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读厦门】万寿岩俞戚诗壁:幸喜封疆无事日,楼船同泛海南边

(2016-08-19 14:55:51)
标签:

历史

文化

幸喜封疆无事日,楼船同泛海南边

——万寿岩俞戚诗壁

 

http://s4/mw690/0031rPWSzy74aG62c8Pe3&690
1:万寿岩旧照(《厦门名胜摄影大观》)

万寿岩是个神秘的地方,旧时却是文人墨士争游之地。

岩内有“山边岩”,循例又称“万寿寺岩”。依岩间石刻《万寿岩记》所记,岩寺为明永乐13年(1415年)时建。有月照禅师者,“见斯地清幽僻静,形胜颇佳,乃芟荆剪棘,初辟遂成梵刹”。延至康熙2年(1663)清廷迁界,“嘉禾人民、房屋尽被劫灰,岩宇、佛像遂废之于丘墟荒草之间”。康熙29年(1690年),岩寺渐次兴复。此后屡有废兴,却挡不住其名声远播。清代吕世宜有联:“参天古木三千丈,出土神钟八百年”,说的是此间妙趣。“岩有钟,高二尺有奇,径三尺”,据说为北宋开宝6年(973)时铸,明万历年间由外地移至此间。经黄瀚实物考证,其“衡甬舞带显备”,实为古代编钟。(见《万寿岩宋开宝铸钟题记》)此钟神奇之处,在其有报警功能,“每遇海氛,辄自鸣”。前人作诗道:

传说鸣时起恶氛,频年底事寂无闻。

神钟亦厌再三渎,但藉松声报与君。

恶钟鸣而喜松声,“万寿松声”因而著名。不过松声也与兵戎相关。明郑时阳台山一带曾有营寨,据说郑国姓在此手植过松树数十株。山间乔木翳茂,更有古松高耸入云,如堡伞张盖,清风过处,涛音汹涌。清人张锡麟有《武陵春》,写万寿松声:

何处洪涛翻石瓦,坐久觉松声。万树摇空干纵横,常作老龙鸣。  最喜今朝闻古调,心耳一时清。此夜金风且漫晴,更与寺僧听。

 

http://s2/mw690/0031rPWSzy74aGa8LfP31&690
2:万寿松声(《鹭江志》)

一山松涛涌起,如海潮音作,故岩间有“潮音洞”。石室又因巨石为顶,号“一片瓦”。193210月到次年四月,弘一法师二度留锡万寿岩。1934年冬,弘一法师又应请到万寿岩开讲《弥陀经》,期间在石上留刻“潮音洞”。

此间石壁上多有明清石刻,传说中的“俞戚诗壁”也在其中。戚继光诗云:

万仞峰峦耸目前,不须雕巧出天然。

露涵石瓦生春色,炉爇旃檀起瑞烟。

自信明时无隐逸,还疑僻处有神仙。

公余正好谈玄妙,又统三军过海边。

俞大猷和道:

幽岩屹立梵宫前,片石呈奇瓦俨然。

峭壁罅虚寒漏月,博山香爇暖生烟。

高僧煮茗能留客,樵子观棋每遇仙。

说罢禅机登绝顶,恍疑身在五云边。

有明以来,闽海不靖,海贼、倭寇迭起。洪3年(1370),泉州府海面始有倭船出没,此后来自海上的攻击频频。嘉禾屿虽驻有官军,却也难逃袭击。正统14年(1519年),“海贼张秉彝驾海船二百余,围中左千户所”。“嘉靖24年(1545年)春,海寇掠中左所”,“时值饥荒,寇登岸,杀居民,搂辱妇女,索银赎命。穷民投附助成其势”。嘉靖36年(1557年)11月,倭寇占据浯屿岛,遂以此为基地,沿海同安、南安、惠安等地成其攻击目标。

这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也就有了俞大猷和戚继光。

 

http://s10/mw690/0031rPWSzy74aGeJCyJb9&690
3:俞戚诗壁(源自网络)

