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生态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中期报告

安 康 市 教 育 科 学 规 划 课 题
中 期 报 告
课题批准号
课 题 名 称
课题负责人
所 在 单 位
填 表 日 期
安康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7年制
一、中期检查活动简况:检查时间、地点、评议专家(课题组外专家,专家应不少于2人)、参与人员等。
|
二、中期报告要点:研究工作主要进展、阶段性成果、主要创新点、存在问题、重要变更、下一步计划、可预期成果等,限5000字(可加页)。 市级规划课题《旬阳语文生态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GHKT2017121)自2017年5月22日立项以来,通过求助旬阳县实训教研中心教科研组组长(中 学高级教师)陈文娣、仁河口镇中心校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张勇和仁河口镇中心校总务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徐昌武指导引领,制定《旬阳语文生态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实施方案,具体如下: 一、问题提出及研究背景 (一)我校省级课题的子课题。 我校展开了《生态课堂及其应用模式的研究》(“十三五”省级规划课题)的研究,对生态课堂构建方面进行积极尝试并形成一定经验。从目前研究现状来看,单从某一学科出发来展开对生态课堂实践和探索还少。如何通过语文教学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利用教育生态系统的原理有机的渗透、整合于现实的课堂活动成为我们今天研究和探索的焦点。本课题在充分利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省级课题的实际,着眼于现实的语文课堂活动如何进行有机地渗透生态课堂理念。 (二)镇域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客观诉求 仁河口镇启动了以构建生态课堂为主题教学改革已经两年。生态课堂就是遵循认知规律,尊重个体自主,以培养学生独立自由的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促进师生和谐发展的朴素课堂。生态课堂的核心是:激发兴趣、达成目标、养成习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课堂是学生学习、成长的沃土,要展示学生的智慧和真情。每个学生在生态课堂里尝试成功、感受快乐、激活思维、释放潜能,从而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仁河口镇在生态课堂构建方面作了积极尝试。本课题作为旬阳县仁河口镇中心校省级课题《生态课堂及其应用模式的研究》的一个子课题,主要从语文学科教学入手,以仁河口镇中小学的语文课堂为主阵地,展开实践性研究,对生态课堂应用模式进行探索,从而提升我镇语文教学水平,促进我镇语文教学质量可持续提高。 二、研究目标、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诊断语文教学问题,针对学校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与生态教育学不相适应教学现状,提炼课题研究的真问题,探索构建语文生态和谐发展的课堂实施操作策略。 2、改变学生过去机械、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张扬学生的个性风采,让每一个学生有尊严的学习。在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思考,培养终生发展能力。 3、教师要在如何营造积极的课堂环境核氛围,如何改善课堂已有的生态空间环境等方面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特色,从语文生态课堂教学设计和语文生态课堂教学实施两方面出发展开研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师要在打造生态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了解和研究自己的学生,反思和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和方法,从而不断提高教学专业水平,走上专业发展的道路。 |
