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为卒,句为帅

标签:
2022语言教育 |


第十三讲 词语修辞
一、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所以,首先要积累词汇
莎士比亚有名的悲剧《哈姆莱特》中表现哈姆莱特“发疯”一场有这样一句对白:
大臣:您在看什么?陛下?
哈姆莱特:一些词,词,词。
表面看来,这是为了表现哈姆莱特发疯,实际上道出了一个语言的事实。因为,语言的构成,本来就是一系列的词。离开了词语,语言就不可能存在——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没有这些建筑材料,再高明的建筑师,也造不起语言大厦。
所以,哈姆莱特的话,本质上是没有错的。
我们无论学习什么语言,首先都是从语音和词语入手的。
古人不学拼音,入学后首先学习词语,古人叫识字。古人所说的字,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词,所以,古代的第一部词典叫《说文解字》。——依类象形的字叫“文”,形声相益的字叫“字”,所以,文和字都相当于今天的词;古代的词基本上是单音节的,书面上就是一个一个的字。
古代的小孩子入学,首先学习对对子,对对子首先从词开始。天对地,火对风,大地对长空……就像这样。
要学好一门语言,我们首先要学好这门语言的词汇。我们个人的词汇库越充裕,我们使用起来越能得心应手。我们在前面说过,修辞,说到底是同义手段的选择问题,而同义手段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同义词。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人的诗文当中词语用得十分精妙,其实他就是在众多的同义词中选择了那个最恰当的一个。要选择,就必须有东西可选;否则,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
二、词语包含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情感——其次,要了解使用的词语
概略地说:
1、词语中包含了人类的文明
文明,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涉及衣食住行,涉及农工商教科文卫,涉及亲属、师生、朋党、君臣、邻里,涉及行为姿态、情感意志,等等。总之,它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 这一切,在词语中都有所反映。
比如,我们从词语的发展变化中,可以看出人类文明的发展变化。
“笔”——一开始指毛笔,后来更多的是指钢笔、铅笔、圆珠笔,现在则更多的是中性笔。
“车”——一开始主要指马车、牛车,现在则更多的指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等。
“坐”——我们汉人,古代是席地而坐,坐的姿势是两膝着地,臀部放在脚跟上;古人也有跪这个姿势,跪的时候,要伸直要股,也就是比坐更端正一些。 现在,在我国汉族地区,席地而坐的风习早已没有了。一般人的常态是坐,只有一些特别场合在才跪。《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北京语言学院,1986年)统计了180多万字的作品,“坐”出现985次,“跪”只出现55次。 但我们今天的“坐”,与古代的意义不同,是指把臀部放在身体以外的其他物体上(如凳子、椅子等),支持住身体的重量。
2、词语中包含了人类的价值观念
比如,中国人传统上喜欢称“老”,如“老王、老李”,有时甚至称“王老、张老”,以为老就能赢得人们的尊重。但在英美文化中,人老了就会遭人鄙视和抛弃,所以总是喜欢把自己的年龄说得年轻一些。
再比如,《三国演义》中曹操为笼络关羽,赐纱锦囊给关羽护髯,又与众人一起呼披髯过腹的关羽为“美髯公”。可见,古人很欣赏胡须之美。 而现在,一般中国人则把蓄胡子与“萎靡不振、怪异、不修边幅、邋遢”等丑的方面联系起来,所以,一般人经常要仔仔细细把它刮得干干净净,才能见人,才感觉对得起观众。
3、词语中包含了人类的认知方式
比如,汉语常常以“前”表示过去,“前天”、“三年前”、“从前”、“以前”“前人”、“前贤”、“前辈”、“前朝”……以“后”表示未来,“后天”、“三年后”、“往后”、“以后”、“后人”、“后辈”、“后来”、“后会有期”……但有时也出现相反的情况,用“前”表示未来,“一切向前看”、“前途”、“前景”……在表示方位的时候,也有类似的情形。
再比如,对于相同的感觉经验,人们的认知方式可能有细微的区别:
斟酌——让人联想到品酒的形象
推敲——让人联想到贾岛苦吟诗句的形象
锤炼——让人联想到打制铁具的形象
琢磨——让人联想到玉工雕制玉器的形象
认知,许多时候,不仅仅是方式问题,还包括情感倾向。比如:
中国文化与英美文化对于“狐狸”(蒲松龄《聊斋志异》——“你太太像一只狐狸”)
中国唐以前和唐以后对于“龟”(李龟年——日本人名中的龟字)
朱光潜说:“中文中的‘风’、‘月’、‘江’、‘湖’、‘梅’、‘菊’、‘燕’、‘碑’、‘笛’、‘僧’、‘隐逸’、‘礼’、‘阴阳’之类字对于我们所引起的联想和情趣也绝不是西方人所能完全了解的。……它带有特殊的情感和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谈翻译》,《朱光潜全集》卷四,291页)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历史全面地了解词语的基础上,我们才可能做到词语运用的准确妥帖、鲜明生动。
三、词语的运用实际上就是词语的组合搭配——要把握词语之间的关系
1、唐朝诗人司空曙在他的一首诗——《喜外弟卢纶见寄》中写道: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这是一个对偶句式,诗人为什么要树对人呢?
