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不宁,网课不止

标签:
2022语言教育 |


第十一讲 怎样学习汉语修辞
一、应该对修辞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
对修辞的误解自古以来都存在。
比如,有一种看法,认为修辞和修辞学是神秘莫测的,高不可攀的,所以,它们只能是文学家、耍笔杆子的人的事,与一般人无关。
其实,修辞与我们每一个有语言能力的人都有关系。我们平时说话写文章,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因为,谁不想把话说得好听一些,文章写得耐看一些呢?
广大劳动者,虽然他们不专门从事写作,不专门研究修辞,但他们的语言中却包含了大量的修辞现象,说明他们是很会修辞的。比如,过去有位农村的妇女主任在计划生育大会上的发言中这样说:
“计划生育好哇!过去我们家就是没有计划好,吃够了苦头——吃起饭来都是嘴,睡在床上都是腿,早上起来都是水。”
形象生动,比那些专职的计划生育干部的大道理效果好得多。
再比如,有个笑话,说是一个养猪场,有天来了个检查组,问养猪的,“你每天给猪吃什么?”养猪的不假思索,如实回答说:“很简单,剩菜剩饭,萝卜青菜。”检查组说:“罚款吧!”“为什么要罚款?”“告诉你吧,我们是保护营养协会的,你每天给猪吃这么差,有营养吗?”养猪的缴了罚款。——过了几天,又来一检查组,还是问同样的问题:“你每天给猪吃什么?”养猪的接受上次的教训,要改变言语策略,不能再实话实说了,“我每天给猪吃大鱼大肉,晚上睡觉前,还给它们每人一瓶健力宝。”检查组听后,还是说:“罚款吧!”“怎么又要罚款?”“告诉你吧,我们是反对浪费协会的,你每天给猪吃这么好,不是浪费吗?”养猪人摸摸脑袋,无话可说,缴了罚款。——过段时间,又来了一个倒霉的检查组,还是问一样的问题。你们猜猜看,养猪人是怎么回答的?——他说:“我哇,每天发给它们五块钱,它想吃什么买什么!”——妙哇,第一次听这个笑话的时候,我眼泪水都笑出来了。这就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在无数的逆来顺受中培养起来的带有几分狡黠几分酸楚的智慧。对付那样一些扰民坑民的没事找事的检查组,只能用那样的不是办法的办法。你能说,我们的劳动者不会修辞吗?
倒是有时候,我们一些文人反而不懂修辞。比如:
杜甫有一首诗,叫《古柏行》,写诸葛亮祠堂前的古柏。其中有这样两句:
霜皮溜雨四十周,黛色参天二千尺。
很明显是夸张,借以表现诸葛亮的人格精神的伟大。
但宋代的大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却误读了这两句诗,说:“四十周乃径七尺,无乃太细长乎?”把诗人的夸张当成了写实。
二、应当摆正修辞同语法、逻辑的关系
逻辑学,研究人们思维的规律,解决说话对不对的问题。
语法学,研究语言的结构规律,解决说话通不通的问题。
修辞学,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解决说话好不好的问题。
不对、不通的话,一般说来,是谈不上好的。所以,语法、逻辑是修辞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表达效果无从谈起。
但是,表达效果的好,又不局限于对和通,我们不能把修辞等同于语法和逻辑,修辞在对和通的基础上,还有自己独特的东西。
语言是千百年来千千万万人形成的习惯,有时候并不一定合乎逻辑,但我们应当尊重这个习惯。如:
昆明是个美丽的城市,四季如春。
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你想死我了。= 我想死你了。
中国队大胜美国队。= 中国队大败美国队。
你来之前。= 你没来之前。
再比如,我们送客的时候,总是说“慢走!”“走好!”但今天交通如此发达,有自行车、摩托车、轮船、汽车、火车、飞机,将来还会有宇宙飞船,但我们还是那么说,同样还是习惯。
同样的,有时候语法上不通的话语,反而更能收到好的表达效果。如小说、戏剧中,为了突出人物个性、文化教养,故意让他们说一些在日常生活中一样不合语法规范的话,让我们感觉那个人物更加真实,更加生动,更加亲切。
三、应当多方面学习修辞
读一点修辞学的著作,是很必要的。
读一点马克思、恩格思、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鲁迅、老舍等人关于修辞的论述,也很重要。
向古人学习,向外国人学习。作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更重要的是向人民群众学习修辞,在实际生活中学习修辞。结合自己的语言实践,多比较,多体会,持之以恒,会大有进益的。
我们甚至还可以向孩子们学习语言,学习修辞。
1997年第2期《家教天地》登了一篇张晓云的文章,题目叫《张烨轶事》:
我喜欢孩子,因为孩子不戴面具,思想活跃,想象丰富,举手投足纯然天真。我侄子张烨……有一次突发议论:“姑姑,你家真像天堂一样!”我心中暗自好笑,天堂要真是这样的,谁也不会向往它了。不过,我没有表示异议,只问道:“天堂是什么样的?”
