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明清历史
明清历史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857
  • 关注人气:1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康熙五次拜祭明太祖,有何深意?

(2016-07-21 12:13:15)
标签:

历史

       历史上记载,康熙皇帝六次南巡,有五次亲往明孝陵拜祭,行三跪九叩大礼,作为清朝最高统治者,向前朝皇帝行大礼,历史上类似情况并不多见,而有清一朝对明朝的皇帝陵寝是有着很好的保护的,不向以往改朝换代都要破坏前朝的宫殿和陵寝,以表示新朝气象,清朝皇帝的这种大度和对中华汉族正统思想认可是难能可贵的。
  早在顺治元年(1644)六月,“遣官祭先师孔子”。随后又遣大学士冯铨“祭故明太祖及诸帝”,祭文称:
兹者流寇李自成,颠覆明室,国祚已终。予驱除逆寇,定鼎燕都。惟明乘一代之运,以有天下,历数转移,如四时递禅,非独有明为然,乃天地之定数也。至于宗庙之主,迁置别所,自古以来,厥有成例。第念曾为一代天下主,罔宜轻亵,兹以移置之故,遣官祀告,迁于别所。 
  历来很多学者认为康熙皇帝祭拜明孝陵是笼络人心,沟通满汉文化的一种政治手段,在我看来也不全是如此。
  一、对明太祖的确也要三分尊重
  康熙皇帝自身对汉文化有着极为深厚的研究,特别是儒家经典思想和各朝帝王的丰功伟业,“太祖皇帝出身布衣,十五载成帝业,西汉以后所未有也”,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康熙皇帝内心是佩服朱元璋的,当然康熙皇帝对明太祖和后世皇帝都非常的了解,大明朝200多年的历史对康熙皇帝有着很深的影响,16位明朝皇帝中有为的君王少而昏庸的皇帝多,而太祖朱元璋便是康熙最认同的明朝皇帝。
  康熙皇帝虽是帝王之家出身,但小时候并没有得到顺治皇帝疼爱,自幼便在宫外生活,身边的老师和侍从也有汉人,并且有两位侍从是前朝的宫内的,康熙皇帝从小就接触汉文化,对明朝的宫内事情也了解了很多。康熙在一生中对汉人的文化尤其推崇,博览群书,堪称一代汉学大家,所以他认为汉文化就是中华正统,对朱元璋的尊重也不难理解了。
  二、清初社会需要笼络前朝的士子人心
  和乾隆朝不一样,康熙前中期,社会还不是太稳定,内有鳌拜专权,外有三藩作乱,台湾也孤悬海外,此时稳定人心对于康熙皇帝来说尤其重要,特别是江南,江南的士子对明太祖朱元璋还是非常尊敬的,加上清初的剃发事件引发的重大血案,百姓对清朝统治者还没有完全接受,所以对前朝皇帝拜祭也是为了争取人心,为此康熙皇帝是做足了工作的,不但亲自为明孝陵题写“ 治隆唐宋”碑文,还下旨修缮明孝陵,并委派前朝遗老遗孤守陵,所有节日一律按皇帝陵寝例祭祀。
  康熙皇帝笼络南方士子的方法当然也不是这一种,总之对于前朝的遗臣都是非常宽容的,对明末的爱国功臣也立碑树传,康熙皇帝也是向世人证明大明朝已经一去不复还了,将成为永久的历史。
  三、强调大清朝的正统
  清朝统治者乃是少数民族,在中原汉族的眼中就是蛮夷,即便成为统治者在汉人的心中也不是正统,只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及大明朝才是中华血脉,异族统治者自古就被汉人所不齿,心中的不满肯定也是武力所不能解决的。
  清初顺治朝就开始重视满汉的关系,极力推行满汉平等,康熙皇帝继顺治遗愿,更是注重汉人的地位,是满族融入到汉族中来,对汉文化的正统地位表示尊重,推崇儒家治国思想,尊孔孟为先师,清朝统治者明白汉人士子的影响力,杀人易而诛心难,只有强调明太祖的正统性才能得到百姓的认同,这一点清朝历代皇帝无不遵行。
  四、有点标榜功绩的成分
  康熙二十二年台湾收复,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皇帝第一次南巡,拜祭明孝陵,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康熙皇帝祭拜的场面觉得有点草率,主要体现的就是康熙皇帝在南京城等着台湾光复的战报然后去明孝陵,无非就是要显示大清朝远胜于大明朝,康熙皇帝远胜于明太祖朱元璋的意思。
  康熙皇帝毕竟在政治地位上也是等同于明太祖的,那么内心中要是有对比那也是再正常不过了,康熙如此,更为自大的乾隆就更不用说了。此时大清朝经过康熙的治理的确社会安定,初现康乾盛世的端倪,借着拜祭明太祖向社会各阶层展示一下大清朝的强盛也是必须的,无非就是想让天下百姓觉得无论是大清还是大明,只要老百信安居乐业,谁做皇帝都是一样的,这样就可以慢慢淡忘明朝。
  从康熙和后世之君对明太祖的拜祭来看,清朝皇帝对自己的认识是足够清醒的,胸怀也是大度,以太祖为先师,掌天下神器,牧天下臣民,经过三代皇帝励精图治,大清朝也出现了康乾盛世,同时祖孙三代完成了一件高姿态的政治工作为“朱明”历史记忆在清朝统治秩序内的安顿问题,作出了既能显示自己的宽仁盛德形象、又毫不危及自己的现实统治的安排。
  我本非专业人士,兴到之处所写,不对之处勿喷!
本文为江羿清原创,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