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联和并联》教学设计
(2016-01-21 20:36:16)
标签:
教育 |
课题 |
串联和并联 |
课时 |
1课时 |
课型 |
新授课 |
|
|||||||||||||||||||||||||||||||||||||||||
授课班级 |
九年级 1班 |
授课 教师 |
王花芳 |
授课 时间 |
2015年10月21日 |
|
|||||||||||||||||||||||||||||||||||||||||
教 材 分 析 |
|
|
|||||||||||||||||||||||||||||||||||||||||||||
学 情 分 析 |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电学,对电路的组成初步形成认识,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在平时的生活中可能也接触过,他们能够快速识别电路元件的符号,画出基本电路的电路图,具备了根据基本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的能力;知道实验室连接电路的注意事项,操作规范上还有一些疑惑,因此在上课时要注重训练学生用科学用语规范地描述概念,规范连接电路图,突出科学方法的教育。 |
|
|||||||||||||||||||||||||||||||||||||||||||||
教 学 目 标 |
知识与能力: 1.知道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2.会连接简单的串、并联电路; 3.培养学生规范的实验操作能力; 4.会识别生活中简单的电路。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
|||||||||||||||||||||||||||||||||||||||||||||
教学 重点 |
|
|
|||||||||||||||||||||||||||||||||||||||||||||
教学 难点 |
|
|
|||||||||||||||||||||||||||||||||||||||||||||
教学方法 |
实验探究法、讨论法、观察对比法 。
|
|
|||||||||||||||||||||||||||||||||||||||||||||
教 具 |
教师:自制ppt课件、投影仪;电池组、小灯泡、开关、导线实物演示器、串联和并联电路暗箱演示板、家庭电路演示板、生活中的电路的图片、彩灯电路、多媒体设备。 学生:电池组、小灯泡( 2 盏)、开关( 3 个)、导线( 10 根)。 |
|
|||||||||||||||||||||||||||||||||||||||||||||
教学过程 |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
一、导入新课 |
|
||||||||||||||||||||||||||||||||||||||||||||||
1.观察小家电:手电筒、台灯分析它们电路连接的共同点
2.任务一:用实验桌上的器材连接一个基本电路
要求:画出电路图,并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 连接电路的注意事项: ( 1 )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 2 )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直接用导线把电源正、负极连接;( 3 )实验结束立即断开开关。 |
观察 思考 联系生活实际,回答问题。
展示 合作 实验 |
|
|
||||||||||||||||||||||||||||||||||||||||||||
二、新课讲授 |
|
||||||||||||||||||||||||||||||||||||||||||||||
(一)实验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问题设置1: ( 1 )在原电路的基础上,再增加一盏小灯泡,如何把它与原有小灯泡连接起来,且用一个开关同时控制两盏灯的工作?请分组讨论并连接实物。 ( 2 )请你根据所连接的实物电路,分析小灯泡连接关系,给电路起名字。 ( 3 )根据实物电路画出对应电路图。
任务二:探究串、并联电路连接特点
思考:根据所连实物电路,分析两盏小灯泡连接的特点是什么? 1.连接特点:串联: 用电器顺次连接;
2.电流流径特点:
串联:电流只有一条路径; 并联:有干路支路和节点,有几个用电器电流就有几条路径。
问题设置2:(串联和并联电路暗箱演示板)
活动三:探究用电器工作情况 方法: 闭合开关,使电路工作后,再小心抬起一只灯泡,使它和灯座之间不能接触,观察另一盏灯的工作情况。
3 .用电器工作情况:
串联: 各用电器相互影响,若其中一个断开,其它用电器
并联: 各用电器相互不影响,若其中一个断开,其它用电
问题设置3:
任务四: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中开关的作用 4.开关的作用: 串联:一个开关控制整个电路且与所处位置无关。 并联:干路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开关只控制它所在的支路。 (二)生活中的电路 设置情景 问题 1 :请看大屏幕,尝试用今天所学知识识别生活中的电路的连接方式,并说出识别方法。
问题 2 :彩灯电路属于串联,还是并联?(展示彩灯电路)谁能用我们已学的知识来识别。
|
思考 讨论 展示
思考 回答 交流
思考 讨论 回答
合作实验
总结
思考 讨论 回答 合作 实验
展示
思考
思考 |
学生通过“动手”实验, 对串、并联电路的连接特点有了深刻的认识。
引导学生 对比串、并联电路的电路图,初步形成电流流径法分析简单电路连接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奠定基础。
利用演示实验推进课程,使教学进程层层递进,同时纠正学生在生活中所形成的错误观点。
教师通过 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指导学生的探究朝预期的方向发展。
学生通过分析生活中的电路,体会物理的价值,学以致用。
创设问题情景, 置疑引新。 |
|
||||||||||||||||||||||||||||||||||||||||||||
三、课堂小结 |
|
||||||||||||||||||||||||||||||||||||||||||||||
|
讨论发言 |
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
|||||||||||||||||||||||||||||||||||||||||||||
四、课堂练习 |
|
||||||||||||||||||||||||||||||||||||||||||||||
多媒体展示课堂练习 1.
