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梦回三峡:秭归县沿江古道(一)

(2020-05-10 10:37:12)
标签:

地理

历史

旅游

三峡文化

杂谈

分类: 梦回三峡

梦回三峡:秭归县沿江古道(一)

秭归沿江古道,历史久远。春秋中期,巴人在秭归设置“弱关”,控制水陆要道。郦道元在《江水注》中说:“弱关,在建平,秭归界,昔巴楚数相攻伐,借险设关,以相形捍。”三国时期猇亭之战前后,蜀伐吴,吴攻蜀,水陆攻守皆在三峡沿江发生。唐之前,秭归沿江便有人行道和纤道。自唐始,归州有了驿路。到清末,归州境内主要乡道(驿路、盐路、人行道)有7条,是驿运、货运和商旅行人的主要通道。

许多秭归老人都知道“归巴古道”,即归州古镇至巴东老县城的古道。此段古道从秭归县归州古镇沿江经泄滩、牛口进入巴东县境的这段古道,连接归州和巴东。实际上,“归巴古道”属于“长江路”古道一部分。“长江路”是“长江大路”的简称。此路是清光绪三十年的驿道,从南京沿长江直达成都。由于该驿道皆循长江而行,故称“长江大路”。此驿道在巴东县西瀼口开始离开江边,走陆路经火烽转向巫山三溪河,终点成都。

秭归江北沿江古道主要是长江大路驿道秭归段。长江大路驿道从牛口开始沿江而下,一直到新滩离开江边,翻山越岭经南峰、北峰到达天门垭,再从天门垭去太平溪(宜昌)。具体路线是:牛口-泄滩-老坟园-何家湾-归州-屈原庙-香溪-胡家坪-石棺甲-白沱-新滩-天门垭。实际上,新滩沿江而下到太平溪,依然存在沿江纤道与人行道。从新滩沿江而下路线是:新滩-下滩沱-凤凰嘴-牛肝马肺-烟家洞-铲子岩-庙河-柳林碛-太平溪(宜昌)。

秭归江南沿江古道,实际上是古代“川鄂大道”一部分。沿江的川鄂大道,是古代商旅从湖北进入四川的人行道。从宜昌沿着长江三峡进入四川,也称峡路。元末明初,明末清初,二次大规模“湖广填四川”,移民沿长江水路陆路溯流而上。大量三峡集镇,在数次移民潮中人口迅速增加。学者研究表明,大量三峡沿江集镇人口是“湖广填四川”移民后裔。抗战时期,日寇对川江航运疯狂轰炸,炸沉炸毁大量运输船只。民国三十年九月,重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电令峡江军民修筑入川“峡路”,确保在川江断航时进川出川物资运输畅通。川鄂大道在那段时间,得到过许多修复。 梦回三峡:秭归县沿江古道(一)

秭归县沿江古道示意图

“古道”二字说明道路的时间久远,是人行道、纤道、驿道的总称。自有人类活动开始,便有了人行道。为舟船行驶施予拽力沿江拉纤,便有了纤道。为快捷地传递公文信息,便有了驿道。三峡沿江古道,由人行道、纤道、驿道发展而来。虽然说纤道也属于古道,但纤道与人行道、驿道很大不同。纤道是纤夫江边拽船形成的,它会因江水水位变化而改变。因此,纤道与沿江的驿道、人行道时而重合,时而分开。无论枯水期还是洪水期,相对于人行道与驿道,纤道总是临近江水。

沿江古道,在漫长历史中不断发生变化。随着时代发展,随着自然灾害的滑坡坍塌,有的古道从无到有,有的古道从有到无;有的古道行人多,有的古道行人少;有的古道荒芜而人迹罕至,有的古道改建公路车水马龙。古代,秭归沿江古道上的古桥,一部分是官府或官员筹资、捐资修建,但大部分得益于乡民捐善款自发修筑。建国后,政府在交通建设方面投入大,沿江古道得到很多修缮与重建。

此文探讨三峡大坝蓄水前的秭归县沿江古道。

 

 

