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2岁儿子该埋怨见义勇为的父亲吗?

(2012-07-23 03:42:24)
标签:

杂谈

12岁儿子该埋怨见义勇为的父亲吗? 

      华阳杨

一男子抢劫一女子的包,市民魏先生追上去帮忙将包夺回。女子连谢谢都没说转身就走。目睹这一切的12岁儿子拉着爸爸的衣角说:“以后不要多管闲事了”。儿子称,“我很敬佩老爸的行为,好心帮别人,最后人家连谢谢都没说,太不值得冒险了。”——《华商报 722

 

该事件给人角色错位的感觉。父亲“不谙世事”的见义勇为,儿子“老气横秋”的告诫父亲“不要多管闲事”——特别是他一方面“很敬佩老爸的行为”,一方面又认为父亲“太不值得冒险了”,这种对父亲所作所为表现出的“认可但不支持”的态度,几乎可以说是“老于世故”了。

 

12岁少年何以这般“成熟”?12岁的未成年人来说,接受的传授不只在校园课堂里的讲台上,生活里也屹立着无数的讲台——在生活里那个讲台所接受的传授,给他的印象更深刻,对他也更具影响力。

 

在现实语境里,谁敢说这个12岁少年的“不要多管闲事”是不靠谱、不着调的?——仅以一个年龄和他差不多的少年的亲身经历来说明。

 

去年8月,安庆初一学生钱明乘公交车时,发现一个20多岁的女青年在偷窃一快要下车乘客的包,于是向开车司机报告,司机没有理会他。钱明一下车就遭到小偷的殴打,他大声呼救,公交车上的乘客看着无人制止也无人报警。在遭殴打后,钱明到附近小卖部准备打电话报警,小卖部老板借口电话坏了不让他打;而小卖部老板的担忧何尝没有道理?小卖部老板后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不想惹事,开个小店不容易,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或者,每个漠视钱明遭遇的都有各自的苦衷,但无论怎样,钱明见义勇为收获的是满身淤青和泪水。

 

现在舆论的主流并不主张未成年人冲到见义勇为的前线,这是出于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也是很有道理的。虽然不主张,但谁又有理由说钱明做错了?

 

于是,这就显得很吊诡了:钱明的见义勇为和12岁少年的“不要多管闲事”都没有错,都有道理——而这两个少年对见义勇为的态度是完全对立的。

 

成年人都很迷茫和纠结,怎么给未成年人面前树立起一方正义的讲台——恶势力猖獗,关乎于己却表现出事不关己的冷漠(类似于事件中连声谢谢都不说的女子);有见义勇为行为出现,当见义勇为者受到伤害时,确实认为见义勇为者不值得;另一方面,感觉社会没有正气不正常,又对见义勇为者表现出的勇气和正气充满了期待。

 

现在,“偌大的中国放不下一个安静的讲台”已不是问题,我们现在缺失的是一方正义的讲台——不但未成年人需要,成年人也需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