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厦门】忠仑公园莲花峰石刻:家国澄观日,金鸡颂曙开

标签:
历史文化 |
家国澄观日,金鸡颂曙开
——忠仑公园莲花峰石刻
http://s5/mw690/0031rPWSzy75yhPLbJab4&690
图 1:乾隆时期厦门地图局部(《图说厦门》)
在清代乾隆年间的“厦门全图”上,“忠仑”还被称为“张崙”。“崙”者,低矮平缓的小土山。方言也叫“崙仔”、“山崙”。旧时在蔡塘的西南面有小山崙,有榕有厝,为张氏人家居住,故名“张崙”。渐渐地,“张崙”演化成了“中仑”、“忠仑”。
1958年于此地建苗木基地,称“忠仑苗圃”。2008年改建为公园。
忠崙公园:前身忠崙苗圃,位于厦门岛东部金尚路旁,属湖里区江头街道蔡塘社区。2004年忠崙苗圃规划建成集当地闽南文化品位、湖光山色、风景欣赏、体育健身和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大型休闲公园。整个公园占地67万平方米。规划将南面地势较陡峭的风景林地作为“静区”,北面较平缓地带开发成带活动项目的“动区”,其中包括儿童乐园、艺术展出等。2002年1月公园一期25万平方米工程完成,并于当年2月对社会开放;现已经基本完工。公园有金尚路、吕岭路、风水石3个出入口,分榕树广场、吕岭路百亩桃园、四季花卉园、生态密林区、亲子娱乐区、石文化主题园、盆景园等区域。桃园植有3000多棵、高数米的桃树,间隔种植300多棵约1米高的寿桃;“风水石”出口又名莲花峰,岩石环拱,林木葱郁。今已为三星级公园。(《厦门地名志》)
忠仑三面环山,南有东芳山,东南有石鼓山,西南有莲花山。莲花山多巨石,住民称山头为莲花石。上世纪下半期,大量开采石料,到如今只剩下公园正大门莲花峰的几块大石了。所幸莲花峰还在,湖里区中为数不多的几方摩崖石刻才得以留存。
http://s12/mw690/0031rPWSzy75yhSYFth1b&690
图 2:莲花峰与鹦哥石
莲花峰石刻,除“莲花峰”题名外,依年代顺序还有林焕章的记事题刻、虞愚的“鹦哥石”题刻和唐伯瑚的五言诗刻。尽管时间跨度颇大,三者都与闽侯尧沙唐氏有关。
林焕章的题刻写道:
戊辰秋,唐伯瑚邀余登莲花峰。远望众山环拱、树木葱蔚,峰下有石作鹦鹉状,再下为吾闽垚沙绩庭先生坟。今夏始卜葬焉。先生客鹭岛,垂卌年隐,于医、诗名世。伯瑚为其先人葬此。兹峰之胜殆藉先生之名传也。爰缀数语,以誌瞻仰。连江林焕章书
“戊辰”即公元1928年。是年夏,唐绩庭葬于莲花峰下。唐绩庭,闽侯垚沙(又作“尧沙”)人氏,行医厦门,在城中小走马路有“三孝堂”祖厝。“三孝堂”名称之由来,要追溯至唐绩庭之父嗣父唐穆愈、生父唐穆增,及生母唐卓氏。民国《福建通志》记载:
(译文)唐穆愈,垚沙乡人。弟穆增,小三岁。其父名彬孔,道光年间在安徽当人幕僚,晚年带全家居于安徽。咸丰初年,穆愈十四岁,随父亲回闽扫墓。母亲梁氏及弟穆增仍留在安徽。不久,太平天国战乱发作,道路堵塞,音信不通达七年。穆愈陪随父亲在乡里教书,因擅长书写,替福州将军缮写奏折。父亲年老多病,穆愈奉侍汤药,衣不解带达三年。后来,父病亡。(正逢)南京失守,穆愈于是焚香告天,又前往寻找母亲和弟弟。艰难险阻二年多,才到达安徽。而穆增早先已领着母亲躲到山间,或砍柴以换米,或打猎以代粮。遇兵遇贼,入险出险,不知多少次。住处无从探问。一日,穆愈徬徨在道旁,忽然黑云蔽天,雷雨骤至,仰望山上有一寺庙,遂投奔而去。到庙前,大门紧闭。听见庙有人语,操福建方言。穆愈立即叩门而入,原来是母亲和弟弟。三人相抱而哭,决意回闽。穆愈担着行李,穆增背着母亲,在穷山僻壤中迤逦而行,走了数个昼夜,来到长江边。船停在岸边等候潮水,穆增上山购粮。船中忽闻人声鼎沸,大呼贼至。船匆忙渡江,各船都解缆离岸。穆增返身不能渡,跃身于水中,奋臂浮沉,竟然靠近渡船,攀着竹篙而上。后来,途中又遇贼,贼搜查无所得。看见穆增体格雄壮,欲绑架而去。穆愈哭泣哀求道:我弟有力能背母回闽,如若将我弟绑去,等于让我母亲死了,我愿意代替弟弟去军中负责文书事项。贼将同意了。穆增则说:我兄出于万死一生,才寻得我母,母子相依为命,如若将我兄绑去,我母必死无疑。母亲死了,我活着还有何用?三人放声大哭。贼有一头目说:难兄难弟,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之人也。取其一必死其二。于是都放弃,并赠给一袋干粮离开。母亲梁氏久历乱离,归闽后卧病十九年。穆增妻卓氏服侍婆婆异常谨慎。姑食而后食,寝而后寝。洗涤衣服器具,事必躬为,不能让人替代。婆婆病重,就割腕和药。祈告上天愿意以身替代。穆愈卒,穆增的儿子唐和过继为嗣子。弟兄二人有《乱离吟草》。唐和,字绩庭,县秀才,在厦门行医有名声。
民国八年,唐家获总统授予的“孝阙流芳”匾与牌坊,其宅获称“三孝堂”。
http://s1/mw690/0031rPWSzy75yhUCQb6b0&690
图 3:唐穆增像(《唐仲璋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三孝堂”第二代主人唐绩庭,于清光绪年间迁居厦门,在小走马路建屋,也名“三孝堂”。唐绩庭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任过厦门中医公会会长,也好吟诗作赋。其时,厦门一岛文人骚侣云集,自1913年林尔嘉创设“菽庄吟社”后,又有“星社”、“海天吟社”、“鹭江吟社”、“东社”、“声社”、“梅社”、“莲社”等兴起。“其时图书馆长周墨史(周殿熏),创设文学会,如余雨农(余焕章)、唐绩庭、蔡惟中、李绣伊(李禧)、柯伯行,皆会中之皎皎”(《厦门轶事》)。诗社曾采南宋末年,虞允文率宋军于安徽马鞍山之采石矶,以弱势击败金军,大胜完颜亮之史事,以《采石之战》为题而酬唱。唐绩庭有诗:
允文矫制胜于谦,恨不胡人尽殄歼。
采石一挥金亮走,儒生韬略岳侯兼。
民国戊辰年(1928年),绩庭谢世。诗友黄瀚有挽诗道:
识名远忆廿年前,昨结骚坛翰墨缘。
唱和侣多容我懒,推敲句就让谁妍。
药囊早作诗囊佩,檄草应随吟草传。
挥手尘寰百无憾,不留添续几佳编。