先从秭归县江北沿江古道西端牛口小镇谈起。

牛口地名来历,说来话长。巴东县与秭归县交界的东瀼口有一个小村庄,村前有一岩洞。不知哪个朝代,岩洞里出现了一头犀牛。这犀牛长得膘肥肉厚,全身没有鬃毛,光溜溜的。犀牛在洞里睡觉,打起鼾来震天动地,几里外都可以听见。这犀牛不爱吃草,专吃庄稼,害得周围百姓经常无收成。犀牛体壮,游长江十分轻松,对岸范家坪的麦子也被它祸害。人们吆喝着赶它,它不理睬。大伙儿想出一个办法,在某一个夜晚用火把、棍棒把它从洞里往洞外驱赶。犀牛跑出了洞,见漫山遍野的火把,只得奔江而去,一下子便无影无踪。后来,人们发现江水中有一块巨大礁石似牛形,时隐时现。人们说这礁石是那犀牛的化身,取名叫牛儿石。犀牛原来呆过的岩洞,叫犀牛洞;岩洞前的村庄便叫牛洞坪村(属巴东县东瀼口乡);犀牛奔江的溪口,便叫牛口。

牛口小镇是秭归县西大门,与巴东县一溪之隔。牛口自古是峡江交通要道,三教九流、船帮会所都会在此驻有势力。古代的牛口小镇不仅热闹,各种力量还在此争斗不休。明、清时期,牛口小镇曾设有巡检司。《清史稿·地理志》卷67湖北宜昌府归州:有南逻口、牛口巡司。康熙《湖广通志》卷17《公署》:归州南逻口巡检司,州东十五里。牛口巡检司,州西九十里。”那个时候的巡检司,相当于现在的公安派出所,专管捕凶缉盗维护地方治安。明清时朝廷在某个地方设置巡检司,是说明这个地方的重要性。牛口小镇相当于归州的西部边城,商旅云集,自然是个重镇。

梦回三峡:秭归县沿江古道(一)

牛口小镇(选自《秭归县移民志》) 梦回三峡:秭归县沿江古道(一)

牛口小镇(选自黄老先生三峡照)

从牛口到泄滩,基本上是土石道和砭道,约12公里。

从牛口小镇沿古道向下游不远有一条沙家溪,此地原名王爷庙。地名来源于数百年前,溪边曾有一座四乡闻名的镇江王爷庙,长年香火旺盛。民国时期,此庙毁圮。王爷庙原址,就是后来八斗柑桔场。王爷庙下游有一条八斗溪,溪上一座风雨桥(廊桥),往来行人可以在此歇歇脚。此廊桥建于民国初期,由江南范家坪老中医王克汉独资捐建。八斗溪廊桥全长9.8米、宽2米、高7.6米、净跨9米、礅高9.3米。桥以石为墩,以木搭梁,筑建成风雨走廊,方便往来行人小憩。此廊桥多年后失修,严重损毁。 梦回三峡:秭归县沿江古道(一)

从范家坪看八斗柑桔场(选自《长江三峡滑坡崩塌》)

梦回三峡:秭归县沿江古道(一)

八斗溪风雨桥((选自黄老先生三峡照))

八斗滩属三峡名滩,又分成大八斗滩与小八斗滩,二滩相距约2.7公里。古纤夫谣有“大八斗,小八斗,运到宜昌剩三斗”,可见八斗滩之险恶。

沿着长江大路古道从大八斗滩向下约5.2公里,是上石门。长江穿越秭归,有两处石梁伸入江心几乎锁闭长江,人们形象称其为“石门”。上游石门在牛口与泄滩之间,称上石门;下游石门在归州与香溪之间,称下石门。上石门的上游小八斗滩水流湍急,再加上江北螃蟹夹乱石嶙峋,故而在上石门形成险滩,人称石门滩。站在石门滩古道上,瞭望石门洪水澎湃,行人可知三国时期这里曾惊心动魄,古道被阻断?郦道元在《水经注》卷三十四江水二写到:“江水又东迳石门滩。滩北岸有山,山上合下开,洞达东西,缘江步路所由。刘备为陆逊所破,走迳此门,追者甚急,备乃烧铠断道,孙桓为逊前驱,奋不顾命,斩上夔道,截其要径,备踰山越险,仅及得免……”想象一下,当年刘备兵败猇亭后逃向蜀地(四川),由于追兵甚急,他只得在此地命人将铠甲堆积于古道上,用火焚烧,以阻挡吴兵追击。那个惨烈景象,令人唏嘘。

