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梦回三峡:巴东县沿江古道(二)

(2020-04-18 15:49:26)

梦回三峡:巴东县沿江古道(二)

【接“梦回三峡:巴东县沿江古道(一)”】

 

前面介绍了“川鄂大道”,下面看看“长江大路”古道。

“长江大路”古道巴东段沿江部分,从牛口一直到西瀼口,原是土石道及砭道,全长约16.5公里。这段路建国后部分改建成了公路,通行十分方便。

从秭归牛口进入巴东县红庙岭,很快可见路边清代古建筑地藏殿。这座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建筑,就是当年原物。多少年风雨过去,此建筑没怎么维修过。保存如此之好,主要得益于当年设计、建筑之精妙,其次幸无战乱兵燹之灾难!

梦回三峡:巴东县沿江古道(二)

巴东东瀼口乡红庙岭地藏殿位置(郑云峰摄)

梦回三峡:巴东县沿江古道(二)

 红庙岭地藏殿(选自《三峡库区湖北段传统建筑》)

当年,红庙岭修建地藏殿,与其地理特点有关。自古川江水急浪大、暗礁密布,行船凶多吉少。往来客商船只,一旦遇险,生还者少。红庙岭江边有一回水沱,从上游漂来的溺亡者在此沱盘旋漂浮不去。古时,当地人迷信,认为这是主宰地狱轮回的地藏王菩萨在此接应亡者阴灵。于是,善良的当地人将溺亡者尸体打捞上岸,掩埋于山上。由于亡者太多,人们在古道旁山包上修建了一座白骨塔,将亡者尸体置于塔内。为了超度亡灵、祭祀菩萨,人们在红庙岭上修建了地藏殿。自民国以来,地藏殿香火逐渐冷清。抗战时期,这里曾作为军队的军需库。解放后,地藏殿为当地百姓居住。

地藏殿向西约5公里是宝塔河。宝塔河发源于巴东西陵乡刘家垭,全长约3.5公里。宝塔河入江口原有一座七层宝塔,建于光绪九年(1883年)。宝塔修建在这条小溪东边岩石上,雄峙峡口,威镇四方。宝塔名气太大,当地人逐渐淡忘了小溪原名,直呼“宝塔河”。这座名扬峡江的巴东宝塔,于1941年被日军飞机炸毁。本人痛惜,曾撰文《梦回三峡:巴东宝塔》。

梦回三峡:巴东县沿江古道(二)

1926年巴东宝塔(岛崎役治摄)

宝塔河至镇江寺约3公里,其间要经过黄腊石、见龙桥。

黄腊石地名由来,是因为江边原有一块大石,色如黄腊,由此得名。黄腊石地段自古就是滑坡地带。自1931年以来,该滑坡曾多次复活,1983年和1993年均发生大滑坡。特别是1993年大滑坡,总体积达1800万立方米。因此,这一段古道在滑坡位置重新修建使用,又再次被推入江中,多次反复。

梦回三峡:巴东县沿江古道(二)

巴东黄腊石滑坡地段(选自《长江三峡滑坡崩塌》)

古道上的见龙桥在镇江寺东边约1公里处,单拱石桥,长15米,宽4米,高7.7米,拱跨5.8米。此桥历史久远,可追溯到明朝。同治五年《巴东县志》载“见龙桥,在江北东二里许,李文智建。明知县张尚儒重修,架木为之,覆屋五间,先名龙升永桥,张尚儒易今名。屋桥俱圮。国朝乾隆年邑人向玿重建。”后来巴东人看到的见龙桥是乾隆年邑人向玿重建,至今也有200多年历史。见龙桥为单孔石桥,桥面以碎石铺面,两侧各有5幅栏杆,栏板外侧无装饰,内侧雕有各种珍禽走兽,其花纹有龙、凤、鹿、麒麟等。桥两端望柱外侧各安一抱鼓石抵押望柱。拱券为半圆形,券石为纵联砌置,券脸为一券一伏。券石用料规整,干摆砌置。桥身用条石砌筑,桥礅依山坡而建。两桥礅从下向上呈喇叭状,直接砌在岩石上,高4.144.26

梦回三峡:巴东县沿江古道(二)

 巴东县见龙桥(选自《湖北三峡库区的旧式桥梁》江汉考古,2013年第三期)

见龙桥上地势开阔,可以看到斜对岸金字山下巴东老县城。江南金字山与江北飞凤山遥遥相望,浩浩长江在眼前滚滚向东。清代有位诗人傅家瑜(秭归人)曾在此地写过七律二首《巴山怀古》。其中有“见龙桥下龙谁见,飞凤山前凤不飞。天敝西南风景好,金山灿烂锁斜晖。”诗人把周围的景致巧妙地都写进去了。