把树与人联系起来,这是中国文学的传统,是古已有之的。
《世说新语·言语》中记载,桓温在北伐时路过金城,见到自己早年栽种的柳树已经有十围粗了,不由得感叹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司空曙的上两句诗,也可能是由“雨中黄叶树”联想到了“灯下白头人”的。
再比如:
王绩的《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诗经·召南·草虫》:“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这里含有未遇心中所向往的人物,因而怀着《诗经》里所说的“采薇”的惆怅心情。)
王勃《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诗人们为什么总喜欢把人和树联系起来呢?
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墓前、祠堂前、纪念馆前、屋前,一般都要栽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树木长成,叫成材;人生成就,也叫成材。
2、欧阳修《生查子·元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人与月的联系不难理解,为什么把人与柳联系起来呢?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
郑 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苏轼《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柳永《雨霖霖》: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贺铸《青玉案》: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四、词语运用上的声音配合
看教材。
五、由词语生成的修辞格
借代
借喻
双关
仿词
第十四讲 句子修辞
句子修辞,就是选择句式,选择句子。句子,是语言运用单位。人们说话总是一句一句地说。所以,句子修辞,实际上就是话怎么说。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样话百样说,看你会说不会说。”
“会说不会说”,就是修辞问题。
一、句子选择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1、受所述事件和话题的制约
谈论重大的事件、讨论重大的问题时,需要使用完整的句子,可以使用复杂的句子。——大家注意外交部发言人的语言。
闲话日常生活琐事,则经常使用短句、不完整的句子。
2、表达主体是选择句子的重要因素,所谓“什么人说什么话”。
王晓明在《魏连殳(shu1)的雄辩》一文中指出:
“鲁迅的小说文字本就有两种句式,一种平实直白,是写他人的,另一种曲折繁复,是表现自己的。《野草》中绝大部分篇章,都是后一种句式,单从这一点,你也不难判断,他写《野草》的目的是和写《孤独者》差不多,想通过自我描述来把握自己。但另一面,也正是这种句式上的相类,泄露了作者的另一层心思,他既想深入地剖析自己,又不愿让读者一目了然,他是在袒露自己的血肉,却又总还想掩上一层纱巾。”
(南京大学中文系编《文学研究》第五辑78页,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3、表达的视点制约句子的选择
比如,在中国的报纸上,有关体育赛事的报道,标题总是
中国队战胜了××队
中国队战平××队
中国队逼平××队
中国队大胜××队
中国队大败××队
中国队不敌××队
中国队负于××队
……
这是运用中国人的视点选择句式的结果。如果反过来,用“××队”作主语,中国的读者是难以接受的。
4、选择句子要考虑对方的需求和接受能力
与孩子说话,要尽量用短句、简单句
与普通百姓说话,要避免使用书面语句式
在学术会议上讨论学术问题,则不宜使用方言土语,句式要尽量完整谨严。
5、诗歌语体,允许选用一些特殊的句子。
王力在《略论语言形式美》一文中指出:
“诗句要求精炼,要求形象,诗与词的搭配不一定要跟散文一样。例如李商隐的另一首《无题》:‘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一寸’和‘相思’,‘一寸’和‘灰’,在散文中都搭配不上,但在诗中用上了,读者只觉得这句话精炼、形象,而不觉得有任何不自然的地方。”
(《王力文集》卷十九,330页)
二、多义句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人们说话写文章,要尽量语言多义的干扰,使要表达的意思鲜明准确。但有时候,人们也常常有意利用语言的多义性来增强修辞色彩,提高表达效果,尤其是诗歌语言。