从上石门沿古道向下游行走,经蟒蛇寨、道士沱,到达柳树湾。

快到蟒蛇寨,梯子沟上有一座明代古桥鸳鸯桥。明朝距今已600多年,秭归境内保留的明代时期古建筑已不多,像鸳鸯桥这样使用不同材料修筑的古桥,世所罕见。鸳鸯桥得名于桥拱材料一半是青石,一半是青砖。为什么使用不同材料筑此桥,当地传说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说法,古桥原是砖拱桥,年久坍塌,后来修桥者没有了原青砖,就用石头重砌,形成砖石共存的现象;第二种说法,建桥时正是洪水季节,工期紧,任务重,原准备的青砖不够用了,就加上青石取代,形成砖石共存。 梦回三峡:秭归县沿江古道(一)

梯子沟明代鸳鸯桥(选自《神奇的中国长江三峡》魏启扬摄)

道士沱离泄滩古镇很近,约2.8公里。道士沱地名的来历,当地有多种传说。最流行的一种传说:曾有一道士,途经此地,看纤夫们拼着性命在此拽滩,心中不忍。他略施法术,眼前这个险滩立即化成了回水沱,木船可以轻松通过。从此,这里就叫道士沱。道士沱与榨坊嘴一带,原来有几个小煤窑很有名。此地产烟煤与无烟煤,火力旺且耐烧。民国初期,川江烧锅炉的轮船经常在此购煤。

 梦回三峡:秭归县沿江古道(一)

泄滩上游道士沱(选自黄老先生三峡照)

柳树湾,湾不大,因有柳树而得名。此湾离泄滩古镇1.3公里,人户不多。上世纪70年代,秭归修建水泄(水田坝-泄滩)公路,将公路延长至柳树湾。随后1978年葛洲坝水电站的水位上升,泄滩古镇沿江边的吊脚楼和楼房在水位线左右,泄滩镇直机关必须拆迁,陆续迁徙到柳树湾。柳树湾形成集居点,水陆交通方便,逐渐热闹起来。柳树湾在三峡大坝蓄水前,是泄滩镇政府所在地。

梦回三峡:秭归县沿江古道(一)

泄滩柳树湾下舀鱼人

柳树湾沿古道向东行,就是泄滩古镇老街。泄滩是因滩而生的峡江古镇,迄今已有千年历史。泄滩,明以前叫“拽()滩”。清以后,州志记为“洩滩”,也写作泄滩。因此,此地名应是泄()滩。 梦回三峡:秭归县沿江古道(一)

19153月“利川”号在泄滩失事(凯尔摄)

当地曾有一首《船工谣》唱泄滩险恶:“都说行船难,最难是洩滩。上滩必拉纤,下滩船易翻。可怜桡夫子,赤身无衣衫。喝口长江水,无处道辛酸。”历史上,泄滩航道得到过无数次整治。泄滩当地人谈起清代治滩人李本忠,津津乐道。一块碑刻立于老泄滩古镇公路边,是宜昌府归州正堂谢告示碑,记录了清代李本忠(字凌汉)自费修治泄滩纤道事迹。宜昌府归州正堂谢告示碑记录了道光四年三月,李本忠自费开工,修复叱角子、斗篷子纤路,至道光六年三月竣工。“查该职员前在牛口、洩滩、四季垱、莲花滩、八斗官漕、雷鸣洞、白洞子诸滩以及洩滩。牛口纤路,均已修理平坦。今复乐善不倦,修凿各滩并往来纤路,计工几至千余日,计费不下数万金,皆系独力捐修。”(碑文摘录)此碑文说明李本忠当年自费修复了秭归泄滩及其它沿江纤道,且修理平坦。此碑后收于茅坪新县城凤凰山古建筑群内保护。 梦回三峡:秭归县沿江古道(一)

宜昌府归州正堂谢告示碑及拓片(选自《三峡湖北段沿江石刻》)