长江大路古道经过巴东老县城对岸的镇江寺。清代,镇江寺一带很热闹,寺内香火旺盛,寺外县前铺、巴山驿车水马龙,江边还有桅帆相接的水码头。上世纪30年代,卢作孚创办的民生实业公司宜昌办事处在镇江寺设有轮船营业站,专管售票与接送上下船的旅客。当时营业站没有趸船,轮船不能靠岸,只能停在江中。人与货都得用小木划送接上下,谓之水上递漂(接漂)。这种接送旅客的方法非常危险,常有旅客不慎溺死大江之中,造成悲剧。

古道从镇江寺向西1.5公里是东瀼口。东瀼口在长江大路古道上地理位置很重要,北靠大山,西濒东瀼溪(亦称店子河),南临长江。东瀼口小镇房屋在古道边沿江沿溪而建,较为分散。民国时,东瀼口古道边有一古建筑很有名,即向家祠堂。祠堂旁边有小食店、杂货铺、茶馆。祠堂是青砖灰瓦,四周的民居却大多是木板组装,高矮不等,分布凌乱。

巴东县东瀼口与西瀼口的地名,与旧县坪有关。《湖北通志》云:“夔人谓山涧之流通江者曰瀼,居人分其左右,谓之瀼东瀼西。”旧县坪遗址发掘,已经证明从隋朝至南宋,此处是巴东县城。“瀼”是水的意思,东瀼口是县城东边溪水入江口,西瀼口是县城西边溪水入江口。

梦回三峡:巴东县沿江古道(二)

东瀼口小巷(选自《中国三峡》)

从东瀼溪渡口向旧县坪遗址走约2公里,会经过济川桥。千万莫错过这座桥面看似平常的石桥,这桥原是明代古桥!济川桥依山势而建,横跨旧县桥沟之上,为单拱石桥,桥长17.3米,宽3.9米,高6.5米,跨度5.38米,矢高3.15米,建筑面积为87.6平方米。拱券石共25券,单券无伏。桥面两侧随地形,呈不规则形状。桥墩用规格不等的条石,错缝砌筑于山岩上。此桥处于川鄂驿道上,西侧为李家岩,东侧为五里路村,东南为毛谷洞。清代重修后,在济川桥东侧山岩下竖立一修桥记事石碑。碑通高130厘米,宽58厘米,厚22厘米。由清代碑记知,原济川桥毁圮后,由乡民集资于乾隆五年(1740年)重修。同治版《巴东县志》载“济川桥在治北西八里许,明崇祯元年邑人王可成建以石圯,国朝乾隆年贡生田国亮重建”。

梦回三峡:巴东县沿江古道(二)

巴东济川桥(选自《三峡湖北段沿江石刻》)

从济川桥向西走不多远,就是旧县坪遗址。旧县坪遗址在江边,古道从遗址处通过。根据考古专家研究发现,此遗址原是宋代古城。古城内建有县衙区、民居商业区、寺庙区、仓储区,有完整的街道、完善的供水排水系统。考古专家认为,这毫无疑问是我国迄今为止极为少见且保留完整的宋代古城遗址。大坝蓄水,此遗址没入水下,对我国考古界是莫大的损失。

梦回三峡:巴东县沿江古道(二)

旧县坪宋代遗址航拍

旧县坪向西行约3.5公里是西瀼口,神农溪在这里汇入长江。此处长年设有渡口,既有神农溪渡,也有长江渡,二者相距不远。神农溪渡口处,往往停有许多豌豆角船。这种豌豆角船是神农溪独有的交通工具,通航期可以从西瀼口沿神农溪上溯至沿渡河的两河口。 梦回三峡:巴东县沿江古道(二)

西瀼口的渡船与豌豆角船(选自《神奇三峡》)

从西瀼口渡过神农溪,长江大路古道不再沿江而行。而是转向西北,经观音堂去火烽,再由火烽跨过鄂川省界,进入原属四川省(今属重庆市)的巫山县三溪河。

西瀼口古道不远,有杜甫草堂遗址与杜公祠遗址。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在中华文化长河中,史称“诗圣”。清代《巴东县志》记载:“西瀼溪,县西北二十里,在市里。唐杜子美尝居此草堂,遗址尚存。”民间相传杜甫在奉节期间,曾来西瀼口租赁茅屋在此逗留,写过很多诗篇。其中,脍炙人口的《西瀼溪》就是杜工部在巴东西瀼口草堂,写的草堂前的西瀼溪(神农溪):“迢迢水道出走长蛇,怀抱江村在野牙。一叶兰舟龙洞府,数间茅屋野人家。冬来纯内绿松杉树,春到间红桃李花。山下青莲遗故址,时时常有白云遮。