俞大猷,字志辅,号虚江,泉州府人(今泉州北郊濠市濠格头村)。俞大猷原为儒生,因袭父军职为百户长。嘉靖13年(1534年)武科乡试,俞大猷中武进士,出任金门千户所正千户长金门,古称“浯洲”,旧属同安县翔凤里。一岛孤悬海中,“军民嚣讼难治”,大猷到后,“饮耆老于乡,延明师于塾。导以孝让,申以诗书。民有讼者,虚心听之”。又于朔望之日,“聚民于乡约所”,纠纷各方“申白其事”,大猷与共同评判孰是孰非,错者“大愧悔”。岛上争讼从此衰止。

嘉靖1415年,同安连遭大旱,继而“大饥,殍死相望”。16年(1537年)春,金门乡贤黄伟(逸所)、许福(西浦)和俞大猷应巡抚李元阳之请,救赈全县。往日官府救赈,或散发于乡,则为里胥冒领;或聚赈于城,灾民则要路途辗转,而且每日坐等一粥,无以自救,因而“死者转众”。大猷等人一改旧习,亲赴灾区,召集灾民于乡。令众人席地而坐,自行于其间,察其有无饥色饿态。是者,点染其额,授以票据,凭票即可从官府处领得救济粮。三日之内,骨立色菜者尽得谷。又给灾民数日之粮,以“资贸贩、兴艺作”,使其自食其力。其所救活者万余人。

金门民风剽悍,“列炬持械、排闼搜掠,为害最巨”。岛东北端官澳为甚。官府谋划用兵,俞大猷上书请罢兵戎,自愿“挺身携妻子质镇其地”,“为之辨善恶、立保甲、行乡约”,并早晚缉查住民去向,三月之内便可“卖刀买牛,卖剑买犊,归化向顺,安生治业”。闽广海面时有海寇往来,“乘风游劫”。因人数仅数百,还不足为地方大患,官吏无心予以扑灭。俞大猷忧之,又上书言当下朝廷用兵之弊,与当行之事。御史陈伍山见大猷屡屡上书,大怒道:“若武人,何以书为?”刑之以杖,夺其职。大猷大笑而去,遂变卖家产,游学京师。金门人流涕为之建生祠。

守御金门之暇,俞大猷尝游息于南磐山麓,登高临海,并题石“虚江啸卧”以鸣志。后人感念其功德,盖亭留念,亭名“啸卧亭”,题匾“后乐”。诵其“屯兵海峤,身经百战,先天下之忧而忧;洎乎妖氛已靖,啸卧于斯,复后天下之乐而乐”。又歌之曰:“啸于斯、卧于斯,留芳百世肇于斯”。其亭至今犹存。

 

http://s7/bmiddle/0031rPWSzy74aGlPUASc6&690
4:俞大猷绣像

嘉靖23年(1544年),经荐举俞大猷起用为汀漳守备,代理指挥佥事,驻防武平。武平处于闽粤赣交接之地,人称“三省咽喉”。“其地冈重岭复、林深谷窈、冈烟峦雾,从而被之”,而“带剑剽夺之盗,又从而出没之”。能存活者朝不虑夕,哪有闲暇顾及诗书礼仪。大猷驻武,每日训练士卒,教习其剑法。又建“立马读易轩”,公余时与诸生讲艺校文。“在镇数年,广寇怀畏,不敢犯境”。大猷承担汀州、漳州二府防务,以地方安靖为忧。到任便上书闽浙海防主官朱纨,言汀漳防务。朱纨称其书,“历历有据,凿凿可行。非其才识过人,思虑详审,曷能道此”。