沿江古道由泄滩老街去下店子,平时一般从令箭碛的鹅卵石碛坝上走过去。泄滩河枯水期,过河要踩着石礅走。水再大一点,人们使用渡船过河。1990年,政府花了4万元钱,在泄滩龙嘴包与岩门嘴之间修建了一条人行铁索桥。桥长105米,将泄滩老街与黑石岭、下店子连通起来。有了这座铁索桥,江水与溪水从此不再阻隔古镇,大大方便了泄滩人出行。

下店子有一“宏开利济”石刻名声远播。此石刻坐北朝南,海拔108米,石质为红色砂岩,刻有边框,高120、宽92厘米。此石刻还有一段故事:康乾年间,泄滩商贸繁华,镇口有一王爷庙常年有附近居民及远来客商祭拜。此庙夜有万盏灯火,日来香火鼎盛。乾隆庚寅嘉平年1770年)荆南观察使李拔省视归州,来到泄滩。他在泄滩看到百多人拉纤的宏观场面,为纤夫震天动地的魄力所震撼。接着他来到泄滩街口,又见王爷庙香客不绝。于时,感慨万分的李拔在泄滩当即题书“宏开利济”,令人在泄滩王爷庙隔河相对的下店子摩崖碑刻。此碑题头是“乾隆庚寅嘉平”,落款是“西蜀李拔题书”。字高9厘米,字径7厘米。此外,他还写《七绝》一首,令人题刻在“宏开利济”石刻东面斜上方一块4米褐砂岩上。诗云:“万石艅艎一线牵,同声欵乃韵悠然。沂流直上三千尺,箫鼓咚咚尽日填。”这首诗将泄滩纤夫拉纤的壮观场面进行了描述。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纤夫滩头拉纤的号子、船工摇橹的吆喝、船头加油催进的鼓声融合在一起,声音高亢嘹亮,此起彼伏,韵律和谐。虽急流滩险,号子终日不断,声传九霄,山川响应!

梦回三峡:秭归县沿江古道(一)

泄滩下店子清代“宏开利济”石刻(选自《三峡湖北段沿江石刻》)

梦回三峡:秭归县沿江古道(一)

泄滩下店子清代李拔《七绝》石刻(选自《三峡湖北段沿江石刻》)

沿古道向东,下店子下游是大幺姑沱、小幺姑沱。在三峡,“幺姑”本意是小女儿、小姑娘的意思。但人们有时也把自己喜欢的姑娘喊“幺姑”。这幺姑沱地名来历有一个传说故事:当地一位姓向的美丽“幺姑”常在江边回水沱洗衣。天长日久,幺姑喜欢上一个经常拉船由此经过的纤夫小伙子,俩人相爱了。小伙子告诉幺姑,等再拉几趟船,便来迎娶她。幺姑终日在河边洗衣,盼望纤夫小伙子来娶她。一天又一天过去,她不断向过往纤夫打听。不料,有人告诉她,她等的那个小伙在峡江拉纤时摔下悬崖掉入江中……幺姑等啊等啊,那个小伙子始终未再出现。绝望的幺姑悲痛万分,终日以泪洗面,最终在此投河自尽。人们怀念那个站在江边盼郎归的幺姑,从此便把此沱叫幺姑沱。 梦回三峡:秭归县沿江古道(一)

从流来观看江北大小幺姑沱(选自《中国三峡》)

小幺姑沱是紧挨大幺姑下游的一个小回水沱。小幺姑沱有一块四面均刻有文字的清代方柱碑,是秭归县知事公署恢复泄滩长江渡口的告示。此碑记录了洩滩人清代时在杨家沱有行人渡口,民国初此渡口一度废弛。后来,当地人们善举,筹资恢复长江人渡,告示不得有人阻扰。告示碑列出了众多捐资人及捐款数额。此碑后收于茅坪新县城凤凰山古建筑群内保护。

梦回三峡:秭归县沿江古道(一)

小幺姑沱秭归县知事公署告示方碑(四面)碑文(选自《三峡湖北段沿江石刻》)

