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签: 杂谈 | 
中国人马年春节的最大进步是什么?
 
北京市烟花办5日发布消息称,从1月30日(除夕)凌晨至2月4日(初五)晚24时,北京因燃放烟花爆竹引发的伤情下降、火情数量同比明显降低,未发生因燃放烟花爆竹引发的爆炸和群死群伤事故。燃放总量和持续时间比往年明显减少。(中国新闻网 2月5日)
 
其实,今年春节不止是北京爆竹燃放总量和持续时间明显减少,有不少网友表示当地的情况也是若此;对此,我也有切身体会。
 
往年春节,燃放鞭炮几乎要从除夕深夜到初一的凌晨一两点钟;而且其中夹杂了不少土豪式的燃放——比谁放的爆竹声音大、谁放得多。至于空气质量的状况,不用看气象部门的数据,个人的眼鼻喉都自己都能感觉得到。
 
今年春节,没有那种土豪炫耀式的鞭炮燃放,燃放鞭炮的小区门口也不是以前燃放鞭炮过后的纸屑盖地。以前燃放鞭炮的群体,多以青壮年领着小孩为主;今年春节,无论是青壮年还是小孩燃放鞭炮的人数减少了——不知,是未成年人影响了成年人,还是成年人影响了未成年人?
 
燃放鞭炮的,多以象征式的燃放为主;往年燃放的,有的甚至放弃不放,可以说,这是一种较为默契的行为自觉——不能不说,这是一种进步。
 
有人反对少放或不放鞭炮的说:燃放鞭炮是过节的传统;这种说法类似于清朝遗老遗少的“祖宗之法不可改”——是传统就要照单全收么?
 
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也是传统,为什么现在没有人继承了?和燃放鞭炮相比,为什么这个传统的消失就不会引起争议?——端午节喝雄黄酒的直接危害的是自己的身体;燃放鞭炮污染的是公共环境,自身承受的危害可以被“公共”稀释了不少。
 
过春节贴春联也是传统,为什么现在城里人贴春联的也不多了?——其实,很多春节燃放爆竹的,多是出于个人乐趣和喜好,有多少是为了继承传统?所以,也没有必要抬传统来做借口。
 
好在从今年春节的情况看来,少放鞭炮或者不放鞭炮的人数在增加,这是马年春节不错的“马上进步”。对自然环境,我们需要这种环保意识;对社会环境,我们需要这种公德意识。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