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户、总兵、指挥使、参将傻傻分不清

标签:
历史 |
在众多的明朝影视剧中,看到很多武将官职特别糊涂,有的叫指挥使,有的叫千户或是总兵,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称之为总兵,而锦衣卫又称之为指挥使,千户,想要了解明朝的武将官职,还得从明朝的军事制度说起。
卫所制
大明建国初期,太祖朱元璋接受了刘伯温等大臣的意见,建立了卫所制,设立五军都督府为全国最高军事机关,又在各省设立都指挥使司,卫所属都指挥司管辖,打仗、训练者听兵部调遣,遇有重大战事又有皇帝指派大将,授予兵权,率领卫所军队出征,战事结束以后,兵权有重新交给朝廷,这样一来便形成了,将不专军,兵不私将的制度,有利于皇帝对军队和将领的掌控。
洪武初年,拱卫京师的京军就有48卫,是全国军队中的精锐,到了永乐朝,又增加到了72卫,并成立了五军、三千、神机三大营,此外还有皇帝的护卫亲兵,如锦衣卫、金吾卫、羽林、虎贲等12卫军。
明朝初年在全国共设17个都指挥司,3个行都司和一个守备司,内外卫共329个,军队最多的时候达到270多万。这是一个什么数字呢?明初,全国共有户一千多万户,人丁五千万左右,军队占了20分之一人口。
http://s14/mw690/0031kVkSzy73rWcYFD7fd&690
明朝卫军的军官制度
明初,一个卫大约人数为5600人,由卫指挥使率领,辖五个千户所,由千户率领人数1120人,一个千户所辖10个百户所,由百户率领,辖两个总旗人数112人,总旗辖5个小旗。所以我们所常见的千户其实很好理解,就是带领1000兵的头子。
明朝军队大致又可分为京军和地方军,京军就是守卫京师的军队,地方军包括了卫军、边兵和民兵,边兵一般就是指守卫边疆的军队,在明朝有九个军镇,史称“九边”。边兵和民兵又隶属另一个系统,称之为营兵制。
卫军和营兵有何不同
自太祖制定了卫所制以来,卫军实行的是屯兵制,就是自给自足,有点像抗日时期的八路军,驻守军事重镇的实行三七开,三成兵力正常执勤,7成兵力屯田,而相对稳定的中部地区却是二八开,朝廷统一将种子、农具、耕牛等分配到各个卫所,卫所的军队实行的是世袭制,世世代代为兵,家属也住在朝廷规定的地方,如果遇到家族不能繁衍或战死沙场,朝廷也会统一核销,称之为“消兵”。
这种制度在明初确实对国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卫军的土地被将校侵占,制度开始败坏,因而导致了大量的卫兵逃离,最严重的时候十之八九缺员,所剩的只是老弱残兵,战斗力急剧下降。在嘉靖朝,蒙古鞑靼进攻京师,京师的兵力已经不到三万,和洪武永乐时期相差甚远。
营兵制在朱元璋创建王朝的过程中就已形成,招募便是军队的主要来源,建国初期,天下大定,营兵很大一部分来抽调自卫所军,宣德以后,伴随着边境的紧张局势的步步升级,卫所制日益废弛,募兵制开始成为了兵力的重要来源,大规模的募兵出现在“土木堡之变”以后,嘉靖时期,戚家军和俞家军都是募兵。
http://s4/mw690/0031kVkSzy73rWe4RJp93&690
营兵军官由什长、队长、哨官、守备、都司、游击、参将、副总兵和总兵组成,兵将一般都不世袭,也不会终身服役,军队供应则全部由朝廷提供,因此募兵制给朝廷带来了不少的压力,也触犯了很多勋贵的利益,在嘉靖时期,抗倭的军队不下数十万,可见朝廷的压力。
在很多剧情中,卫军给我往往都是有太监当道,千户百户对我们的影响很深,这只是在明朝,锦衣卫名声大,干的都是罗织罪名、陷害忠良、的勾当,而营兵中的总兵、参将我们不是特别熟悉、但是论职位都高于锦衣卫,锦衣卫指挥使为正三品,而总兵一般无定制,都是朝廷委派的公候,副总兵为从二品。
本文为江羿清原创,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