幺姑沱下游,不远处有十来户人家一个小村庄。村边有一块孤独的大石耸立江边,这就是独石子村。

过了独石子、真武碛、邓家咀,便是老坟园。老坟园,亦写作老坟茔,缘自此地原是一片坟茔,故名。泄滩到老坟园3.7公里。老坟园有个古建筑很醒目,这就是王氏宗祠。这宗祠始建年代不详,第一次引人注目是1898年,英国游客伊莎贝拉·伯德拍照后在她的《The Yangtze Valley and Beyond》(跨越长江流域)一书中曾引用。这古建筑一直保存完好。解放初期分给王克祥、宋洪森、王昌龙三户贫农居住。1965年至1972之间,此建筑被当地作为小学使用。81年春季,此建筑作为危房被拆毁。 梦回三峡:秭归县沿江古道(一)

老坟园王家祠堂(伊莎贝拉·伯德1898年摄)

老坟园向下游不远,古道上有一座清代石桥——三善桥。三善桥建于咸丰八年(1858年),位于归巴古驿道上。此驿道由归州城向西,沿长江经何家湾、泄滩、石门、牛口至巴东县城。《归州志》上有记载:“三善桥,州西八里,咸丰八年建。”关于此桥名称,至少有三种说法:第一,官家修建,由于沿路已建有一善桥、二善桥,按序,此桥为三善桥;第二,由于是三位商家捐建,故取名三善桥;第三,此桥为民间集资捐建。当时封建道德标准有“三善”:亲亲、尊君、长长,读书人取此名为赞颂三善,此桥得名三善桥。

梦回三峡:秭归县沿江古道(一)

清代三善桥(选自《神奇的中国长江三峡》魏启扬摄)

过了三善桥向下行,小道曲折蜿蜒,道边野草疯长,再向前是何家湾。何家湾是个小村庄,坡上坡下的柑桔树青翠浓郁。村里有一所小学,若行人在学校上课期间从村边走过,可以听见学校里传来的琅琅书声。

过了何家湾走不远,是烟袋沟。沟边有个财神庙信号台,归州古城尽在眼前。 梦回三峡:秭归县沿江古道(一)

烟袋沟财神庙信号台及《巴风》诗刻位置(网络图片)

别看财神庙信号台修得耀眼,在此工作很悠闲,其实不然。信号台工作清苦,常人不知。财神庙信号台黄果树下,有一口蓄水池,池中清水原是来自山腰的泉水。后来,后山移民修沿江公路,管道被毁坏,信号台的值班工作人员只得在溪沟里挑水吃,每天十几担,风雨无阻。信号台工作人员日常蔬菜,须得每日去归州城里购买。工作人员为了解决吃菜难问题,自己在古道边开垦出几块小菜园,种上了一些葱、蒜、白菜、辣椒等。信号台工作人员最怕连阴雨,衣、食、住、行样样困难,举步维艰。尽管信号台生活清苦,但信号台工作却从不曾中断。他们除每天抄报水位,了解水情,记录过往船舶通过控制河段信息及揭示信号外,还要对辖区的航道、航标、水文特征及不同类型船舶上、下行时从鸣笛到驶入、驶出控制河段时间要有充分了解和估算能力。这样才不会导致上、下行船舶在控制河段内发生船舶碰撞、触礁等事故。沿江许多信号台,每个信号台生活、工作大同小异。有了这些人寂寞而艰苦的生活与工作,才保证了上下水轮船的安全通过。他们是不是很伟大?

财神庙信号台下的江边褐砂岩石,石上有明代田登的《巴风》诗刻。诗云:“山腰刚咫尺,楼阁每重加。物色常看树,生涯广种茶。山行晴附蚁,泉落远惊蛇。记得登临日,春风桃李花。”这首诗主要描述了作者(田登)在春暖花开时,登上巴山山腰的楼阁,看到满山茶、果树林。人们在陡峭的山崖攀登,如同蚂蚁贴壁而行。山野很静,泉水滴落声也会惊动爬行的蛇。这一天登临怎么能令人忘怀?你看那春风吹拂,漫山遍野的桃红李白、五彩缤纷的鲜花! 梦回三峡:秭归县沿江古道(一)

