霄坑美学谈

标签:
2024文学随笔 |

霄坑美学谈
有些书,是值得每隔一段时间再拿起来读一读的;有些地方,是值得每隔一段时间再去走一走、看一看的。书如宗白华的《美学散步》,地方如贵池区梅村镇的霄坑村。而且就这么巧,看霄坑,恰如读《美学散步》;放松心情,放下杂务,行走在霄坑山水间,恰如美学的散步。
霄坑是这样一个地方,它名不见经传,少有古迹、遗存,放眼皆是自然。古代的府志、县志上,没有记载霄坑村,只记载了霄坑河。霄坑河发源于霄坑深处的龙池,纵贯神秘的北纬30°线,蜿蜒如游龙,穿村过户,注入龙舒河,由龙舒河汇入秋浦河,又经秋浦河通江达海。在这里,你见不到断垣残壁,秦砖汉瓦,也自然卸下了历史的沉重,岁月的沧桑;你所见的全都是生机盎然的清新和美丽,自然的一切,也让你感觉自然和松快。在这里,虽无由引动你思古之幽情,但那自然的灵动和活力,会让你内心沉睡已久的某些角落、某些元素悄然觉醒。所以,霄坑的美学,完全是自然生态的美学。
霄坑是这样一个地方,它的村落布局,天然契合美学的原理。游心中西美学,在善于归纳的西方人那里,获取了“美之所以为美”诸多原理。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是“由于数而显得美”,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和明确性。”后来的斯多葛学派又将美的本质归诸比例、尺度、匀称、和谐、得体等等。我无意转述这些原理的文本,甚至也没有真正弄懂这些原理背后深奥的含义,只是在霄坑,我自然联想起了这些用来表述美的原理的词语。霄坑村12个村民组,分布于霄坑河两岸。霄坑大峡谷里面6个,霄坑大峡谷外面6个,不多不少,天造地就。各个村民组,依自然之地势,高低错落,有的在山巅,在云深处,有的在在深谷,在溪边,有的干道相连,有的曲径通幽。疏密、隐显、对比、照应,都自然而然,完全符合康德美学的核心要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霄坑是这样一个地方,它让你相信:美是生活。霄坑是著名的产茶区,茶业是霄坑的主打产业。每年清明前后,家家户户采茶忙,成为霄坑一道独特的风景。平常人家,开门五件事:油盐酱醋茶。茶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是大多数人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之一;但在另一种意义上,茶又是精神产品,或者说茶又像是精神产品,能陶情养性,滋养心灵。古之名士,多擅饮酒,擅品茗;所以,古代往往茶楼与酒肆相连。酒和茶的陶冶,让他们酝酿出天地文章。霄坑人种茶、养茶、采茶、制茶、赠茶、售茶,既是实用的生产、经济活动,又是有益于身心的审美实践。他们合适的劳动强度,优柔的劳动姿势,清新芳香的劳动环境,无一不是美的。霄坑人绝对可以自豪地说:生活是美的,美就是他们的生活。
霄坑是这样一个地方,它风景如画,但不是刻意打造的风景区。到霄坑旅游,最大的快乐是自由自在。它不会游人扎堆,摩肩接踵,你走在路上,不必担心挡了后面人的道,你用餐、小酌,不必担心自己的慢性子,没有人在后面排队等候。你饿了,渴了,乏了,可以就近走进一户农家,让热情的主人为你“新火试新茶”,然后进厨房,挑几样新鲜可口的农家小炒。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到那些你喜欢的去处,没人跟你争跟你抢,或者到茶园里,看看茶花,摸摸茶叶的新芽,闻闻茶叶的清香;或者沿霄坑大峡谷,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或者结伴到竹海里去,看翠竹雨洗娟娟净,闻竹园风吹细细香;或者到松竹间,循着隐隐约约的兰香,寻觅那些兰花隐者;又或者,找一潭清流,躺在砂石间发发呆。当然,如果你不可一日无书,不可一日离书香墨香,你还可以到霄坑二组的会上,那里有“乡村文学艺术馆”,你可以在那里悠游半日时光。
先前读宗白华《美学散步》,总有些地方似懂非懂,比如他在未见罗丹的雕刻之前,以为“艺术是精神的生命贯注到物质界中,使无生命的表现生命,无精神的表现精神。”见了罗丹的雕刻之后,何以思想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明确提出“一切有机生命皆凭借物质扶摇而入于精神之美”?自然的霄坑为我的懵懂和困惑作了生动的注解,让我真正读懂了宗先生的至理名言——自然无往而不美。
(图片借自摄影家王安先生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