2.根据实物电路画电路图。
3. 开关闭合后,会出现什么情况?改一根线,使它成为并联电路。 |
学生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
巩固训练 |
|||||||||||||||||||||||||||||||||||||||||||||
五、课后作业 |
|
||||||||||||||||||||||||||||||||||||||||||||||
|
|
||||||||||||||||||||||||||||||||||||||||||||||
六、板书设计 |
|
||||||||||||||||||||||||||||||||||||||||||||||
§15.3 串联和并联
|
|
||||||||||||||||||||||||||||||||||||||||||||||
七、教学评价设计 |
|
||||||||||||||||||||||||||||||||||||||||||||||
|
|
||||||||||||||||||||||||||||||||||||||||||||||
八、教后反思 |
|
||||||||||||||||||||||||||||||||||||||||||||||
本节内容是在第二节“电流和电路”的基础上学生进行的电学部分的第一次探究,为第五节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规律奠定了基础。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将本节内容设计为教师引导下的探究性课堂。通过情景设问、讨论、解疑,循序渐进,让学生达到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分组实验、合作交流,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通过一定程度地放开课堂,让学生自主学习、设计简单电路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学习成就感。我把这节普通的实验课改为探究课,既能够落实教学目标,又丰富了学生的过程经历和体验。根据学生的情感态度决定了探究内容选取角度,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兴趣;根据学生学习准备情况和学习特征,通过问题引导,程序的调整,降低了探究内容的难度系数,提高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在实验中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如何帮助学生"学"上,达到了使学生既掌握知识与技能,又懂得过程与方法,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很好地实践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不足之处,我认为此节课在问题情景的设计上仍需加强,突出问题和任务对探究学习的驱动性,并增加探究所需时间,进一步体现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主体作用。
|
|
||||||||||||||||||||||||||||||||||||||||||||||
九、专家点评 |
|
||||||||||||||||||||||||||||||||||||||||||||||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落实三维教学目标;通过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设计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通过活动学习和掌握所学知识,既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更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本节课主要特点表现如下: 1.注重创设物理情景:此节课改变了过去的传统授课方式,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教师的职责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教师的任务更多的体现在“导”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真的“动”起来。引导学生在情景中发现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为了使学生进行主动而有效地探索,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物理情景,以供学生探索时进行观察、操作;而且还要保证学生的探索时间,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经历,体验,将信息感受和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就更要扩展学生探索的空间。观察、思考、实验、分析结论是伴随探究过程不可或缺的四个因素,在学生充分观察、动手实验的基础上组织讨论、交流和评估,让学生试一试、说一说、辩一辩,才能使学习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思维从复合阶段前进到明晰阶段。面对学生的种种思维结果,或精彩或不尽人意的回答,教师必须以饱满的热情,充满信任的眼神,宽容的态度,多元化的激励评价,给学生以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学习热情更加高涨,进而使其思路明晰化,表达条理化,结论科学化,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此节课学生通过分组探究实验、交流讨论,自己归纳总结出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满足了学生获得成就又结合生活中的电路巩固此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3.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此节课通过“吸盘式实物电路元件”在黑板上展示电路连接,再结合多媒体恰当使用,不但提高了课堂效率,更加强了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渗透。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科的特点: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让学生体验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事物。板书设计结构清晰、重点突出,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