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牛梦叶
《少年闰土》是一篇十分经典的文章,节选自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全文分四个部分,重点回忆了闰土给“我”讲新鲜事时的闰土,其中看瓜刺猹这件事叙述最为详细,正因为作者对闰土介绍的这件事印象极为深刻,所以开篇选取了看瓜刺猹一场景。
课文第1自然段素描式的文字,迅速而又轻巧地勾勒出既有人物又有深邃背景的活动画面。整个画面背景辽阔深远,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瓜地,色彩鲜明、浓厚,人物在天地之间,机敏、威武,“那查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又渲染出一种滑稽而又欢乐的气氛。少年闰土的亮相,给学生留下了一个鲜明可爱的形象,让他们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的教学设计以此为切入点,将教学目标定为:1.正确认读词语、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美好的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背诵第一段。2.学习作者抓住环境、人物外貌、动作概括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并在随文练笔中运。
一.说话交流.导入新课
通过和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聚焦人物:闰土
二.检查预习.扫清障碍
在品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之前,先检查预习情况,在这个环节我设置了两个检测项目,第一:认读生字.课件出示本课重要词语同桌先进行相互认读,再进行点名认读,通过检测发现学生认读正确,预习生字词扎实;掌握了生字词认读无误后进行第二个检测:课文讲了闰土几件事?学生思考后回答,通过课前孩子们认真预习,梳理课文内容,查找资料,预习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三.品读课文.感知人物
首先我让学生把第一段文字想象成一幅画面,结合想象的画面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相应的段落,通过提问引到看瓜刺猹这一场景中,让学生接近闰土,了解闰土,同时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美妙,并进行初读第一段,感受当时宁静的环境,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读完分享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在学生分享时相机指导朗读,朗读可以加深文章的印象,为背诵打下基础,同时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在栩栩如生的画面面前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情感也会移入文境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引导学生思考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每个问题的提出、思考、分享,都是引导而不是“给”在品读中去思去想,学生的学习氛围好
四.指导朗读.体会写法
根据课程目标,第一段内容是要求背诵的,所以在朗读上我多次指导,并让学生多读,带感情读,大部分学生都能背过,在个别学生没有背熟的情况下,我相机指导背诵的方法,二次背诵效果很好,在背诵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场景描写的方法,总结明确作者刻画人物特点时所用的方法,为随文练笔打下基础,学生在分享时能抓住重点,总结很到位。
五.随文练笔.巩固写法
模仿第一段写照片上的场景是教学目标之一,根据课后小练笔的要求设置了这个环节,照片让学生自己选择,没有固定,意在提示学生写作的素材其实就是源于生活,这样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易于动词,随文练笔就是一个由说到写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种纵向的迁移,同时以课文为写作突破口能有效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养成学生读写的习惯,学生的写作兴趣也会得到培养,学习方法才能有效运用。在学生进行小练笔的过程中我巡视发现孩子们先观察照片上的场景,所以的内容能运用环境、人物外貌动作概括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做到了学以致用。
六.课堂小结.升华主题
帮助学生再次明确、理顺知识,突出重难点,形成知识内化,找到知识精华所在,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七.课内积累.课外拓展
语文的学习就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好的文段是值得记录值得摘抄的,学会了积就学会了累,也就学会了持之以恒,所以我设置了第一个作业:抄写第一段中描写闰土外貌和动作的句子。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十分重要,而提高阅读量就要从课内走向课外,所以为了能让学生由课堂走向课外,我设置了第二个作业:阅读鲁迅小说《故乡》以此扩大阅读面,从而阅读更多的文章。
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本节课教学中,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学生对重难点的知识掌握扎实,但是整堂课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我觉得本节课我自身太顾及教学目标是否能如愿完成,以至于在时间的安排上还有些仓促;板书设计应该及时出示重点突出课文内容或者关键词,而我在其中一个关键忘了出示内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研读课标,在时间把控上学会课堂的预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