嘉靖265月,有“海船百余只、贼党数千人登岸行劫,逼近诏安县城仅三十里”,俞大猷奉命督率兵船出海拒寇,于诏安玄钟(悬钟)海面遇敌交战,时俞提兵“不数百”,却获“大小船七十只,生擒八十余名,攻沉下水五百余名”,“擒海寇贼首康老等”,“成数十年未有之捷”7月,“领陆兵战,擒流贼雷士贤等五十余名”。10月,又“领陆兵,擒流贼汤信等一百七十名”。12月,升擢广东都司军政佥书,代理指挥佥事。

此后,俞大猷或征战岭南,平息外患;或领兵南疆,平定安南;或经略琼州,安抚诸黎;或驻防大同,戍守边塞。然而最大的功业还在于浙东平倭。嘉靖31年(1552),俞大猷受命为宁(波)台(州)参将,数年之间在浙东、苏南屡败倭寇,消灭四五千敌兵,击沉140多艘敌舰,彻底平定了苏浙倭患,被提升至苏(苏州)松(松江)副总兵,浙江总兵,署浙江都督同知。

嘉靖41年(156210月,倭寇1多人,重犯福建,连破邵武、罗源、政和、寿宁、宁德、连江、松溪、大田、古田等地后,于1129攻陷兴化府(今莆田)城,掳掠三千居民。自有倭乱以来,府城首次沦陷。继而倭寇又攻占了要冲平海卫。朝廷紧急委任谭纶为闽浙总督。并从赣南调回俞大猷提升为福建总兵官,从浙东调回戚继光为福建副总兵官,配合福建都督刘显,由谭纶指挥节制会同剿倭。

嘉靖42年(1563421日,深夜四鼓,以戚继光为中军,俞大猷军为右翼,刘显军为左翼,三路出击,会攻倭寇于平海卫。经5个小时激战,取得兴化大捷。歼敌2200多人,解救3000名被虏的百姓,收复平海卫和兴化府城。

嘉靖42年(156310月俞大猷徙镇南赣,11戚继光代俞大猷为福建总兵官,镇守福建全省并浙江金、温二府地方。时,倭寇二万余人围仙游三日。戚继光率众一战于仙游,再战于同安王仓坪,三战于漳浦蔡陂岭,倭寇溃不成军。侥幸逃脱者,跑到广东潮州境内的又遭到俞大猷的截杀,“几无遗类”。“自后倭寇脱归者,始知犯华不利状。于是乎倭寇不敢复窥入闽矣”。(王仓坪等战役事,见前文“深青古驿站”)

平定福建倭患后,俞戚又一次合作是会剿巨寇吴平。吴平为患闽粤边境多年,嘉靖44年(1565)十月五日拂晓,“大猷将水兵,继光将陆兵,夹击平南澳,大破之。平仅以身免。”据推测,当年剿灭吴平后,俞戚同时返闽,途经厦岛,同游万寿岩并留下一段文字。

万寿岩“俞戚诗壁”并无落款,乾隆《鹭江志》载为“明人诗三首”。第三首作者无考,其诗唱道:

禅宫俯瞰乱峰前,片瓦重重势俨然。

松落石檐寒带雨,云飞山户晓生烟。

人夸竺国三千界,我爱蓬莱第一仙。

幸喜封疆无事日,楼船同泛海南边。

乾隆23年(1758寺院住持所撰写的《万寿岩记》,始称“倭寇之时,俞都督讳大猷、戚参将讳继功(光)曾到此,有诗留题,勒于石壁之上”。同时代的《嘉禾名胜记》也称诗刻“俗传戚继光、俞大猷所作”。《道光厦门志》将第一首定为戚继光作,第二首定为俞大猷作。《厦门佛教志》将题刻时间认定嘉靖年间,称“嘉靖末叶1562-1566年),抗倭名将俞大猷、戚继光协同作战,尝游万寿岩,互相唱和,题诗于石壁”。不过,在俞的《正气堂集》和戚的《止止堂集》中都不曾刊载该作。

