全的食物,就像开车没有绝对的安全一样。很多生活中的事情都是这样的。”
面对众多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我们是不是应该都制定出标准?到底需不需要很多很繁琐的标准?面对媒体人和百姓的这些疑问,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陈君石研究员认为:“现在只要一出现食品安全事件,就会有相当一部分舆论认为是由于标准缺失造成的。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我并不是说我们的标准多么齐全和完美,但这些事件并没有反映出我们的标准缺失。”“比如白酒塑化剂事件,假如我们今天制订了白酒塑化剂标准,那么明天还要制订红酒或洋酒的?现有的关于食品中塑化剂的监管法规,卫生部相关文件和食品安全标准里面的包装容器的塑化剂溶出标准完全可以监管白酒中的塑化剂。另外,舆论认为地沟油没有检测方法就无法监管也是一个误解。公安部门已经抓获了地沟油的源头和加工者,而犯罪分子供认不讳,这就可以定案。为什么还要靠标准?如果所有的食品都要靠检测、用标准来衡量,那食品的价格将非常贵。在世界所有市场上的食品中,只有很少部分是有标准的。”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魏益民研究员表示,在过去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中,有很多和农产品的源头有关系。在我国,对农产品的源头监管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也是一项最艰巨的任务。目前,更多的力量关注和投入都放到了终端或者是市场产品的抽检。而对生产源头,特别是对农业生产者的操作培训和规范方面做得比较少。所以,应呼吁和强调,要把源头监管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Peter Ben Embarek对此也表示:“非科学的东西出现了,我们不能回避,回避不是科学的态度。而媒体的报道不能出现真空,一旦出现真空或误导,则很难再建立信任。”文/布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