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赈灾中企业的“三要三不要”

(2013-04-23 11:35:03)
标签:

抗震救灾

社会责任

感恩

尊重公众

分类: 管理营销

面临突发的灾害,企业应 “三要三不要”。要做好本职工作;要献爱心、谦恭和感恩;要尊重公众心理。不要借机炒作;不要逆潮流而动;不要吝啬。捐助,一定要放在刀刃上,在可捐可不捐的情况下一定要捐,早也捐晚也捐早捐。主动也要捐,被动也要捐,主动捐。只有这样才能让公众觉得你是有爱心的企业。这个时候,公众关注的可能不是谁捐的很多,而是谁捐的很少,谁没有捐。

420日,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让我们震惊,让我们伤心。面临着突如其来的灾害,企业真的应该体现出应有的社会责任,并为此做些有益的事情。

体现出社会责任,为社会负责,首先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发电的发好电、采油的采好油,等等。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应该真心实意地为抗震救灾做出些有益的贡献。

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仅体现在平时,更体现在发生了突发的灾害,从伦理上,我们都应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表达爱心。既然出发点是表达爱心,就不要计较回报。实事求是说,企业经营和发展,从本原而论,都是出自于社会,因而回馈社会也是天经地义的。所以一定要出自公益心,而这种公益心是无价的。

曾经有些企业,尤其一些影响力很大的企业,在上次汶川地震那样关键的时刻,没有表现出应有的责任感和意识,非要逆潮流而动,真的让人遗憾。

在突发灾害时,在做好本职工作时,积极为抗震救灾做些有益的工作,除了表达爱心,从功利角度,也是企业在这种情况下改善形象提高美誉度的需要。

第一,帮别人就是帮自己。大家知道,农村里不管邻里之间有多大的纠葛,只要一家着火,全村都会去救火。为什么?除了中国农民的善良和淳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谁也不能保证自己家永远都不会遇到灾害,如果今天别人家出事不帮忙,一旦自家出事,帮忙的人就会大大减少。所以,帮别人就是帮自己。企业又何尝不是如此?突发灾害,企业如果无动于衷,怎能保证在自己有难别人来提供帮助?

第二,企业应该有谦恭的态度和感恩的心。一个企业家谦恭一点将会得到社会更多的回报。多大、多牛的企业在社会、公众面前,都是微小的、不足挂齿的。企业和社会到底是什么关系?是船与水的关系,是鱼与水的关系。况且,社会的发展,为企业提供了那么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需求,没有社会的发展,哪来企业的舞台?所以对社会要有感恩的心。

第三,尊重公众心理。公众的心理特点是什么?从众,英雄崇拜,同情弱者,但更鄙视傲慢,并且精于评判,以情感为主,等等。尤其在全媒体时代,所以要考虑、尊重公众心理和情感。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往往忽视对公众情感问题的研究,救灾的事情上更是如此。因此,首先要主动尊重公众情感。有些事主动做也是做,被动做也是做,那就主动做;心情愉快得做,心情不愉快也得做,那就愉快地做;做好了也是做,做不好也是做,那就努力做好。比如捐助,一定要放在刀刃上,在可捐可不捐的情况下企业一定是要捐的,早也捐晚也捐不如早捐。主动也要捐,被动也要捐,当然要主动捐更符合公众的心理认同,效果可能会更好。只有这样才能让公众觉得这是有爱心的企业。

第四,不要逆潮流而动。突发灾害,需要企业奉献爱心时,公众关注的可能不是谁捐的很多,而是谁捐的很少,谁没有捐。所以不要逆潮流而动,大家都在为赈灾捐助,有些企业却反其道而行之,这就在相当程度上伤害了公众的感情。

第五,切忌拿灾害做事件营销,拿捐助炒作。这既是公共道德的需要,也是企业避免犯错误,避免伤害公众感情的需要。20121029日,当史上最强飓风桑迪横扫美国东海岸的时候,有些美国公司利用这场灾害做事件营销,极大地伤害了美国人民的感情,被美国人所唾弃。

第六,不要“太计较和精明”。不要从成本核算的角度来考虑捐助。从功利的角度,这个时间节点犯错误,对企业的美誉度伤害极大,以后花几倍、几十倍的代价都无法弥补现在犯的错误。

总之,面临突发的灾害,企业要做好本职工作;要献爱心、谦恭和感恩;要尊重公众心理。不要逆潮流而动,不要借机炒作;不要吝啬,不要“太精明和算计”。

结束语:黑暗不能驱走黑暗,只有光明可以做到;痛苦不能驱走痛苦,只有爱可以做到。现在,我们都是四川人,都是雅安人!在这个危机时刻,我们祈祷,愿灾区的所有人健康平安。祝他们平安!---请让我们为他们祈祷!请让我们伸出援手!

(本博文已经于2013423日在“新浪财经专栏”里发布,专栏名:郝好说监管。链接http://t.cn/zTt2NVt。本博文为作者原创,若要转载,请注明作者名,如需沟通,可发邮件haoxg61@163.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