“天堂”,他从床上跳到沙发上,举起一本书——《世界漫画杰作选》——“就是这样的!”这是他最爱看的书,已经翻了不知多少遍了,至今没有厌烦,经常一个人看得咯咯地笑。我猜想,他的“天堂”要表达的是一种快乐的情绪,他在我这儿比较自由,心理上没有压力。
“姑姑家还像什么?”
“还像——”他环顾四周,诡谲(jue)地笑了一下,问道:“坏话能不能讲?”
“当然能讲。”
“还像地牢。”
一般人印象中的地牢,是以阴暗潮湿为特征的,而我家住在顶楼,既干燥又明亮,张烨凭什么说它像地牢呢?
“因为地牢很小,你家也很小。”——原来他是就地牢的另一特点狭小而言的。可见,任何事物都有许多方面,换一个视角就会有不同的观点,而我们大人最难做到的就是变换视角。——在狭小的“地牢”里产生“天堂”般的感觉,这大概就是孩子们思维的特点吧?他们的脑海里没有我们这许多条条框框,想象力处于自由活泼的状态,故能上天入地,无所不及,而我们的想象力早就被无数的“应该”和“不应该”扼杀了。
著名学者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写道:
“有一种关于极乐世界的说法也同样适用于对中国语言的学习:‘除非你变成一个孩子,否则你就难以学会它。’”只有孩子,才能在狭小的“地牢”里,产生天堂般的想象。
第十二讲
交际是一种很复杂的社会活动,而修辞正是在其中进行的。建立修辞原则,必须考虑到交际活动中的各种因素。
一、把握交际对象
交际是在我和对象之间进行的,不把握对象,是很难取得好的表达效果的。
古人很重视交际对象。如:
《论语》:“可与言者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之言者而与之言,失言。”(《卫灵公》)
《孟子》:“孟子曰:夹贵而问,夹贤而问,夹长而问,夹有勋而问,夹故而问,皆所不答也。”(《尽心上》)——凡是依仗着自己的权势来发问的,依仗着自己的贤能来发问的,依仗着自己的年龄大来发问的,依仗着自己的功勋来发问的,依仗着自己有老交情来发问的,我都不作回答。
可见,孔孟二圣都非常重视交际对象。
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也说:“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么?我们和无论什么人做朋友,如果不懂得彼此的心,不知道彼此心里想些什么东西,能够做成知心朋友么?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793—794)
不看交际对象说话,不仅不能取得好的效果,而且还可能闹笑话。例如,明代赵南星的《笑赞》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笑话:
一秀才买柴。曰:“荷薪者过来。”卖柴者因“过来”二字明白,担到面前。问曰:“其价几何?”因“价”字明白,说了价钱。秀才曰:“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卖柴者不知说甚,荷担而去了。
把握交际对象,主要考虑以下两点:
1、理解交际对象
把对象的相关知识背景作为选择语言材料的出发点,同时,还要考虑对象的各方面特点:年龄、性别、出身、经历、政治态度、文化教养、气质、性格、习惯等等。著名相声艺术家侯宝林先生在相声《普通话和方言》中就谈到,对一岁多的小孩子说话,要学会多用叠音词,如:“小三子,我带你上街街,去溜溜,穿上袜袜,戴上帽帽,我给你买糕糕,咱们去坐车车,回家来吃饺饺。” 对成年人不能这么说话。要么是不够尊重,要么要装嫩、装嗲之嫌。
2、认清与交际对象的关系
两个人之间有矛盾、有隔阂、有怨恨,说话要特别慎重,要字斟句酌,避免激化矛盾,加深仇怨,尽量做到求同存异,争取两人的关系向好的方面转化。冤家宜解不宜结吗。
两个人之间过去没有任何关系,只是路遇或新相识,说话也不能随随便便,要注意分寸,尽量做到礼貌客气。《西游记》第八十二回中,猪八戒问路,喊对方一声“妖怪”, 那两个妖怪说:“这和尚惫懒!我们又不与他相识,平时又没有调得嘴惯,他怎么叫我们做妖怪!”于是劈头就打。在那两个妖怪看来,他们和猪八戒素不相识,他就不应该喊他们做妖怪,如果是相识的,平时说惯了嘴,那就没有关系。 后来孙悟空教训了猪八戒,猪八戒再问路时就学乖了,开口就说:“奶奶,贫僧稽首了。”那两个妖怪很喜欢,说:“这个和尚却好,会唱个喏儿,又会称道一声儿。”
