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学生在有机化学答题时的常见错误及应对策略浅谈

标签:
教育 |
分类: 化学教学交流 |
学生在有机化学答题时的常见错误及应对策略浅谈
近期在批改学生作业的过程中,接触到了学生答题中的多种类型的错误,一直想把这些典型错误进行一个整理,现在对一些常见错误进行一个简单地整理、归类,对自己也起到一个课后反思作用。
1.错别字
http://s11/mw690/0031AE88zy76R6pI8k2aa&690
在有机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一些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的有机化学专用字词,例如苯、醛、暴沸等。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认真注意或理解有偏差,都极有可能将这些字写错,常见错误如:将苯写成笨,将醛的“草字头”漏了,将暴沸写成爆沸等等。
应对策略:对于一些错别字的出现,教师要及时提醒,引起学生的注意,但最好的办法还是让学生理解他们写的字词的深层次含义,例如我在询问学生为什么会写爆沸这个错别字的时候,有些学生告诉我他们是错误的认为不加入碎瓷片就会剧烈沸腾导致爆炸,但是暴沸中的暴字在这里的真实意义是剧烈沸腾的意思,如果学生明白了这一点,不但可以避免他写错字,还加深了他对这个知识点的记忆。
2.结构简式中H数量的错误
http://s2/mw690/0031AE88zy76R7XROBr41&690
在有机化学具体物质的学习中,我们接触到的绝大多数物质都是以碳链链接成基本骨架的,在书写它们的结构简式时,学生往往会在H的数量上出现问题,究其原因可能是学生一时粗心没注意到,但深究下去其实大部分学生还是对C原子的价键数认知不清晰。
应对策略:为了减少此类问题的出现,首先我们需要搞清C原子的成键特点,C原子形成的四个共价键是由最外层4个电子决定的。再者我们书写结构简式时,涉及到支链的书写尽可能不要和主链写在同一行,可以在主链上方或下方加一条化学键,这样结构简式看起来不拥挤,价键关系看的也比较清楚。
http://s16/mw690/0031AE88zy76R83fYHZ8f&690
http://s16/mw690/0031AE88zy76R83kVif1f&690
有机化学反应中,有一类脱水反应,包括分子内脱水、分子间脱水。从这些年遇到的情况来看,学生往往将注意力过分集中在脱水后生成的大分子物质或高分子聚合物上,恰恰忽略了对小分子物质的关注,经常在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中遗漏不写。但小小的一个漏写,将导致整个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的错误,白白把本可以拿到的分数丢了。酯的水解反应也一样,只盯着酯类物质的断键补氢补羟基,反而忘记了没有H2O这个反应物,哪里来的氢原子和羟基。
应对策略:出现这类问题,教师强调也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想在根本上减少学生的遗漏,还是要让学生明白二个反应的机理,在理解化学反应机理的基础上,在某些思维环节上强化要求,甚至设置机械的规定。例如在写酯的水解时,说明酯的水解是酯基中的碳氧单键发生断裂,C原子上连接羟基,O原子上连接氢原子,明确该反应就是把酯化反应的形成过程反向来看,本来的酸去羟基醇去氢,变成连接羟基回到酸,连接氢回到醇的状态。在这个思维环节中设置规定:找到酯基中的碳氧单键确定断裂时,必须先写上H2O这个反应物,几次训练强化后,学生将此书写流程固化成习惯,遗漏现象也随之减少。
4.审题问题
http://s5/mw690/0031AE88zy76R8du4AI14&690
在化学题的设置中,有二个地方对审题有一定的要求,一个是在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中,答题时经常需要注意题目中是要求写元素符号,还是元素名称,学生在答这类题型时吃亏不小。另一个就是在有机化学中,经常出现写物质名称、分子式、结构简式。往往平常解题随意性比较大的学生会在这上面出问题。
应对策略: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再答题,是一个学生的基本解题素养。这个问题看似微不足道,但如果任其发展,变成一个学生的坏习惯,在考试中的弊端将逐渐显现,到高考时的非智力因素失分将十分惊人。我曾经接触过多个在高考中因审题不清导致无谓失分的案例。如何减少这个问题的出现呢?关键还是在于平常对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于对学生行为习惯的严格要求。
5.反应条件不写或乱写
http://s12/mw690/0031AE88zy76R8hnCwr0b&690
有机化学反应非常复杂,往往是相同的反应物在反应中,略微改变温度、催化剂等条件,产物就可能不相同。因此在学习时,学生必须搞清不同环境、不同催化剂对具体反应有何意义。例如乙醇在170℃时,就发生分子内脱水生成乙烯,但在140℃时就发生分子间脱水生成乙醚。所以我们在写乙醇消去反应时,化学反应方程式中就必须写170℃,而不能写加热符号,当然对于其它醇的消去反应没有具体温度的要求,可以写加热符号。
应对策略:对众多有机化学反应进行归类、整理,了解每一个常见化学反应的反应条件对反应的意义。例如学生在写酯的水解时,反应条件依然写的是浓硫酸,这实际上是学生对酯化反应和水解反应没有进行分析、整理。在酯化反应中,加入浓硫酸起到了催化剂、吸水剂的作用,有利于酯化反应的进行,但在水解反应中,如果依旧使用浓硫酸,则依旧有利于酯化反应的进行,水解反应就变得不利了。在学习酯的水解反应时,我们根据实验得出酯在中性环境下几乎不水解,在稀硫酸中水解程度不大,在碱性环境中水解程度大的结论,如果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并加以归类、总结。当然,有些问题还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进行系统归类,也需要考虑到学生因自身认知水平的局限,从而导致学生时间上不必要的浪费。真的能做到学生勤于思考,教师积极引导、协助,相信反应条件的错误问题应该可以有所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