(二)研究内容: 1、基于使用人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之背景,主要研究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角度的科学选择和实施策略选择。 2、引领全镇教师从三个方面开展基于语文生态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一是和谐开放的课堂。二是平等对话的课堂。三是可持续发展的课堂。 3、研究学生学习方式的建构,营造学生语文学习的生态环境,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教育的“生命观”,优化语文课堂的内部环境。 4、研究优化语文生态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模式,建立镇域内语文生态课堂教学优质资源库。 三、研究工作主要进展 安康市教育科学规划规划课题《旬阳语文生态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所建立相关机制及覆盖全镇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为课题研究提供物化载体;仁河口镇中心校《生态课堂及其应用模式的研究》(“十三五”省级规划课题)研究实施中所生成的资料也为本课题研究积累了重要素材;2017年6月20日,我们课题组召开课题报告会,商讨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案;2017年9月1日,课题组成员讨论编写语文生态课堂教学设计基本框架(样例),并按照框架设计课堂教学。2017年9月22日,旬阳县教育现场会在仁河口镇中心学校召开,课题组支持人王宏向县域各位领导和专家展示语文生态课堂实践研究成果(见课堂教学实录)。2017年12月18、19日仁河口镇的课堂教学改革推进活动成功承办为本课题研究积淀了实力。 四、工作推进策略 1. 做好培训,夯实基础
一是做强课题研究理论与实践操作培训,采取
“六抓”措施:一抓开题培训,做好课题任务分解及《方案》解读交流;二抓生态课堂理论培训,进一步夯实课改理论,明确研究方向;三抓镇域内语文教师全员培训,规范
“六环”教学模式实施;四抓青蓝共训,首先,课题负责人编写教学设计样例等基本要求及配套案例,上传专用群供全镇中小学语文教师参考,其次,课题组老师认真研读 |
研究方案,根据《方案》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提炼经验,第三,实验教师及时搜集整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适时提出修改建议;五抓课例跟进培训,充分利用课例研究模式,提高有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2.强化督查,优化过程
(1)建立镇、校、教研组联通审核制:一是及时修订印发《旬阳语文生态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方案》,教学设计优化与实践反思并驾齐驱,要求课题组老师和各校语文教研组长每周至少有1课时成果共享。二是镇域内学科教研活动围绕阅读课的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实施展开,学科组教研活动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规定策划设计活动预案,报总课题负责人审核后形成活动方案,通过网络进行任务分解落实。 (2)教师岗位研修常态化:要求教师坚持 “八个一”:每周写一段反思性教学随笔;每单元教学终结写一篇教学反思;每学期围绕语文“六环”教学模式实验设计组织一次教研组活动;每学年做一次的专题讲座;每学年做一单元优秀教学设计,制作一个优秀教学课件,写一篇符合规范要求的说课稿;围绕生态课堂教学,每学年写一篇优秀学科教研论文。 (3)实行网络微研:规定每周星期四晚七点到九点为网络微研时间,课题负责人通过微信群和q群集中进行课题研究难题应答、催收资料与探讨。 (4)优化备课过程:制定《旬阳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教学设计要求》,按照“设计——实施——评价——反思”研究思路,建构了“筛选问题——确定主题——集体备课——公开说课——实地教学——课后反思——集中研讨——循环递进”的研讨活动流程。 3.创新模式,提高能力 提高甚至创新教学设计撰写模式,从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流程五个方面,为学科教师提供具体可感的课堂教学设计法式,精心揣摩课前导入、学习目标、自主构建、展示交流、重点探究(拓展提升)、检测达标六环,从而提高了教学设计的实效性、可操作性,拉动学科教师精读学科课标、精研学科教材教法、精优学科教学设计,切实敦促教师扎实对《课标》、教材的研读,提升《课标》意识。 |
4.整合资源,发挥效能 、一是围绕“六环”课堂教学模式优化实践,启动整体优化镇域初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备课,及时组织参研教师、学科教研组长学习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操作要领及相关要求,增强对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激活内驱力,变要我研为我要研;二是健全机制,确保实施;三是按照“统一要求,严格标准;分组承担,责任到人;加强引领,通力协作;分步实施,循环递进”的工作策略,由课题组成员及各校语文教研组长牵头、实现“任务共担、资源共筹、成果共享”;四是按照“学习——实践——研究——再学习——再实践——再研究”的流程,就研究过程中出现问题或困惑及时沟通、定期交流,开展主题式课例研究活动;五是按照“低起点、高要求,小步子、大容量,全员参与,评研结合”的原则开展观摩研讨。其中“低起点、高要求”针对活动目的和形式而言,即着眼于教学中生发问题,坚持一次活动解决一个问题,每次活动均以课例为载体,以课堂为主阵地,而对于做课教师及参评材料则高标准、严要求。