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的顺序结构教学设计
(2013-06-02 14:47:53)
标签:
教学设计程序 |
分类: 教学日记 |
程序的顺序结构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程序顺序结构的执行流程,掌握赋值语句和输入输出语句,能够编写简单的顺序结构的程序,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计算问题。
2、 方法与过程
本节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如求圆的面积,让学生初步掌握赋值语句和输入输出语句的使用方法及其功能。进而转入较为复杂的问题,如编写程序使从键盘上输入一个三位数,然后反方向输出,并且运用到上一章所学的运算符、表达式等,对知识进行巩固,课程安排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充分挖掘学生潜力,让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有更大空间。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程序设计选取的题目与高一所学的数学、物理中学到的新知识有密切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对程序设计的追求和向往。
二、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 赋值语句和输入输出语句的使用
(2) 程序顺序结构的执行流程
(3) 能编写程序解决简单的应用题
2、 教学难点
根据题目写出正确的程序
三、 教学环境
1、 预备知识
学生已掌握算法的概念及描述方法,定义常量与变量的方法,程序设计的四个步骤——分析问题、建立模型、设计算法和编写程序。
2、 硬件要求
建议本节课在多媒体电脑教室中完成,有广播教学系统或投影仪。
3、 所需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
演示求圆的面积这道题的程序,让学生明白通过程序可以解决数学中的问题,也给学生展示完整的程序代码,这道程序的功能就是靠这些代码来控制的,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一、演示上述的程序,并把程序代码中的各行代码的作用解释一遍,顺便把程序的执行流程说明一下,编写的程序与设计的算法是一致的。
public class area {
}
二、 赋值语句
赋值语句的基本格式是:变量=表达式
这里的“=”是赋值符号,它的含义是将表达式的值赋给左边的变量。
观察下列赋值语句的作用:
(1) A=B;它是将变量B的值赋给变量A,但B的值并未改变。
(2) A=123; 表示将数值123赋给变量A。
(3) A=A+10;表示将变量A的值加10后,再赋给变量A。如果原来A的值为30,则执行此语句后,A的值为40。
(4)如果A=30,B=40,则依次执行语句T=A,A=B,B=T后,A、B两个变量的值发生交换A=40,B=30。
三、 输入数据的函数
其中:提示信息:指对输入数据的提示,显示在对话框中。
四、输出数据的方法
System.out.print()是输出数据、文本的一个重要方法。
输出数据的基本格式是:
System.out.print(x);
System.out.print(“abc”);
System.out.println(“abc”);
System.out.println();
System.out.println(“123”+”456”);
五、练习
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编写一个程序,求长方体的全面积和体积。
(1)分析问题
设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A、B、C,由于长方体的六个面的面积两两对应相等,所以长方体的全面积为:S=2*(A*B+A*C+B*C),体积为:V=A*B*C。
(2)设计算法
①
②
③
④
(3)编写程序
(4)调式程序
六、 小结
A |
B |
七、课外拓展
试编写程序从键盘上输入一个三位数,然后将它反方向输出。例如输入456,输出应为654。
八、课后反思
内容不难,教学设计中要兴趣导入,使学生有兴趣,才能把后面的环节顺利进行下去。整体效果良好。为下一节课选择结构的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