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推荐 | 韩庆成导读郭金牛《纸上还乡》

标签:
杂谈 |
分类: 洞鉴札礼理论 |
.
韩庆成:诗人、批评家。1965年生于安徽宣城,干预诗歌理论提出者,代表诗人。五年来致力于新媒体诗歌的发展与传播。诗歌作品被收入《中国文学年鉴》、《中国新诗百年大系》等选本,入选《今天》网“今天推荐”。著有诗集《城市和乡村的边缘》,主编《诗歌周刊》、《诗日历》、《华语诗歌年鉴》。获首届滴撒诗歌奖,第四届中国当代诗歌奖创作奖。系海子诗歌奖、昌耀诗歌奖提名评委,中国好诗榜、华语诗赛终审评委。
.
.

.
一
少年,在某个凌晨,从一楼数到十三楼。
数完就到了楼顶。
他。
飞啊飞。鸟的动作,不可模仿。
少年划出一道直线,那么快
一道闪电
只目击到,前半部份
地球,比龙华镇略大,迎面撞来
速度,领走了少年;米,领走了小小的白。
.
二
母亲的泪,从瓦的边缘跳下。
这是半年之中的第十三跳。之前,那十二个名字
微尘,刚刚落下。
秋风,连夜吹动母亲的荻花。
白白的骨灰,轻轻的白,坐着火车回家,它不关心米的白,荻花的白
母亲的白
霜降的白
那么大的白,埋住小小的白
就象母亲埋着女儿。
.
三
十三楼,防跳网正在封装,这是我的工作
为拿到一天的工钱
用力沿顺时针方向,将一颗螺丝逐步固紧,它在暗中挣扎和反抗
我越用力,危险越大
米,鱼香的嘴唇,小小的酒窝养着两滴露水。她还在担心
秋天的衣服
一天少一件。
纸上还乡的好兄弟,除了米,你的未婚妻
很少有人提及你在这栋楼的701
占过一个床位
吃过东莞米粉。
.
.
◆ 韩庆成:新世纪“干预诗歌”的代表作
.
一年一度的“中国好诗榜”评选前几天再次启动,这让我想起首届好诗榜上榜诗歌第二名《纸上还乡》。2013年9月在锡林格勒发布的时候,作者郭金牛及其笔名冲动的钻石还鲜为人知,因为这首上榜诗歌,他后来在国际上获得了巨大荣誉,在我眼中,这个荣誉要大于余秀华在国内的走红。当然,把郭金牛和余秀华放在一起比较并不合适,余秀华的诗更多表现个人不幸境遇及内心感受,郭金牛则站在一个更高更广的层面,关注着我们生存的世界以及苦难。当八十年代初遭受“腰斩”的中国“干预诗歌”在新世纪借助网络复活以后,其语言和表现手法正在向更艺术更诗性因而也更有力的方向发展,《纸上还乡》,便是这类干预诗歌的代表作。
《纸上还乡》是一首典型的直接干预诗歌——对时事进行干预。它干预的时事,是当年产生巨大社会反响的深圳富士康公司打工者的“十三连跳”。作者选择第十三位跳楼员工为表现对象,以三段分别抓取跳楼“少年”、少年的“母亲”以及安装防跳网的“我”的三种不同视角来还原跳楼事件,同时以一个不涉血腥的“白”字,把少年吃过的米粉的白、母亲头发的白、还乡的骨灰的白连成贯穿全诗的主线。白在这里,渲染出一种死亡恐怖。
作者并未止于仅仅对事件的还原,他同时还表达了对事件的态度,这是干预诗歌的干预之意。第一段中“地球,比龙华镇略大,迎面撞来”——不是跳楼者向地球撞去,而是地球迎面撞来,暗示这种跳楼自杀是被动的、被迫的。第二段“这是半年之中的第十三跳。之前,那十二个名字/微尘,刚刚落下”,则直指这些跳楼打工者的生命,在这个世界眼中不过是一粒微小的尘土,正是打工者生命的微不足道,才使富士康在连续跳下十三个员工、引发网民广泛谴责后才开始安装防跳网。第三段“将一颗螺丝逐步固紧,它在暗中挣扎和反抗/我越用力,危险越大”,喻指这些逝去和未逝的生命在资本以及资本主导的不公正社会秩序中的肉体挣扎和精神反抗(自杀亦是精神反抗的一种),以及这种社会秩序潜在的危险。诗的结尾四句则表现了作者面对强大现实的无奈和自省后的痛楚:“纸上还乡的好兄弟,除了米,你的未婚妻/很少有人提及你在这栋楼的701/占过一个床位/吃过东莞米粉。”
我们确实是一个善于遗忘的民族,无论是对一个轻微的生命,还是对一段沉重的历史。
.
.
责任编辑:阳村
(选自中国诗歌流派网论坛《特区文学》读诗会栏目)
前一篇:2016年度陈子昂诗歌奖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