西瀼口江边不仅有杜甫草堂,山坡上还有西汉之后不同时期的墓葬群。从1978年开始,考古工作者对西瀼口古墓进行过多次发掘。特别是2000年发掘中,共清理出西汉至唐代古墓11座。这些古墓葬分土坑、砖室和石室3种形制。随葬品以青瓷为主,其次为陶器和金属器,还出土了一批有特色的墓砖。这种埋葬方式为研究三峡地区古代埋葬习俗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 梦回三峡:巴东县沿江古道(二)

西瀼口古墓门(选自《巴东移民纪实》郑定荣摄)

从西瀼口沿江上溯,经黎家沱-万福桥-熊滩-官渡口,全程砭道约2公里。西瀼口地处要道,在行政上隶属于官渡口镇(六、七十年代是官渡口公社)。因此,西瀼口至官渡口之间沿江古道行人较多,古道状况尚好。后来,古道改建成公路。

梦回三峡:巴东县沿江古道(二)

1994年官渡口(选自《中国长江三峡全景》刘家信摄)

古道穿过官渡口镇老街,街旁原有一道高达数米的石碚,石碚的一方大石上竖刻“要区天成”四个大字,左旁小字清晰可见“咸丰二年首夏/铁岭衍秀”。衍秀是辽宁铁岭人,咸丰二年壬子科二甲进士出身,后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等职。他于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来峡江视察,为门扇峡崖壑峥嵘的地理特征所震撼。出门扇峡后,在官渡口留下“要区天成”四字,告诫后人这里地势乃天然形成的战略要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梦回三峡:巴东县沿江古道(二)

官渡口古镇“要区天成”石刻(选自《三峡湖北段沿江石刻》)

从官渡口古镇河边向上游方向看,在江岸峭壁上有一座龙王庙,古道从庙前经过。此庙来历要追溯到清代。官渡口地处咽喉,唐代叫纪塘关,因唐庐陵王从此过渡,当地从此更名官渡口。这里设渡早,行人多,热闹且险要。据巴东旧县志:“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四川学政吴,舟行殆覆,忽风吹到岸,惑神佑,倡建。”这正是官渡口龙王庙来历的记载。既然龙王这么灵验,长江中上游木船从此经过,必泊船登岸,到庙内敬香拜佛。可惜,龙王庙在文革期间破四旧时被拆除,一片废墟。70年代,龙王庙废址台地上建了2座烧砖窑,80年代又在遗址附近建有1座石灰窑,此庙销声匿迹。

梦回三峡:巴东县沿江古道(二)

1937年官渡口码头看峡口龙王庙(安特生摄)

从官渡口沿江古道去边域溪,要经过两个大峡谷:门扇峡与铁棺峡。从官渡口沿江上溯,主要是纤道和村民人行道。由于门扇峡北岸绝壁陡峭,因而峡内人行道、纤道异常难行。人们从官渡口去万流,往往愿意绕道水洞溪翻山越岭。1984年修了官渡口-水洞溪-万流公路,从官渡口沿江上溯去万流的人几乎没有了,仅有峡江村民分段行走。

梦回三峡:巴东县沿江古道(二)

1937年门扇峡内两岸古道依稀可见(安徒生摄)

梦回三峡:巴东县沿江古道(二)

 铁棺峡北岸沿江古道(解特利摄)

从官渡口经龙王庙,进入巫峡的门扇峡口。门扇峡东至巫峡口,西起门扇子,长约2.5公里。从门扇峡北岸向上,古道路线蜂窝子-蛇头洞-虎子洞-横梁湾-门扇子。此段古道边,有一“浪淘英雄”石刻。这石刻联系到民国时期巴东县一位县长张胄炎。张胄炎是四川大竹人,国立吴淞政治大学毕业,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至二十八年元月任巴东县长。据传,张胄炎后因废弛烟禁和侵呑屠宰税被撤职。张胄炎在巴东施政期间,是否恤民另当别论,但歌颂三峡纤夫的“浪淘英雄”四字,确实出自张胄炎手笔。此石刻为楷书阴刻,幅高140厘米,宽335厘米。从右至左“浪淘英雄”四字,字高68厘米,字径58厘米,字距11厘米,刻深2.5厘米。右边竖刻题首:“戊寅(1938年)元月”,落款为“张胄炎书”。此石刻在北岸悬崖峭壁上,高达数十米,四周无处可攀。“浪淘英雄”石刻被国家文物局抢救性拓本。据拓本工作者记载,当时只能用几个长木梯悬挂在崖壁上方黄荆灌木根蔸处,站在仅有6厘米宽的下边框上进行工作。至今,看到“浪淘英雄”四字,仍不禁使人联想到那些赤膊裸身穿恶浪、闯狂澜、冲激流、过险滩的三峡穷苦纤夫!