厦门近代警察建制,始于1906年(光绪32年)的兴泉永道巡警总局。其后历次易名,民国元年称厦门警务局。1914年9月改为厦门警察厅。南京国民党政府成立后,1927年5月又更名厦门公安局”。1933年后,又历经“思明市公安局”、“厦门市公安局”、“厦门市警察局”等更名变化。
林焕章接任局长后的厦门,治安依然很不平静。单是禁绝鸦片一事,与日本籍民就多有冲突。《厦门政法史实》在“大事记”一章记载道:
(1928年)10月24日,省政府下令厉行禁绝鸦片。顶盘、二盘鸦片商当日召开联席会议,派代表偕同禁烟分局长郑能赴省向杨树庄请愿,要求缓禁。
日本太泽公司安东号轮船今日入港,被海关检查出鸦片3000两,箱面标明“德记”字样。
厦门公安局巡官郑威、巡警刘秉清及思明县政府警备队员,在局口街取缔烟馆,被日本浪人百余人围殴,郑威受重伤,刘秉清当场晕倒。
10月25日,公安局长林焕章及交涉员刘光谦到日本领事馆交涉,交涉无结果而散。
10月29日,厦门鸦片烟商赴省代表归来,省府允许烟禁暂缓二个月。
林焕章领导下的厦门公安局,也不甘示弱,迅速作出反应:
11月20日,夜,公安局出动员警大捕开灯烟馆,破获十余家。
(1929年)1月2日,开展禁烟大运动。
1月20日,在中山公园焚烧烟具。
8月20日,公安局会同鼓浪屿工部局搜查黄清安经营的神州药局,查获波斯烟土5大箱30小箱,重约2000斤,价值10万元。10月3日,鼓浪屿会审公堂标封神州药局。被查获的烟土,11月5日在中山公园焚烧。
(1930年)3月17日,公安局在中山公园焚烧破获的大批鸦片毒品和烟具。
是年五月,厦门接连发生思明监狱劫狱事件和许卓然被暗杀案。6月林焕章迫于两案的政治压力,引咎辞职。去职后的林焕章,在宦海中浮沉了一段时间。1942年,被委为福建省银行监理。抱病出巡,病逝途中,归葬于连江青芝山。其墓碑,由陈衍题写 “琯江林右箴先生寿域”。两旁墓联题曰:
满山松叶仙何许,几树梅花我不孤
http://s14/mw690/0031rPWSzy75yi8fBKd8d&690
图 4:莲花峰刻石
自号“石遗老人”的陈衍,先于林焕章于民国26年(1937年)辞世,其所题的应是林的生圹。陈衍为近代诗学大家,在其《石遗堂诗话续编》中,曾言及他与唐家的交谊:
姻旧唐伯瑚,精法兰西语言文字,能诗,不肯示人。余为乃祖穆愈、穆增两先生(一生祖、一嗣祖)撰传,入《通志》《孝义类》。乃以诗为谢云:“我祖原庸行,还资为表扬。微名留不朽,小子感难忘。国学传经广,平生好善长。暂容依杖履,话别倍神伤。”君父绩庭茂才,以良医名于鹭门,遂家焉。余避乱数戾止,常与绩庭为文酒之集。辛未又至,则绩庭已归道山。君喜亲老成,款洽备至,故末韵云然,皆实情也。
此后人事代谢,厦岛多有变化,忠仑亦多有变化。约在1978年时,唐家后人请虞愚先生为“鹦鹉石”题字。虞愚建议题以“鹦哥”更合民俗,也更亲切。
称石为“鹦哥”,固因其形肖也。然此石之名,似乎含更多的文化、宗教色彩于其中。唐代道世在《法苑珠林》中,将鹦鹉等物冠以“好丑”之别:“如龙、骥、麟、凤、孔雀、鹦鹉、山鸡、画雉,为人所贵,情希爱乐。如猕猴、豺、狼、虎、蛇、蚖、蝮、服鸟、枭、鸱等,人所恶见,不喜闻音。”隋朝的高僧智舜,“于病中自见鹦鹉、孔雀累百来集”,念佛念法,念诸波罗蜜,作“微妙之声”。于是强起告弟子:“此必净土化主,示其先应以资我。”