戚继光在厦门岛的行踪似乎再没有更多的记录,俞大猷也仅有寥寥几笔。施鸿保的《闽杂记》记曰,“厦门南城炮台侧一巨石,面镌‘虚江’二字,笔致婉秀,大径五寸,……其题字不同武人书”。施鸿保认为是俞大猷手笔。1954年在郑成功演武场(今厦门大学运动场)发掘出“练胆”石刻,亦有专家认定为是俞大猷的遗物,并考证俞大猷早在郑氏之前就在此练兵。

 

http://s8/mw690/0031rPWSzy74aGTn0kT07&690
5:万寿岩之圆通古洞(《厦门名胜摄影大观》)

在厦门的五老峰还传说有俞大猷的诗刻,尽管到清道光时代已“为苔没,不可识”,但厦门的诗坛流传着四首绝句:

其一

壁上旧诗拭目看,纲常从昔一肩担。

驰驱四十年来事,莫报君恩祗自惭。

其二

扶桑东去更无山,天外浮云独往还。

剑履半生湖海遍,老僧赢得百年间。

其三

借问浮云云不语,为谁东去为谁西。

人生踪迹云相似,无补生民苦自迷。

其四

未工诗字书盈壁,待得工时事若何?

欲写心中无限事,不论工拙不论多。

绝句以《题普照寺》为题收录俞的《正气堂集》中。

俞大猷官任三朝,四为参将,六为总兵,累官都督,76岁才恩准退休。退休时,兵部评价为:“才猷兼茂、忠赤独怀、历仕三朝、身经百战,经营四十七年,斩馘二万五千余级,功在边陲,裒然为诸将之首。操履清素,始终不渝,又有足称者。”77岁卒。卒赠左都督,谥武襄。在这一片辉煌的背后,却是屡次的受诬、受抑、受贬、受辱,乃至夺职、下狱。

嘉靖28年,大败安南入寇,斩敌一千二百,“事平,严嵩抑其功不叙,但赉银五十两而已”。

嘉靖31年(1552),任宁台参将,率福船屡败倭寇,“邀诸海,斩获多,竟坐失事停俸”。两年后,又因所部遭倭袭击,“坐戴罪办贼”。

嘉靖34年(1555年),率不满三百的兵力与进犯金山的倭寇战斗,失利,“谪充为事官”。是年5月,参加南京兵部尚书张经指挥的王江泾(今嘉兴市北)战斗,“功为赵文华、胡宗宪所攘,不叙”。

嘉靖36年(1557)倭据岑港,军门限一个月的时间攻取,久攻不下,“夺大猷及参将戚继光职”。38年,官军围贼一年,“大猷先后杀倭四五千,贼几平”,逃窜之贼“流劫闽、广”,闽人大噪,指责胡宗宪,胡委“罪大猷纵贼以自解。帝怒,逮系诏狱,再夺世荫”。

嘉靖42年(1563),兴化大捷,战后论功行赏,谭纶晋升右副都御史,戚继光晋升都督同知,刘显加秩荫一子,俞氏惟“赉币银四十两”而已。

嘉靖44年,破广东巨寇吴平。部将追击逃亡的吴平,连战不利,“大猷坐夺职”。

万历元年秋,“海寇突闾峡澳,坐失利夺职”。这时俞大猷已是71岁的老人了。

兵部论曰,大猷“才猷兼茂、忠赤独怀、历仕三朝、身经百战,经营四十七年,斩馘二万五千余级,功在边陲,裒然为诸将之首。操履清素,始终不渝,又有足称者。”

泉郡名士黄克晦(吾野)有挽诗道:

大星落东海,涕泣满城哀。

百战功徒在,千秋梦不回。

云消天地气,世绝古今才。

寂寞廉颇馆,空余吊客来。

 

引文见《厦门志》、《金门志》、《明史 俞大猷传》、李杜《征蛮将军都督俞公大猷功行纪》等。

http://s1/mw690/0031rPWSzy74aHbMH9m40&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