梦回三峡:巴东县沿江古道(二)

古道边“浪淘英雄”石刻(选自《三峡湖北段沿江石刻》) 梦回三峡:巴东县沿江古道(二)

“浪淘英雄”石刻(选自《三峡湖北段沿江石刻》)

从万流进入铁棺峡,在马家村附近江边可看到“楚蜀鸿沟”石刻。“楚蜀鸿沟”四字阴刻,字高60厘米,字径42厘米,字距13厘米。题首:“乾隆庚寅(1770年)嘉平”,落款为:“荆南观察使  西蜀李拔题书”。题款字高约10米、字径约8厘米。

梦回三峡:巴东县沿江古道(二)

“楚蜀鸿沟”石刻(选自《神奇的中国长江三峡》魏启扬摄)

“楚蜀鸿沟”是湖北四川分界,也是古代楚蜀离乡者断肠地。按说“楚蜀鸿沟”石刻所在地是湖北四川分界点,但实际上石刻位置距真正分界处的边域溪还有大约3公里路程。这条石刻不在边域溪,为什么下移到巴东县境内的马家村附近?众多猜测,尚无定论。其中有两种猜测颇有道理:其一,刻字石匠发现边域溪石质易风化,不便保存题字,故而下移至石质优良处镌刻;其二,边域溪两边村民,常因楚蜀边界发生争端。刻字石匠知道李拔是四川人,有意将题字刻在下游数公里处,以扩大四川地界,讨好李拔。当然,这只是茶余饭后的闲话。

边域溪入长江口处,才是湖北四川的分界。可能因为谐音的缘故,边域溪在当地也写作鳊鱼溪。这溪发源于四川巫山境内,向南在铁棺峡西端注入长江。从巫山三溪乡石印村附近开始,边域溪作为两县分界(即四川与湖北分界)直达长江。巴东北岸沿江古道向西渡过边域溪,便进入了巫山界。

梦回三峡:巴东县沿江古道(二)

 湖北四川交界处的边域溪口(王达军摄)

 

 

渡口是道路的延伸。巴东古道纵横,沿江渡口也不少。据县志记载,晚清民国时期,巴东县境内沿江渡口众多。巴东老县城,曾有上渡口(头道桥-天灯沱)、中渡口(县府前-观音桥)。县城外还有牛口渡、东瀼渡、西瀼渡、链子溪渡、万流渡、楠木园渡、官渡口渡。至1985年底,长江人行渡口仍有:边域溪渡、万流渡、官渡口渡、黄花口渡、西瀼口渡、链子溪渡、万户沱渡、龙船码头渡。

改革开放后,古道部分路段修建成公路,许多古渡都采用机动船作为渡船,提高了通行效率。真可谓:古道今生,旧貌新顔。

 

 

 

 

【参考文献】

《巴东县志》,(清)萧佩声编纂,廖恩树修,清同治五年(1866年)刻本。

《巴东县志》,巴东县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0月第1版。

《湖北省巴东县地名志》,巴东县地名领导小组,19838月版。

《巴东县交通志》,巴东县交通局编志组,1990年(油印本)。

《巴东移民纪实》,郑定荣著,长城出版社,20128月第1版。

《三峡湖北库区传统建筑》,国家文物局等,科学出版社,20037月第1版。

《三峡湖北段沿江石刻》,国家文物局等,科学出版社,201012月第1版。

《长江三峡滑坡崩塌》,国家地质矿产部,大道文化有限公司出版,19886月版。

《湖北古代桥梁建筑》,湖北省建设厅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6月第1版。

《徒步三峡》,刘世昭,浙江摄影出版社,20024月第1版。

李德喜,湖北古代桥梁建筑,《华中建筑》,2009年第3期。

胡涛,税世纲,湖北三峡库区的旧式桥梁,《江汉考古》2018年第1期。

王然,巴东:揭开千年古城神秘面纱,中国三峡,2010年第12期。

王然主编,巴东旧县坪,科学出版社,201071日第1版。

陈湘锋,巴东旧县坪宋城钩沉,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王然、邓辉,湖北巴东旧县坪遗址考证,江汉考古,2003年第4期。

《巴东县文史资料》若干。

其他书面及网络资料。

 

 

2020418日,于武昌阅马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