两个人之间是普通关系,说话就只要遵循一般规则,不说冒犯对方的话就可以了。
两个人是好朋友,或是弟兄姐妹,或是夫妻,说话才比较随便,可以无拘无束,口无遮拦。真正的好朋友之间没有贬义词,真正的夫妻之间、情人之间也应该没有贬义词。你这个死鬼,你这个冤家,你这个短命的,你这个大坏蛋,你个死老太婆,你个死老头子,你个老不死的……如此等等,有时候恰恰表达的刻骨铭心的爱。
二、保持自我本色
自我,即交际者本人,是交际中活动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是表达和理解两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作为修辞的原则,交际者说话写文章时必须保持自我本色。
所谓保持自我本色,首先要使用自己真正懂得的、熟悉的词语,放弃那些似是而非的词语、生僻的词语。要做到这一点其实不难,这里关键的问题是不要不懂装懂,不要卖弄,不要搞怪,做到勤查工具书,多向别人请教。
王力先生在《谈谈写信》一文中讲过一个故事:
我在前几年听别人说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位青年干部写信给一位领导干部,最后一句是“敬祝首长千古”。我听了笑弯了腰,我以为是人家编出来的笑话。不料后来我自己也经历了一个类似的故事:一位青年同志在病床上给我写信,他在信中说:“我在弥留时给你写这一封信。”我复信说:“你在弥留,应该是快断气了,怎能写信呢?”
几年前,与北大的一位教授一起开会的时候,他也跟我讲过一个故事,说有个留学生,给国内的老师写信,其他的话都写得很好,但他称那位老师为“先师”,让人哭笑不得。
保持自我本色,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说话作文要符合自己的身份。
有的人说话,喜欢装腔作势,怎么说听上去怎么不舒服;不知道自己是谁,说的话也就不知天高地厚,俗话叫做不着北。
有的人说话,喜欢装老成,年纪轻轻,就显得老气横秋,充满暮气。明明才二十几岁,三十来岁,动不动就说“我这一生”、“我这辈子”什么的;明明是受了一点小挫折、小失败、小委屈,有一点小忧愁、小痛苦,却显得满目沧桑——人世的艰辛、社会的风风雨雨,你经历了多少呢,你知道沧桑为何物吗,就奢谈沧桑。
有的人说话,喜欢装嫩、装嗲,也不好,让人起鸡皮疙瘩。
等等,都不是自我本色。做老实人,办老实事,说老实话,这就是自我本色。
保持自我本色,还要注意书面语与口语的区别。
书面语和口语的使用环境不同,如果不注意,也容易丧失自我本色。比如:
有的人说话总让人感到酸,为什么呢?许多时候就是因为他把口语说成了书面语。大家可以尝试一下,你写的一首情诗、一封情书,你当面说给你的恋人,他(她)一定会摸摸你的脑袋,看你是不是发烧了,甚至会骂你神经病都未可知。但如果你用书面的形式给他(她),他(她)可能会感动得流泪的。——因为,中国人向来都不习惯当面表达感情的。我们写信回家,可以说许多感谢的话、感动的话、许多思念的话,很抒情的,但一旦见了爸妈的面,那些话都不翼而飞了,反而说的都是一些日常琐事,一些平常话。
另有一些人,平时说话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板有眼,属于很会说话的那一种。但一到了书面,就成了另一回事,语言干巴巴的,结构乱糟糟的,内容空洞洞的。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可能很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他把口语和书面语对立了起来,产生了书面语恐惧症。一旦要他写什么东西,他就紧张,就失去了他一贯的从容不迫,就在做,就在那里苦心经营,完全失去自我的本色。
所以,一个人的修辞本色,我们既要听他说话,又要看他作文。
三、适应语言环境
1、环境对人的影响。
人们越来越重视我们生活的环境了。和谐社会建设,就特别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居环境,越来越成为一个地方、一个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谈判要有好的环境。谈判地点、谈判氛围等因素,都直接影响谈判结果。所以,现在许多谈判,首先要先为谈判地点进行谈判。
