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国股市暴跌保护中小投资者救市 |
分类: 证券监管 |
要救市场,停止圈钱式IPO是股市改革红利
从公共利益和保护中小投资者出发,现阶段应该救市。但反对用行政手段调控市场。IPO改革很难推开,与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有关,也与部门之间的利益博弈有关,还与公司上市过程的“潜规则额外成本”有关。因此,救市应该从根本上停止圈钱式的IPO。
今年春节后,中国股市持续低迷,引起各方热议。有观点认为,“不要救股票市场”。笔者不同意这个观点。
1.要救中国股市
要不要救股票市场?这原本就不是个问题。在目前的形势下,要救股票市场!
对一件事情做出准确判断,受判断者价值观、立场、态度、期望、知识(更重要的是常识)、经验的影响,尤其是立场和角度、常识、经验的影响;判断要不要做某件事情,同样也受上述因素的制约。所以才有见仁见智。那么,在讨论当下要不要救中国股票市场,需要明确回答两个问题。第一,应该站在什么立场?第二,应该从哪个角度来判断?
非常清楚,第一个问题,判断的立场应该是公共利益,在中国股市,谁代表公共利益?是弱势的广大的普通中小投资者。所以,为了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在熊途漫漫的今天,应该旗帜鲜明地指出,应该救市。
第二个问题,应该从什么角度来分析该不该救市?这就要回到逻辑的起点,为什么要建立股票市场,这是讨论该不该救市的本原和出发点。为什么要建立股票市场,本来就是个常识,但需要大家注意的是,管理上的很多东西,实际上不难判断,只要回归常识,结论非常简单,应该救市。
在工作中,知识丰富不一定能记住常识,不能有了知识没有了常识。那么,为什么建立股票市场的常识是什么?这就要回顾股票市场功能这个常识。
2.股票市场的功能
股票市场作为高度市场化的产物,在整个市场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理论上说,股票市场应该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功能。
(1)资源配置功能。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资金是稀缺资源,其稀缺性要求资金被高效使用,而对资金高效率使用的追求使资金流向有竞争力的筹资者。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就是通过市场机制引导资金有效地由低效益的产业和企业向高效益的产业和企业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并且提高配置效率,从而优化投资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和整个经济结构,最终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这是股票市场最本原的功能,也是它的最终功能。
(2)投资功能。
股票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使得投资者可以利用股票市场,在多种投资中进行选择,有效地改善了金融资产结构。股票市场提供了多样化的证券品种,扩大了公众金融投资的选择渠道,为公众和各类机构进行投资、分享经济增长成果提供了投资场所。通过股票市场竞争,使得资本流向、结构、资本要素配置和使用效益更加优化。
(3)融资功能。
股票市场为资金使用者提供高效率的筹资场所,资金使用者由此成为证券的发行者与原始供给者。股票市场的融资功能或资本集中功能,使资金从拥有者向使用者流动,这方便了上市公司等融资者筹集长期和较大数量的资金来扩大再生产,促进了社会闲散资金的集中和向生产领域的转移,向生产资本的转化,促进了资本形成。股票市场积聚资本的能力、速度是其他市场所不能比拟的。
(4)资本资产定价功能。
证券是资本的表现形式,证券本身并没有价格,它的价格实际上是它所代表的资本的价格。无论是从资本的角度,还是从投资者的角度,投资者购买并持有证券都是为了获得在一定风险条件下的预期收益。证券价格反映的就是未来收益和风险之间的一种依存关系,证券的价格是股票市场对企业运行和发展的动态评价,是对企业财务、研发、经营和竞争水平的一种综合评价,这种动态和综合评价使得证券价格具有不确定性、复杂性、波动性。这些特性引导着资本退出没有吸引力的产业或企业,进入某些有竞争力的产业或企业。
从证券供求的角度来看,这种流动是股票市场上证券供求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股票市场上存在着证券需求者和供给者相互影响的关系,这种影响的结果是:不能产生高投资回报的资本,市场的需求就小,相应的证券价格就低;反之,证券的价格就高。因此,股票市场为发现证券的真实价格提供了条件,由此提供了资本的合理定价机制。
因此,没有成熟、完善的股票市场,就不会有现代市场经济。经济发展理论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都证明:股票市场的发展水平和经济与金融市场化程度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整个社会资源逐步纳入到股票市场体系,股票市场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应地就有着巨大的作用。
回顾了常识,我们再考察中国股市的现状,这四个功能发挥了吗?没有。市场长期以来跌多涨少,上述四个功能很难发挥作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的证券市场的跌幅在世界主要市场名列前茅。近两年丝毫未见好转,2010年,全年下跌-14.31%,2011年下跌-22.2%,2012年12月4日大盘跌倒1949点,如果不是最后一个月因为暂停IPO等,使得指数反弹到约11.3%的涨幅,跌幅在全球主要市场仍然会名列前茅。作为GDP增速全球第一的国家,股票市场有如此的表现,严重影响了股票市场正常功能的发挥,这还不应该救市?关键的是,这个市场的投资功能太弱,投资者的利益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投资者很难得到回报,还不应该救市?
