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教学设计
(2016-01-21 20:23:57)
标签:
教育 |
案例名称 |
摩擦力 |
|||||||||||||||||||||||||||||||||||||||||||||
科目 |
物理 |
教学对象 |
初二学生 |
提供者 |
王花芳 |
|||||||||||||||||||||||||||||||||||||||||
课时 |
1课时 |
|||||||||||||||||||||||||||||||||||||||||||||
一、教材内容分析 |
||||||||||||||||||||||||||||||||||||||||||||||
·本课课名是《摩擦力》,是人教版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三节。 ·本节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1.摩擦力;2.探究实验: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3.科学世界:摩擦与我们。所需课时为1课时。 ·本节教材的内容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探究性,虽然摩擦现象我们并不陌生,但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们却并不熟悉,这留给他们一定的探究空间。二是实用性,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就显得十分必要。在实验研究中采取控制变量法,对引导学生如何进行科学探究将是一种示范。另外,对比实验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所以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
||||||||||||||||||||||||||||||||||||||||||||||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
||||||||||||||||||||||||||||||||||||||||||||||
·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一些常见的摩擦现象。 2.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及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有关。 3.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
过程与方法 2.通过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初步体会如何合理的进行科学猜想,进一步理解控制变量法。 3.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数据处理的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通过了解认识科学知识和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影响开阔视野;让学生建立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
||||||||||||||||||||||||||||||||||||||||||||||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
||||||||||||||||||||||||||||||||||||||||||||||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及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据我代课经验所知,农村初中学生知识形成的特点是:通过亲自动手实践、体验感知、形成表象再构成新知。初二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八年级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 2.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学生已掌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和二力平衡的有关知识。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
||||||||||||||||||||||||||||||||||||||||||||||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
||||||||||||||||||||||||||||||||||||||||||||||
根据本节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探究”教学的基础上采用了: 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观察法、比较法和讲解法。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 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实验、模型、投影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 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加上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对于摩擦现象学生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为了加强这节课的探究性,主要安 排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通过探究,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二个因素;并通过 具体事例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
||||||||||||||||||||||||||||||||||||||||||||||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
||||||||||||||||||||||||||||||||||||||||||||||
·供教师使用的资源:自制ppt课件、投影仪。 ·供学生使用的资源:课本。对于每个实验小组,准备了相同的器材: 一个弹簧测力计、两个钩码、一个长方体木块、一块长木板、一块棉布。 |
||||||||||||||||||||||||||||||||||||||||||||||
六、教学过程 |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
|||||||||||||||||||||||||||||||||||||||||||
引
入
新
课 |
播放自制的Flash(汽车在路面行驶的情况),提问:汽车最终怎样呢?原因是什么? |
观察视频片段,积极思考,讨论后回答:最终停下来,原因是路面对汽车有阻碍作用。 |
通过生活中熟悉的现象引入到抽象的知识。 对于未知的知识,要善于从已知的知识出发。 |
|||||||||||||||||||||||||||||||||||||||||||
新
课
|
(一)摩擦力 (4)两个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回顾探究过程的四大步骤:提出问题 1.提出问题: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 学生小实验:用手轻压桌面,手在桌面上滑动,然后用力重压再做一次,体会两次感觉有什么不同? 保持压力相同,使手分别在桌面和桌面的背面滑动,体会两次感觉有什么不同? 总结学生猜想 ①压力 ②粗糙程度
③面积大小 3.设计并进行实验: 提问: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可能与这几个因素有关,怎样设计实验 呢?即用什么方法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 |
①让学生手按在桌面上滑动,体验手的感觉。 ②观察斜面上静止的木块。 让学生再次体验下刚才的实验。 积极思考,讨论回答。 带着问题做并观察实验现象,初步提出自己的猜想。 |
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回答。 让学生学会用实验来检验自己的猜想。 引导学生,猜想是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不是凭空的想象,所以要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寻找。 |
|||||||||||||||||||||||||||||||||||||||||||
讲
授 |
提问:①研究摩擦力与接触面所受压力大小的关系,要控制什么因素相同?改变什么因素? ②研究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要控制什么因素相同?改变什么因素? ③研究摩擦力与接触面积大小的关系, 要控制什么因素相同?改变什么因素? ④研究摩擦力与物体运动快慢的关系, 要控制什么因素相同?改变什么因素? 请同学设计这个实验的记录表格。 用“控制变量法”演示实验,证明各种猜想。 结论:与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与面积大小和运动快慢无关。 4.分析论证、得出结论:摩擦力的大小只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 A:与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B: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三)生活中的摩擦 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P61科学世界,回答:摩擦对我们是有用还是有害? 那么,怎样利用有益摩擦和防止有害摩擦呢? 引导学生总结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
学生交流讨论。答:控制变量法。 答:①控制其他三个相同,改变压力。②其他三个相同,改变粗糙程度。 ③控制其他三个相同,改变面积大小。④控制其他三个相同,改变运动快慢。 认真观察各种实验现象。 积极思考,认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带着问题认真阅读材料,找出知识点。 |
学会比较分析,并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熟练运用“控制变量法”这种实验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表格数据的能力。 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看问题的哲学观。 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
|||||||||||||||||||||||||||||||||||||||||||
课
堂
练
习 |
1、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下面哪个措施的目的是减小摩擦的( A、在机器的转动部分加润滑油 B、自行车紧急刹车时用力捏闸 C、汽车轮胎上有很多花纹 D、北方下雪时,常在道路上洒些灰渣 2、体操运动员在上单杠之前总要在手上涂些镁粉,是为了 ____摩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在杠上做回环动作时,手握杠又不能太紧,这是为了______摩擦,采用的方法是_____。 |
让学生对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和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做进一步的了解。 |
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对其能力的培养。 |
|||||||||||||||||||||||||||||||||||||||||||
课堂 小结 |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那些知识想知道? |
认真思考,积极发言。 |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 |
|||||||||||||||||||||||||||||||||||||||||||
课后 作业 |
1.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分别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的? 2.想一想,如果我们生活的世界中 没有摩擦,会是怎样的?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
认真完成作业。 |
提高学生兴趣,为后面的课奠定基础。 |
|||||||||||||||||||||||||||||||||||||||||||
板书设计:
§13.3 1.摩擦力 (1)概念 (2)方向 (3)作用点 (4)产生条件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生活中的摩擦 增大摩擦(①②) 减小摩擦(①②③④) |
||||||||||||||||||||||||||||||||||||||||||||||
七、教学评价设计 |
||||||||||||||||||||||||||||||||||||||||||||||
|
||||||||||||||||||||||||||||||||||||||||||||||
八、帮助和总结 |
||||||||||||||||||||||||||||||||||||||||||||||
《摩擦力》这节课主要是讲摩擦力、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摩擦与我们。本节教材的难点是实验的操作(让弹簧测力计拉动物块匀速运动)和记录测量数据的表格的设计。重点是引导学生完成自主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通过自己的猜想与实验来达到学习的目的,但在探究的过程中还可能出现很多问题,如在拉弹簧测力计时学生也许会遇到困难,教师应该及时给予指导,还有要对实验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一一总结,使没有弄明白的同学知道如何改进自己的实验才能成功,使有新想法的同学也能够从中找到答案。教师应该多做少说,有很多想法要让学生自己说出来,这样可以锻炼学生,教师也可以从中知道学生的需要是什么?学生的困难是什么?同时,这个实验也有很多物理方法渗透其中,对学生是很有好处的,所以我们把该实验变成了自主探究实验,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及动手能力,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