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影《人民的名义》郑西坡朗诵的诗《母亲的专列》

(2017-04-20 10:14:54)
标签:

杂谈

分类: 诗网华人群
电影《人民的名义》郑西坡朗诵的诗《母亲的专列》
.
电影《人民的名义》已走进我们的视野,电影中郑西坡老师朗诵的一首《母亲的专列》更是令人沉思、拽疼观者的眼壑。《母亲的专列》,作者:是丁可。1955年出生,江苏沛县人,中国诗歌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乡土诗歌的杰出人物。发表诗文七百余篇(首),曾获《人民日报》诗歌征文一等奖,《诗刊》社优秀诗文奖,《星星》诗刊大奖,中国星星跨世纪诗歌奖等。作品入选《新中国五十年诗选》《二十世纪汉语诗选》《江苏文学五十年》《诗歌报十年精华》等选集。

.

《母亲的专列》

这是你唯一的一次乘车

母亲你躺在车肚子里

像一根火柴那样安祥

一生走在地上的母亲

一生背着岁月挪动的母亲

第一次乘车旅行

第一次享受软卧

平静地躺着像一根火柴

只不过火柴头黑

你的头白

这是你的第一次远行呀

就像没出过远门的粮食

往常去磨房变成面粉时

才能乘上您拉动的

那辆老平车专列

我和姐姐弟弟妹妹

陪伴着您

窗外的风景一一闪过

母亲您怎么不抬头看看

只像一根躺着的火柴

终点站到了

窗外是高高的烟囱

.

电影《人民的名义》郑西坡朗诵的诗《母亲的专列》

江苏诗人丁可

…………

.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 穆晓禾

.

1.

沙瑞金书记在得到网络举报后,由李达康书记的陪同下,来到大风厂视察。在与工厂员工的座谈会上,郑西坡朗诵了一首“自己”的诗歌。

前几集一直在说郑西坡是一个诗人,那诗人总得有一首拿出手的诗歌吧。于是,直到这时郑西坡满怀深情地朗诵了一首《母亲的专列》。

而周梅森小说《人民的名义》里,并没有写到这首诗。可能,是在编剧的时候,临时加上的,只是为了让郑西坡这个人物更加丰满一些。

当然,这不是郑西坡的诗歌,也不是周梅森的诗歌。而是,一个叫丁可的诗人写的。丁可,曾用笔名老彭和邹哲。

周梅森之所以使用了这首诗,因为他和丁可是老朋友。

这是诗人丁可的又一首名诗。一首诗歌出名了,势必作者会有些混淆。2015424,《星星诗刊》微信公号推出了这首诗,但小编把作者打成了丁克。所以,我们在搜索的时候,看见很多公号写的也是丁克。

我知道诗人丁可这个名字,是很多年前《星星诗刊》发的他那首《农妇黄二云和一千零七条青虫》,这首诗歌获得了那年的星星诗歌奖。

混淆一个诗人的名字,不止于网络,还有纸媒。2007510,一个叫韦亮诗人,在《酒泉日报》上发了一篇小文《写字间说诗》。他竟然白纸黑字地说道:“我读过诗人白连春的不少诗歌,尤其喜欢那首《农妇黄二云和108条青虫》。”

无论是写作者,还是公号的小编,我希望在发东西的时候,能稍微搜索一下,千万不要凭印象下笔,否则引来的不止是笑话,还有投诉。

正如,我这几天正在整理,诗人端端(本名齐知端)的资料,缘由她的一首《我是教师,我拒绝》,却被冠于一个叫张丽琴的人,火遍了整个网络,也不止张丽琴一个名字。

.

2.

诗人丁可的母亲,像大多数乡下的母亲一样。

她没出过远门,没坐过火车,最远也只去过县城。诗中的母亲,终于有机会坐上火车了,却是儿女们在送她去火葬场的路上。这一情节,禁不住让人落泪。

母亲的一生,是劳碌的一生,印象中一直是她匆忙的身影。可她,终于安详了下来,静静地躺在火车的肚子里,还是软卧。

像一根火柴那样。火柴头是黑的,而母亲的头发已经白了。母亲的伟大,在于她无私地燃烧的一生,短暂而永恒。

母亲像她种过的粮食一样,唯一的远行,是坐上她的老平板车专列,去磨坊变成面粉的时候。终点站外,是火葬场高高的烟囱。

母亲哦,将以另一种形式而存在,以另一种方式陪伴我们。这是普通人民的一生,母亲的一生。那车外的风景,那村外的远方,不知母亲是否向往过。

诗人笔下的母亲,又像那高高的烟囱,伟大而温暖。

.

3.

丁可,1955年出生于徐州市沛县张寨镇杜楼村,高中毕业后务农多年。其间开始学习写诗。19831月,被破格录用为国家干部。曾连续担任三届徐州市人大代表,20159月从沛县文化馆副馆长任上退休。

可以说,丁可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典型的农民诗人出路的代表。因为,会写诗,从农民的身份变为国家干部,从农转非,尽管只是在一个小县城的文化馆谋职。

写诗能改变命运,那是上个世纪的事,今天已不再可能。

丁可曾发出这样的感慨:

“那时黄二云在城里摆饭摊,寄居在我的办公室里。不足二十平米,既是我的办公室书房,又是厨间卧室。一天黄昏,黄二云牵着三轮车去了街上,我看着满屋凌乱,想到自己吃国家饭三十多年,至今竟无片瓦。五味杂陈,百感交集。遂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向故乡撤退》,他写于2011年,但他不甘心,不愿真的撤退。近几年,他倾尽积蓄又借些“银两”,花费二十多万购买了县城东关蒋庄一处二手房,总算在城郊安下了家。

这就是一个当今著名诗人的现状,丁可的经典诗歌不算不多,也只能达到养家糊口的程度。即便,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收录了他的《母亲的专列》,那又能给几毛稿费呢。

无论是丁可,还是你去问其他这样的诗人,他们对于诗歌,是无怨无悔的。因为,诗人是抒写大地的那个人,是把生活过成了一种诗意和传奇。

………… 

电影《人民的名义》郑西坡朗诵的诗《母亲的专列》
.

(穆晓禾,70后诗人,网名乡下。1974年出生,河北邢台威县人。期刊写手,邢台市诗人协会常务理事,《新诗大观》编辑,“诗阅读”博客圈圈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