刘禹锡的《竹枝词》写道: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正是因为文学语言具有多义性,学者们就可以对同一文本作出完全不同的解释。例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朱自清说:“向来说是高人雅致。但古来有九月九日采菊花的风俗。采了放在酒里,喝下去可以延年益寿。陶句兼含此义也未可知。”(《语文杂谈》,《朱自清全集》卷八,205页)
三、肯定句和否定句的选择
陈述句所表达的是逻辑上的一个判断。
判断是由主词和谓词所组成的。
肯定判断形成肯定句,它的谓词是肯定式的;
否定判断形成否定句,它的谓词是否定式的。
所以,否定句就是运用否定词对谓语加以否定的句子。
主语、宾语或定语中含有否定词的,不是否定句。
如: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两个否定词都出现在两个分句的主语部分,所以都不是否定句。
美国总统著名就职演说:
1933年,富兰克林·D·罗斯福:
“我们唯一不得不害怕的是害怕本身——莫名其妙、缺乏理智、毫无根据的恐惧,它会把转退为进所需要的种种努力化为泡影。”——否定词同样出现在主语部分,不是否定句。
1961年,约翰·F·肯尼迪:
“美国同胞们,不要问国家能为你们做什么,要问你们能为国家做什么。全世界的同胞们,不要问美国将为你们做什么,要问我们能共同为人类自由做什么。”
1981年,罗纳德·里根:
“在眼下危机中,政府不是问题的解决方案,政府即是问题。”
——上面两个句子,否定词出现在谓语部分,才是否定句。
否定句是一种很好的表达形式,是语言艺术化的有效途径。
非常有意思的是,我国古代有三部伟大的著作,开篇都是否定句或含有否定句: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孙子》: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舒婷《这也是一切——答一位青年朋友的“一切”》:
不是一切大树
都被风暴折断;
不是一切种子
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
不是一切真情
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
不是一切的梦想
都甘愿被折掉翅膀。
不,不是一切
都像你说的那样!
不是一切火焰
都只燃烧自己
而不把别人照亮;
不是一切星星
都仅仅指示黑暗
而不报告曙光;
不是一切歌声
都掠过耳旁
而不留在心上。
不,不是一切
都像你说的那样!
不是一切呼吁都没有回响;
不是一切损失都无以补偿;
不是一切深渊都是灭亡;
不是一切灭亡都覆盖在弱者头上;
不是一切心灵
都可以踩在脚下,烂在泥里;
不是一切后果
都是眼泪,而不展现欢容。
一切的现在都孕育着未来,
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
希望,而且为它斗争,
请把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
肯定句是对所有成分的肯定,否定句则不是对所有成分的否定。
如:
林涛没有仔细检查考卷。
林涛没有喝得大醉。
林涛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林涛没有被困难吓倒。
肯定句可以做性质定义,否定句则只能做操作性定义。
如: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
《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李白,不是苏轼,不是鲁迅。
肯定句对判断对象所有语义特征都加以肯定,否定句则可能只对判断对象的语义特征加以部分否定。
如:
那是一位妇女。
那不是一位妇女。
妇女——有三个语义特征[+人+女性+成年]
肯定句对这三个语义特征都肯定了,而否定句则可能只对部分语义特征作了否定,我们可以说:
那不是一位妇女,是一个女孩。(否定了“+成年”这一语义特征)
那不是一位妇女,是一个男人。(否定了“+女性”这一语义特征)
那不是一位妇女,是一个男孩。(否定了“+女性+成年”两个语义特征)
那不是一位妇女,是一个树桩。(这才否定了妇女的所有语义特征)
所以,否定句在表达上比肯定句更加含蓄,更加耐人寻味。
ZRJZL答记者问:
我从来不认为,ZG政府是最腐败的政府。
这句话的意思耐人寻味。ZZL不认为,而且从来不认为,ZG政府是最腐败的政府,只是对“最腐败”作了否定,至于“腐败”、“比较腐败”呢?——这就表明,ZZL不否定ZG政府存在腐败的事实。
所以ZZL要说,他要准备一百副棺材,九十九副送给贪官,最后一副留给自己。表明了ZZL坚决反腐败,誓死同贪官污吏做斗争的决心。
五、主动句和被动句的选择
看教材
六、长句和短句的选择
七、整句和散句的选择
看教材
八、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
看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