“小步子、 ,大容量”主要是针对单位活动容量而言,活动时限为1天,具体活动流程为 “课堂示范模式解读、交互评价、反思改进、循环递进” “全员参与,评研结合”是针对活动规模和结构而言,一方面,全镇活动要求教师全员参与、全程观摩,并把所有参研材料汇集共享仁河口镇中心学校内部交流群,供后继学习实践;另一方面,按照“拟定方案、布置任务——自定主题、提前准备——现场观摩、量化赋分——点评引领、指点迷津——专题讲座、答疑解惑——表彰奖励、激励策进”的流程进行主题研修,引领教师提升研修品位;六是加强对资源的运用、管理与研发,从质、量维度提出成果动态管理与进一步优化、使用的明细要求,以此激励策进、改进优化、完善创新。 五、本课题研究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1.通过研究,诊断语文教学问题,针对学校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与生态教育学不相适应教学现状,提炼课题研究的真问题,并形成仁河口镇生态课堂研究子课题,编辑仁河口镇中心校校本课题指南。 2.从仁河口镇生态课堂模式原理、流程及操作要求等方面完善语文教学设计的“六环”教学模式,从而实化模式操作效能。 在以学为核心的课程理念引领下,从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和生态课堂建构的角度完善“六环”教学模式理论体系。生态课堂的目标指向学生自主的、有效的学习,这既是实现课堂生态的追求,又是生态课堂建构的灵魂,“先学后教(顺序)、以学定教(策略)、多学少教(定量)”三足鼎立,架构起支撑这一灵魂的三大支柱。“即: |
3. 整合了教研力量,激活了研修热情,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是形成“筛选问题,拟定主题(自下而上);明确方向,制定方案(课题组成员);镇内合作,循环递进”的课题研究格局,整合了“总课题负责人(中心校教科研主任)课题成员(学科骨干教师)、学科教研组长”教研力量,提升了教研组长对校本研修的领导力;二是强化了学科骨干体系建设,参研教师围绕课题研究累计承担县级公开课4人次。三是提高了学科教师的研修能力和水平。本课题负责人撰写的《链结生活资源
4.促进了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素养的提高 学生综合学力明显提升,一是学生对语文的态度和认识明显提升,对语文学习非常感兴趣的人数也由前测的58.8%%提高到94.4%;二是学生的目标意识明显提升,自己思考过目标的学生由前测的51.9%提高到72.6%%;三是课堂观察当堂检测中发现,在使用“六环”教学模式施教班级中,及格率达100%,优秀率达30%,在本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中,实验班三分两率(人均分、最高分、最低分;及格率、优秀率)明显高于对比班。 六、主要创新点 一是创新教学设计撰写模式,从六个环节来明细要求及操作要领,为学科教师提供具体可感的课堂教学设计法式,从而提高了教学设计的实效性、可操作性,拉动学科教师精读学科课标、精研学科教材教法、精优学科教学设计,切实敦促教师扎实对《课标》、教材的研读,提升《课标》意识。二是结合“六环”教学 |
模式实施,探索探索出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及操作要求,优化教师的阅读教学设计及实施行为。三是创新“以活动推研修,以课例为载体”课题研究思路,提高教研组开展科研工作的水平。 七、重要变更 1. 研究内容“研究优化语文生态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模式,建立镇域内语文生态课堂教学优质资源库。”变为“研究优化语文生态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模式,建立镇域内语文生态课堂教学优质教学设计集。 2.由于教材版本变动,缺乏新教材编排信息系统认识,故章节、主题优化成果仍然按老版本展开. 八、存在问题及后续研究设想 1.存在问题 (1)中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优化工作任重道远。资源优化是一项劳心劳力的工作,不仅要求教师要有高水平,而且要求教师舍得投入时间和精力,尽管多数教师对此项工作支持认同,并从中获得成长和发展,但整体推进依然困难重重。一是行政干预频繁,造成学科教师去学科化工作任务繁重,致使多数教师无暇于教学设计的优化;二是部分教师受趋利思潮影响,宁可将时间和精力用在高收入校外辅导班、家教上,不愿静心思考语文教学问题、凝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三是用人、激励等机制不完善,致使少数语文教师学非所教,消极怠工,教研组长领导力和执行力低下,领受任务雄心勃勃,落实任务焦头烂额,收交成果相互扯皮;四是主要参研教师及学科教研组条件性资源良莠不齐,导致成果生成参差不齐、普适性受限。教研组活动在“萝卜炖萝卜”的低水平上循环,对资源的驾驭能力及水平有限,成果编写质量相对低下。因此,诊断参与教师心态和需求,深入分析教师畏难情绪的深层诱因,摸清教师对教学设计优化的参与率和使用率,探寻用怎样的管理方式才能调动广大教师的参与和使用热情,探索镇域教学设计的最佳结合点,让研究成果能真正促进课堂教学过程优化和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尚需进一步研究。 (2)教师水平参差不齐,致使新型教学模式运用效度受阻。本课题研究所建构的“六环”教学模式旨在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改进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为学科教研组及教师提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深化学科校本研修、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载体与范式,引领学科教师聚焦课堂、围绕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然而,改革是一件痛苦的事,作为教师,应充分认识开放课堂的前提是武装自己,没有教师素质的提高就不会有学生的彻底减负,“放”需要才识和胆识、“收”需要智慧与谋略,认识的提 |