泉州承天寺后院有小山岗,有顽石卓立如鹦鹉,因而名“鹦山”。宋代王十朋为泉州长吏时,为“承天寺十奇诗”,其中“石如鹦鹉”道:
泉南杰出一高峰,碣石浑如鹦鹉容。
毛羽不生随地老,文彩难画等天终。
能言彩凤名堪比,守拙高人道不同。
自是六丁亡已久,惟留只影度春冬。
关于虞愚,陈衍在《石遗诗话续编》中评道:“山阴虞德元(愚),号竹园,厦门大学毕业生。通国文、论理学、中国名学、中印哲学,尤精佛学。书法闯北魏之室,诗不暇苦吟,自有真语。”
虞愚与唐家亦有一段因缘。唐伯瑚之子唐崇治有一段纪念文字写道:
虞愚先生是家兄唐崇熹的同窗好友,早在抗战前,他们在中学、大学读书的时候,都是学校中勤勉好学、成绩突出的学生,他们在诗文、书法方面,颇有同好,平日亲近互勉,过往密切,同学们称他们“唐虞”二氏,以尧舜陶唐氏有虞氏喻其并起优秀。
当时,我家是书香门第,祖父、家父皆善交诗友。时常应诗钟风尚,聚诗社吟咏。家中书斋每逢周日,让家兄邀聚同学挥毫赛诗以及推敲学问之用。虞先生当时便是我家书斋常客,家父视他为家兄的良朋益友,尤其他年轻英俊,诗品、书法已闻名社会。
抗日时间,厦门沦陷,虞先生携眷离了家乡。唐虞这一双称兄道弟的好友各奔前程去了。家兄后来侨居巴西,临终前还时常想念这年青时代的文豪至友……
精通佛理的虞愚居士,在唐家寿域前,题石“鹦哥石”,不能不说别有深意。
http://s4/mw690/0031rPWSzy75yibuRSXa3&690
图 5:虞愚题刻
1998年唐伯瑚后人唐崇坡由香港归国,在昔日林焕章题记旁题诗道:
离乡三十载,趋省赞何哉。
家国澄观日,金鸡颂曙开。
值得一提的还有“三孝堂”第二代唐氏兄弟。唐绩庭有兄弟四人,皆行医。植庭排行其二。唐植庭专于伤寒症,对其他流行疾病亦深有研究,但却不挂牌,平素只为急诊患者及亲戚朋友诊病,暇时热心诗文曲赋,落得家境贫寒。其有《有感》诗,自叹道:
何辜厄我问苍天,云暗月明态万千。
都道事凶阴伏言,谁知物断竟难联。
世情如水输潮汐,命运长乖甚沧田。
稚子忍教慈母累,最怜老客鹭江边。
1918年,唐植庭诊治霍乱病人,不慎感染身亡。植庭之子将诗人气质传于后人,其子仲琮也好诗,自称:“我生无奢望,长愿作诗人”。其有五言诗《别意》,尽说一家情感:
我是伤离者,生恐离情多。
鼓浪浮千里,男儿志则那。
有妹心仍稚,有弟学欲高。
有姊贫且弱,有叔背如驼。
致书寄所婚,所婚莫如何。
倏然廿余日,光阴徒蹉跎。
舟行将日远,衣带亦日缓。
去去游子心,人心心已返。
隔绝复隔绝,恩情日以拙。
吾弟进有言,弟言心欲剥。
哥回不见弟,重见空山月。
我心无余望,望弟体日强。
姊叔亦如恒,我心方安昌。
弟弟与妹妹,相爱两无疆。
异地获只书,予愿似已偿。
异日重归来,弟弟在我怀。
与弟同携手,稚妹欢颜开。
所婚爱稚妹,犹吾与弟偕。
环坐齐啜茗,吾妇烹茗来。
唐仲琮弟,名仲璋,后来成为著名的生物学家和寄生虫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