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小班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学习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我小结的有效导入方法有以下几:
1.情境导入法
著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游戏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完美的智力发展。游戏犹如打开的一扇巨大而明亮的窗子,源源不断地将有关周围世界的观念和概念的湍流,通过这扇窗子注入孩子的心田。游戏犹如火花,它点燃探索和求知的火焰。”——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在游戏的情境中进行数学教学探索活动可以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让枯燥的数学活动不再无聊,为幼儿创设一个他们喜欢的、熟悉的游戏情境。幼儿在这种情境中进行数学操作活动,可以在放松的状态下投入,同时也能更好地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实物分类”的数学活动中,教师创设了一个“水果商店”的游戏情境,老师带着幼儿一起去参观水果店。在“参观”的过程中,幼儿发现了水果店里面卖出的各种水果,初次认识了游戏材料:幼儿也发现其中一家水果店的水果摆放得很整齐,便于把水果的种类看清楚,而另一家水果店却不太容易看清楚。经过比较,大家发现第一家用了“分类”的方法,而另一家将所有的水果混放在一起。然后教师用幼儿的口吻请大家也去学一学小刺猬“派派”,和它一样用“分类”的办法来排放水果。有了前面游戏情境中的参观和比较经验,幼儿在接下来的操作活动中已经能够自主地完成活动,而不需要教师太多的示范。
2.设置悬念法
悬念其实就是悬而未决的问题,给幼儿设置一个悬念,能引起幼儿对问题和活动进一步探索的兴趣,使幼儿产生刨根问底的急切心情,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激发幼儿思考、找到答案的动力,从而解决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给幼儿设置悬念的时候,应该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来进行考虑,设置恰当、适度的悬念以引发幼儿的兴趣,启动幼儿思维,调动幼儿探索的积极性。
例如,上述数学活动“1和许多”中,教师和幼儿一起给小海豚送礼物,当教师拿出一袋子礼物时,大家都知道这是“许多”礼物,接着教师提问:“小海豚想把礼物一个一个拿出来放到贝壳里给好朋友欣赏,想一想,每次从袋子里拿一个礼物出来,袋子里的礼物会变少吗?最后袋子里还会有礼物吗?”幼儿有的说会变多,有的说会变少。带着这种猜测,教师和幼儿一起一个一个地将礼物拿出来,最后发现袋子里的礼物越来越少,最后没有了。这种设计疑问、猜测、解决问题的过程,环环相扣地激发幼儿兴趣,引导幼儿在主动学习中找到答案。
3.迁移经验法
(1)迁移幼儿的生活经验
教学活动应该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和幼儿生活相近、幼儿熟悉的材料和内容更能引发幼儿的共鸣和学习欲望。如:在生活中洗袜子、晒袜子是幼儿很常见的一件事情,在数学活动中可以进行良好的利用,例如在数学活动“物品配对”中,我们并没有像以前那样通过观察平面的图片让幼儿找出相同的袜子进行配对,而是联系生活实际,教师手端小盆,穿着围裙,请大家一起来帮忙晾袜子。需要怎样晾袜子呢?在讨论中大家就发现将一样的两只袜子找出来夹在一起,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幼儿兴趣很高地两两配对,一起去晾袜子。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既完成了一一对应匹配,有感受到了生活的气息,又学会了夹夹子的方法。
(2)迁移幼儿的操作经验
幼儿的经验是他们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活动中,教师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数学活动有针对性地利用幼儿之前的一些操作经验,进行新活动的教学,在已有经验的帮助下,不但幼儿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也能体现处数学活动的连续性以及幼儿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AB模式排列”的时候,第一次教师是出示全范例请幼儿先观察,再按照范例进行排序,初步感知AB模式的特点;在第二次活动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幼儿的已有经验,请幼儿回忆之前是怎么排列的?然后出示半范例请幼儿根据之前的方法观察排序规律,完成后面的排列,有了第一次的基础,幼儿在第二次操作时就会简单一些,而在观察和感受过AB模式的排列后,让幼儿自己尝试排列,困难就会减轻一些,随着幼儿逐渐的理解AB模式排列,教师就可以请幼儿练习已有的排列经验,理解和运用其中的规律,自由创造不同的AB模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