烟袋沟江边褐砂岩石上《巴风》诗刻(选自《三峡湖北段沿江石刻》)

到望江了,归州古城瞻夔门(西门)隔溪遥遥在望。古道从九龙奔江石梁与望江村前穿过。这里柑桔茂林、菜地田园、沙滩水潭、九龙奔江、风光旖旎。在古道临江的石梁边,有鸭子潭,那里每年桃花开时,有桃花鱼。在古道靠山的坡地上,有发掘的南北朝时期古墓,发掘处和窑洞一样。古墓里出土的瓷器,来自湖南长沙窑、武昌青山窑及四川地区的窑场。由此证明中唐之后,归州经济已有很大的发展,与外界经济文化交流很频繁。 梦回三峡:秭归县沿江古道(一)

古道在九龙奔江石梁与望江村柑桔林间穿过(选自《中国三峡》) 梦回三峡:秭归县沿江古道(一)

归州西门外望江与叱溪(何怀强摄)

归州古城是长江大路古道上的大驿站,古迹非常多,景色特别美。无论你什么时间到归州,一定要住一天。归州古城的质朴民风、旖旎风光、特色建筑、名胜古迹必定使你不虚此住。从前街走到后街,从城里走到城外,美丽的姑娘、活泼的小伙,勤劳的婶子、健谈的大爷,会令你眼界大开,惊羡归州古城人水色好、性情爽、秉性善、见识广。晚宿归州,感受“片云将客梦,微月照江声”的归州古城夜色,一定令游人如临仙境。 梦回三峡:秭归县沿江古道(一)

清朝末期的归州古城(柏石曼1909年摄)

从归州古城东门(迎和门)或南门(集贤门)出城,经过张公桥(当地人称“小桥”),这里立有“屈原故里”牌坊。张公桥为石砌形斜交桥,高近6,宽约5,长5,净跨4,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建。听老人讲,这桥还是秭归县年代最久的古桥,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由于桥下清溪淙淙,古人常来洗马,故此桥又名洗马桥。

 梦回三峡:秭归县沿江古道(一)

1979年归州洗马桥屈原故里牌坊(选自《守望三峡》佘代科摄) 梦回三峡:秭归县沿江古道(一)

屈原故里牌坊处二碑(何怀强摄)

“屈原故里”牌坊始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为重檐木结构建筑,四柱三间三楼,琉璃瓦盖顶,高约7米,面阔5.2米。与“屈原故里”牌坊并排,另有两块碑刻。这两块碑刻是牌坊左边有大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正月吉日立的“楚大夫屈原故里”与“汉昭君王嫱故里”两块石碑。

从张公桥向东南约1里是万寿桥(当地人称“大桥”)。万寿桥起初本是木桥,因朽坏,咸丰五年(1855年)改建成了石桥。1967年修城香公路时将此桥扩建成公路桥。直到大坝蓄水,此桥依然完好。

梦回三峡:秭归县沿江古道(一)

归州古镇东万寿桥

城香公路,“城”即归州城,是古代归州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镇就叫“城关镇”;“香”即香溪古镇,城香公路即是归州古城到香溪古镇的公路。这条公路于196655日开工,历时13个月,196787日建成。归州与香溪之间,古道成了公路,每日里车水马龙,交通十分便利。古道改建成公路,原貌改变太大。公路不断改造升级,先是碎石,后是水泥,再是柏油,越来越高级。古道旁的山野村景、古色古香、文化胜迹逐渐消失,代之以当代建筑、新俗时尚。

从万寿桥沿古道向下游方向过了大慈寺、二碑湾,就是屈原庙。

大慈寺原是个小村庄,村内有座观音阁,还是万历年间归州知州叶承椟所建。观音阁年久倾圮,归州游击王凤岐捐资重建后,更名为“大悲寺”。不知何年何月,又一次更名为“大慈寺”,此名沿用至今。1976年因修建葛洲坝水电工程,清烈公祠从老屈原庙迁徙到大慈寺旁边的向家坪。 梦回三峡:秭归县沿江古道(一)

大慈寺向家坪屈原祠(选自《永远的三峡》郑云峰摄)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