高、理念的更新、行为的转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如何使所有语文教师挣脱陈旧教学观念的束缚,大胆实践、勇于探索,不断反思、锐意改革,尚待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3)课堂教学效果不容乐观。课堂观察发现,少数常态课堂效果依然不容乐观,一是《课标》意识淡薄,背离《课标》人为降低或拔高要求,忽视重要基础知识的规范表达和强化运用,致使教学目标弱化。二是生本意识淡薄,不能站在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角度审视数学知识的疑点和盲点,造成核心知识教学。 走马观花、内容浮华、效果泛化,不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内容整齐划一,造成边缘生因负荷过重而疲于应承,学困生因无法跟从而自暴自弃,长此以往,势必造成少数人独占风景、多数人陪衬附庸,使“人人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课程理念架空。三是少数教师专业底蕴不足,六环”模式运用僵化,教学流程承转生硬呆板、忽视铺垫,缺乏连续性;教学语言不够规范、精准,缺乏逻辑性和感染性;时间分配不能确保突出重点。如何提高教师驾驭课标、教材、学生、课堂的能力,促使教师科学地选择学习内容、恰当地把握学习时机、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从源头上防止模式运用僵化、教学形式单一化、教学内容窄化等现象蔓延,尚需深入研究。 2.后续研究设想 (1)通过召开课题推进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责任、夯实措施;(2)通过完善机制、交流展示等,激活参研教师优化热情,确保优化工作持续进行。(3)进一步创新课标教材整合模式,提高教师驾驭课标、教材、学生、课堂能力,确保优化工作有效进行。(4)通过镇域“送教送培”强化实践跟进指导力度,引领教师专业素质质性提升,确保优化工作优效进行。 九、成果预期: 编辑《仁河口语文理想课堂——仁河口语文生态课堂教实践学研究索历程及成果》和《人教版中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设计》(分册)、撰写研究报告等
课题负责人签名
|
三、主要阶段性成果及影响:成果名称、成果形式、完成或发表时间、成果影响等,限3000字(可加页)。
4.《出师表教学实录》,语文生态课堂教学实录,2017年9月27日,在全县教育现场会(各校校长和师训中心专家)上交流;
|
四、专家评估要点:侧重于过程性评估,检查前期课题研究计划落实情况,进行可持续性评估,调整研究计划建议等,限1000字(可加页)。
一、评估 1.课题研究按照课题研究方案实施,科学合理,严谨规范,符合课题研究的要求。 2.研究过程采用“以活动推研修,以课例为载体”课题研究方式,提高教研组开展科研工作的水平。 3.创新教学设计撰写模式,从六个环节来明细要求及操作要领,为学科教师提供具体可感的课堂教学设计法式,从而提高了教学设计的实效性、可操作性,确立以生态课堂为主题教学改革不仅发展了语文教师,而且提升了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二、计划和建议 1.通过召开课题推进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责任、夯实措施; 2.通过完善机制、交流展示等,激活参研教师优化热情,确保优化工作持续进行。 3.进一步创新课标教材整合模式,提高教师驾驭课标、教材、学生、课堂能力,确保优化工作有效进行。 4.通过镇域“送教送培”强化实践跟进指导力度,引领教师专业素质质性提升,确保优化工作优效进行。
|
五、重要变更:侧重说明对照课题申请书、开题报告和专家意见所作的研究计划调整,限1000字(可加页)。 1. 研究内容“研究优化语文生态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模式,建立镇域内语文生态课堂教学优质资源库。”变为“研究优化语文生态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模式,建立镇域内语文生态课堂教学优质教学设计集。 2.由于教材版本变动,缺乏新教材编排信息系统认识,故章节、主题优化成果仍然按老版本展开.
|
六、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意见 盖章
|
七、县(区)科研管理部门意见 盖章
|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