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班年级组自然角创设
自然角是大自然在班级里的一个小的缩影,自然角中多样的植物,纷成变换的形态,让幼儿领略了植物的生长变化和过程。自然角的创设能帮助幼儿丰富自然知识,了解植物的生长,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学习照顾植物,培养幼儿之间的合作和爱护植物的良好行为。在进行自然角的创设中,教师考虑到大班孩子年龄和认知的特点,在植物的选择,栽培等方面都有侧重,下面我就来谈谈在大班自然角创设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一、自然角植物的选择
在进行自然角植物的选择时,教师考虑到幼儿的生活经验等多方的因素,又考虑到季节的特征,在自然角里栽种的都是我们身边的,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如:豆苗、大蒜、洋葱、芋头等植物。这些都是易于生长和栽培的植物。
二、植物的有土和无土栽培:
在进行植物的栽培中考虑幼儿观察能力的发展,教师在选择植物栽培时,进行了有土和无土两种栽培方式,有土和无土栽培的植物生长变化是不同的,这样便于幼儿比较和观察。例如:我们利用透明的玻璃器皿来种植无土栽培的植物,这样孩子能非常直观的看到植物根的生长状况,对植物的生长产生兴趣,激发幼儿观察植物的行为。
三、观察记录表格的设计和记录情况
结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和观察的要求,教师设计了一个便于幼儿记录和对照的观察记录表格:这个表格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其中的内容要求,教师都是利用幼儿看得懂的图画来代替,这样幼儿就一目了然了,而且幼儿把植物的的生长变化对照记录表格进行记录,浇了多少水(标志是卡通小水壶),植物的一些变化,如:长高的植物要进行修剪等(其中的标志是剪刀或小手,让幼儿根据处理情况来进行选择),植物的变化幼儿都会在观察记录表格中给记录出来。观察时间设定为:每周的周一进行观察并记录。
教师根据班级的分组情况,观察记录设为红花组、黄花组、蓝花组、粉花组,观察记录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记录本的外皮,也是根据分组情况而进行了颜色的确定,黄花组的观察记录本就是黄颜色的,蓝花组就是蓝色的外皮……这样便于幼儿区分。有土和无土栽培也进行了分组,例如:黄花组进行无土豆苗的观察,蓝花组进行有土萝卜的观察等等。分组有利于幼儿合作观察能力的发展,小组也有利于幼儿的讨论和学习。
四、植物的喝水情况:
植物要喝多少水才行,应该什么时候浇水。由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少,让孩子能很好来完成有一定的困难,自然角既然要孩子来管理,就要有相应的便于幼儿操作的工具,于是教师就设计了植物的喝水瓶。喝水瓶上面标有一些高度的标志,作为水量的标准,幼儿就会根据植物的需要来按刻度进行浇水。例如:豆苗一周需要很少的水,孩子们就会在每个周一,把喝水瓶里装上最低标志量的水来为豆苗浇水;又如,有土栽种的洋葱,一周需要的水量就多一些,孩子们就会在喝水瓶里装上两个标志的水量。在这个浇水过程中,孩子们学会用手按按土,根据土的软硬程度来进行水量的调节,发展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和使用感官进行感知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对植物照顾的经验。植物的喝水情况,幼儿会在观察记录中采用绘画的形式进行记录。
五、植物角植物种植孩子的参与
自然角的植物在开始栽种时,教师带领孩子参与活动,从种子的收集,植物的栽种,教师也都让孩子参与活动,这样让幼儿了解植物的种植状况,能增加幼儿对植物的兴趣,使幼儿关注植物。在有些植物成熟后,要重新栽种植物时,教师让幼儿独立来进行栽种,这样可以让幼儿对植物的生长有更直接的直观性了解。如:种植大蒜活动,从剥蒜——种蒜——摆蒜——浇水——观察生长情况,幼儿都是直接的参与者,教师只起引导的作用。又如:栽种洋葱,教师指导幼儿学会使用铲子,把土分垄,然后把洋葱栽种进去,再进行培土,最后进行浇水;通过一系列这样的幼儿自主栽种活动,使幼儿对植物的生长关注程度增强,每天早上来幼儿园,孩子们都要去看看自己种植的植物怎样了,使幼儿的观察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植物从种植到长成这个完整的过程中,幼儿全程参与。
六、自然角和科学原理相结合,
自然角栽种让幼儿了解植物的生长,并不能满足幼儿对植物的了解,为了让幼儿了解植物生长所必须的条件,自然角中的豆苗,教师在栽种的时候就考虑到让幼儿能从单一的植物中,从不同的栽种条件下,发现植物生长的不同。孩子们知道植物不喝水会死,但如果没有光呢?于是我们就利用两盆同样水生的植物豆苗,进行了没有光植物会怎样的实验,实验这样来进行操作:两盆相同的豆苗,一盆正常生长,一盆被罩上了黑色的塑料袋,每天孩子们都会来自然角看看被罩上塑料袋的豆苗有什么变化,并把观察到的情况,画在记录本上,而且孩子们会把发现的情况和同伴进行交流和讨论,几天以后,我们把塑料袋打开,孩子们发现,没有光的植物长得又黄又不好,两盆植物的变化给了孩子们形象的对比,通过实验孩子深刻了解了没有光植物是不能生长的,发展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同时也让幼儿了解了植物生长的一些基本科学常识。