另外,除了持续的下跌,还有多次暴跌。2009年至2012年,上证指数单日上涨超过5%,只有2009年3月4日这天。但上证指数单日下跌超过5%,却有5天。要知道,在世界股市,单日下跌超过5%就是一次股灾。这也是个常识啊。而同期美国道指、英国、日本、韩国、台湾、香港股市大跌超过5%的天数分别是1、0、2、3、2和2天。况且日本在2011年3月14日、15日连续两天下跌超过5%,那是因为大地震的影响。而超过5%下跌和上涨天数的比例,上证指数以五比一高居榜首。这么频繁的股灾,还不应该救市?
从宏观层面看,一个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股票市场表现为证券价格、交易量等市场表现和证券发行、市场融资等市场功能发挥相对稳定,从微观层面上则可以认为价格围绕价值的适度波动是稳定成熟的股票市场所应具有的主要特征。一个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股票市场能助推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助于中小投资者的保护,有助于市场参与者分享股市发展的红利。而一个持续下跌、暴跌频繁的股票市场则能通过市场传导机制给实体经济带来沉重打击,继而给经济社会带来巨大破坏。这还不应该救市?况且,现在股票市场开户数已经达到16961.22万户,股票市场已经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影响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股票市场持续下跌,频繁暴跌,对整个社会会产生严重、广泛、深远的影响,这还不应该救市?
3.如何救市
要救市,但笔者反对用行政手段调控市场,这个观点笔者在不同场合已经强调多次了。因为,第一,行政手段,打压股市有效,救市效果极差。例如当年的“12道金牌”,把股市稳准狠地结结实实地打趴下了。但让股市涨起来却比较难,即使涨起来,常常是“一日游行情”且把中小投资者套在山顶。例如2000年的“624”行情,2001年10月24日“井喷行情”,最后都是漫漫熊市,让中小投资者损失惨重。第二,作为一个利益主体,动用行政资源和手段,就是一个最大的不公平。我们不能用一个错误,去纠正另一个错误,从而产生更多的错误和后遗症。
股票市场是一个虚拟市场,参与者的信心和预期影响着市场的运行,而市场的运行又影响着参与者的信心。我们现在一定要研究,现在影响市场信心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是监管与审批一体,是圈钱式的IPO,是上市公司的不诚信,二者互为因果。上市公司舞弊、违规等行为出现以后,又没有建立合适的淘汰机制。
作为股票市场的基石与支柱的上市公司质量是保证股票市场系统长期稳定性的关键所在。上市公司不断出现的丑闻暴露了我们股票市场上市制度的缺陷,也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目前国际上学术界和实务界都已普遍认识到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对于促进股票市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实质上,关于监管与审批分离,业界已经呼吁多时。关于IPO的改革,其必要性已经论述的非常清楚了,从常识来说,目前这种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已经非常明显了,业界已经有非常好、非常多的建议了,但就是很难推开,到底是什么原因?与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有关,也与部门之间的利益博弈有关,还与上市公司上市过程的“潜规则额外成本”有关。所以,救市,就是要从公共利益的立场,拿出勇气,拿出“真金白银”,让市场参与者树立信心,让市场参与者看得见、摸得着:市场上的利益输送、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各个部门为自己的局部利益而不考虑市场整体利益的部门博弈将会彻底改变,目前热衷圈钱的IPO制度将会彻底改革,上市公司的诚信问题得到根本转变,并且这些问题的解决有着清晰、明确的时间表,就是说,要明明白白地告诉市场参与者,现在要停止圈钱式的IPO,监管与审批分离。所谓股票市场改革的红利是也!
(本博文已经于2013年4月16日在“新浪财经专栏”里发布,专栏名:郝好说监管。链接http://t.cn/zTt2NVt。本博文为作者原创,若要转载,请注明作者名,如需沟通,可发邮件haoxg6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