体育比赛特别讲究环境,主场与客场,对运动员的心理、情绪影响很大,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比赛水平、比赛结果。
谈恋爱需要选择好的环境,——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花前月下、花前柳下……
实际上,我们做一切事情都需要有一个好的环境,学习、工作、生活,等等。
2、适应语言环境,是修辞的一条最基本的原则。
《论语》上说:“孔子于乡党,恂恂(xun2 ,恭顺的样子)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pian2,口才便给)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大夫,是诸侯下面的一个等级,又分为下大夫和上大夫)言,侃侃(和乐的样子)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yin2,和颜悦色而正直的样子)如也。君在,踧(cu4)踖(ji2)(恭敬的样子),与与(郑重而自然的样子)如也。”
可见,孔子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采取了不同言语方式,适应了语境。
所以,历来的修辞学研究,都把适应语境作为修辞的一条基本原则。比如,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出“六何”——何故、何事、何人、何地、何时、何如,几乎涵盖了说写的主旨、目的、对象、地点、环境、条件等各种因素,并反复强调,“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修辞必须适合题旨情境。……题旨和情境可说是修辞的标准、依据。”
3、语境是话语产生含义的重要因素。
交际活动中,许多时候,交际双方感兴趣的不是语言形式本身,也不是语言形式本身的意义,而是语言形式要表达什么意义。也就是说,双方感兴趣的不是对方说了什么,而是对方为什么要说这个。而这个“为什么”往往是特定的语言形式和特定的语境相结合的产物。就好象许多特工片中的暗语一样。比如,“明天星期六。” 人们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呢?这就要看他是在什么情况下,也就是什么背景下讲这句话的。
如果有人说:“明天星期五。”——那么他说这句话,是对那个人加以纠正。
如果是星期六有一场重要的考试,——那么他说这句话,可能是对自己或别人进行提示。
如果是一个小孩子对父母说的,——那可能是想父母让他明天休息一天,不作功课,或者是希望父母能带他到什么地方玩一玩。
如果是情人之间说的,——可能是一个约会的暗示或者暗号。
如果是全日制学生说的,——就意味着明天可以休息。
如果是成教的学生说的,——那么就正好相反,明天要去上课。
……
4、语境可分为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
言内语境,是指上下文,前言后语。
这个老太不是人,——天上神仙下凡尘。
三个儿子都是贼,——偷得仙桃敬母亲。
言外语境,是指交际活动的时间、空间等因素和社会环境、文化背景、自然环境、心理因素等等。
苏轼《浣溪沙》:“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首词中国人理解起来很容易,因为,中国的河流基本上都向东流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现在苏轼的住地门前,竟然河水西流,于是诗人产生了乐观主义思想,幻想人生也能从老年变成少年,返老还童。所以,不比再为白居易诗中的“黄鸡催晓”、“白发催年”的情绪而心意沮丧。
欧洲,多瑙河、莱茵河、塞纳河等等,基本都是向西流的。所以,在苏轼的情景下,欧洲人作诗,只能说“门前流水尚能东”了。
古人的许多诗句,其实表达的就是特定情境下的特定情感体验。如:
李白《秋浦歌》:“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李白《清溪行》:“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郑板桥:“衙前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