实验活动,我们一个月来进行一次实验,而且根据实验情况,教师设计了便于幼儿操作和记录的表格,幼儿会把观察到的植物变化记录(绘画形式)在表格上,通过观察最后得出的结论由幼儿口述,教师总结出来。除了进行遮光实验,我们还进行了盛栽植物的容器中土多和土少对植物的影响的实验等等。
七、开辟“我的植物我照顾”的活动
随着孩子们观察能力的发展,为了更好的促进幼儿对植物关爱情感的养成,教师考虑为幼儿开辟一个“我的植物我照顾”活动,目的让幼儿在学习观察的基础上,能把在自然角学习到的技能运用到对自己植物的照顾中,同时也增加幼儿对自然角的关注度,培养幼儿爱护植物的情感。我们这个活动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孩子们都带来了自己喜欢的植物,教师在自然角中开辟出一个区域,孩子们的植物都搬进了新家。教师带领幼儿为自己的植物设计了植物守护宝宝,采用废旧的酸奶盒和旧毛线制作而成的,植物宝宝上有种植者的姓名,植物的名称,都是孩子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设计的,各种植物守护宝宝,为自然角增添了趣味的一笔,孩子们的对自然角的植物栽种关注程度大大提高,对植物的热情是有增无减。每天在“我的植物我照顾”的园地前,都会围满了孩子,孩子们来幼儿园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来看看自己的植物长得怎么样了,是不是要浇水,发现叶子黄的,赶紧问老师怎么办,这个园地的开放,让孩子们对植物的关注提高了,对植物的爱护增加了,对植物的栽种知识丰富了。
八、跟随季节来进行植物种植的种类和区域调整
随着季节的变化,我们对自然角的植物种植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变化。天气越来越暖和了,一些植物会因为温度的关系和一些客观因素,因出现了生虫子的现象,还有的植物,例如:大蒜就不合适进行栽种了,会出现烂根的现象等等,当出现这些问题,当孩子们看到这些变化时,教师组织孩子进行讨论,孩子们了解了是因为室内的空气不流通,又因为室内温度的变化一些因素,植物就可能生虫子和产生烂根的现象,而且植物在室内长期生长,也会因为缺光而生长不良好,于是,我们组织孩子们进行了一些户外的种植,把一些植物从室内转移到室外,从无土栽培变化为有土栽培。植物角由室内到室外,这是一个还原自然的过程,而且我们把自然角扩大化,利用班级拥有的有利条件,把大阳台充分的利用起来,建成了一个小的种植园,这样植物可以在自然的条件下生长,孩子们依旧可以观察,观察植物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和室内的生长进行对比,可以让幼儿学习到更多的植物的相关知识,让幼儿更好的参与植物的照顾,关注植物,收获成功,体验快乐!
在户外的栽种中,我们让孩子们学会一些基本的植物种植方法:松土——垄沟——栽种(撒种)——培土。一些植物在自然的条件下开花结果,我们就组织孩子来进行果实的品尝。例如:班级栽种的草莓,长出了红红的果实,我们在组织孩子进行观察,孩子们了解了草莓的基本特征后,我们把草莓摘下来,每个孩子都咬上一小口,大家进行分享式的品尝,孩子们在感受到草莓甜甜味道的同时,也感受到自己种植植物收获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分享行为。
九、自然角创设中植物摆放的意义和一些要注意的问题
我班自然角的植物长得郁郁葱葱,豆苗长得翠绿喜人,萝卜和水萝卜都开花了,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植物的生长茂盛,给孩子带来了感官的美好感觉,也给孩子一种成功感和满足感。植物长得这么好,是教师和孩子一起精心照顾的结果。为了便于孩子的观察和比较,我们把水生和土生的植物分开两边,由于养护植物的物质不同,植物的生长也不同,这样能促进幼儿观察能力的发展。所以自然角植物的栽种、植物的摆放,都是为教学的目标完成而服务的。
在自然角的创设过程中发现,大班的培养目标要求孩子能独立的进行植物栽种,因此大班的孩子适合栽种易活的植物,如:大蒜、洋葱、土豆、地瓜等,在栽种中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这是在栽种中积累的一点经验,如:无土栽培植物的换水,有土植物的浇水,都要使用困出来的水,不能直接使用自来水;进行栽种中要注意植物的生长节气,按节气栽种植物容易存活;另外栽种植物的容器也很有讲究,容器要大,透气性要好,土要多,这样的条件才会让植物的长势良好,便于幼儿进行观察。
自然角这个小天地中,通过对植物的照顾,不仅培养幼儿的观察、表达能力,还能通过记录来发现植物的不同生长变化。通过实验来验证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条件,通过这些活动,非常有效的发展了幼儿的多种能力。而且在照顾植物中培养了幼儿对植物热爱的情感,发展了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教师在自然角的创设、植物的栽种、对孩子的指导中,也注重观察孩子的发展情况,并逐步调整和改进对幼儿能力发展有帮助的栽种,科学实验等活动的进行,用敏锐的视觉,心灵的沟通来发现幼儿的需要,做好孩子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培育植物也象教育孩子,不仅要细心,还要有耐心,并坚持始终,使自然角成为孩子认识自然,丰富知识的小天地,成为认识外面世界的大窗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