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课堂教学案例
(2016-06-16 18:19:07)| 标签: 教学故事课题研究 | 分类: 教育叙事 |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课堂教学案例
-----关于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反馈的思考
平利县城关三小课题组 周群
【案例背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课本呈现的资源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也是多元的。如何使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性的反馈,现结合二年级下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文的实际教学来谈一谈。
【案例扫描】
片段一:虚拟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图)师:谁能描述一下图画的内容呀?
生:一群小伙伴在野外旅游。
师:小朋友们去踏青,本来是多快乐的一件事情呀!可真没想到,三三两两结伴游玩时,这几组小伙伴忘记了时间,也找不到集合地点了!
(图:1.背景:正午,太阳在南,树影、人影在北。2.背景:下午,阴,大树枝叶一面稠密、一面稀疏......)
2、师:其实他们身边就有大自然的指南针可以给他们指明方向,可是这群粗心的小家伙还没发现呢!请你们仔细地读一读课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我看谁能帮图中的一组小朋友指指路。
(生兴趣盎然地走入新课)
【思考与评析】《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一开课就给他们一组图(并有两幅是课文内容以外的),创设情境,展示疑点,使他们的阅读针对性更强一些。在兴趣的带领下,学生自己开始探究课文,进行了有效的课堂的反馈。
 
片段二: 
1.学生看图之后,带着任务读课文,找答案。找到后与同学交流,再帮助图中的小朋友指路。
师:请大家在为小朋友指路时,可以尝试这样表达:(出示提示)
 
 
 
2.交流:
生:我想为第一组小朋友指路,我看到图中太阳挂在南方,影子的方向是北方。
师:“你是从哪一小节知道这个知识的,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生读得并不理想。
师:谁能读得更流利、更有感情?(指名读)
师:同学们想听听老师怎么读这一节吗?(师范读) 
该生再读,明显读得有韵律感了。
齐读这一小节。
【思考与评析】尽管课文内容是自然科学,讲课时却不能离开“语文” 的根本。因此,发言的过程中要有目的地多朗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级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教师就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二年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比较欠缺,正处在培养的起步阶段,在困惑时教师给出合适的学习提示与示范,帮助他们理清思路,在口头表达时更有条理,指导学生逐渐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片段三】学写迁移,仿写小诗。
1、师:喜欢观察、爱动脑筋的同学一定可以闯过今天的最难关。你们知道大自然中还有天然的指南针吗?它们又是怎么指明方向的呢?
2、指名回答。〔向日葵、年轮、房屋的门、苔藓……〕
3、大自然中有这么多天然的指南针,大家一起开动脑筋,选自己喜欢的一种学着课文的样子说一说,也当一回小诗人吧!
4、交流:
生:年轮爷爷是位忠诚的向导,它能为我们指点方向。年轮密的一面是北,疏的一面是南。
生:向日葵也是天然的指南针,它整天朝着太阳转。太阳在南,它就朝南。
5、师:一个个小诗人可真棒,能把自己想到的小诗写下来吗?(布置课后仿写小诗。)
 
 
 
 
 
 
 
 
 
【思考与评析】新课程理念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课文仅仅是个例子,我们不是教课文,而是教语文。仿写,既让学生解说了知识,又让他们亲手触碰了“诗歌” 的形式,发挥他们多方面的才智。激起学生的创作激情,在这样的学习场景中,创新的火花时时闪现。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有外在的愉悦表现,更有内在的成功体验,这便是一种课堂与课外有机结合的有效反馈。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