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班区域活动观察与指导策略浅议

(2016-02-23 15:22:01)
分类: 课题文献

大班区域活动观察与指导策略浅议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如何捕捉适时的教育契机,选择适宜的观察方法,采取适度的教育手段,把握适当的指导力度,在幼儿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及时、充分的支持和帮助,是很关键的。笔者认为,教师要读懂幼儿的思维特点、经验水平等,准确把握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和兴趣需要,从而选择有针对性的策略进行指导。

一、观察方面

1.递进性的观察。主要根据区域活动的阶段目标,连续性地跟踪观察幼儿在每一阶段的活动情况。如在电池活动中,第一次观察幼儿匹配电池的情况,了解幼儿对电池大小、型号的熟悉程度;第二次则观察幼儿在装电池时是否按电池的正负极进行操作。如预期目标已达到,将继续增加观察的内容,让观察层层递进,不断深入,促进幼儿活动经验的不断深化。

2.针对性的现察。(1)针对个别孩子,观察该幼儿在活动中的特殊表现。如,李佳诺小朋友每次都在同一个区选择同一内容活动,便注意观察其每一次活动水平的提高程度等。(2)针对特殊的目的,观察不同幼儿在完成同一活动时的不同表现。如,幼儿对某材料不感兴趣了,就注意观察不同幼儿操作该材料时的不同表现,分析到底是材料操作太难还是投放太久等原因。

3.过程性的观察。观察幼儿在具体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包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专注程度等等,这样有助于教师更加客观地评价或分析幼儿的活动情况,从而寻求有效的推进策略。

二、指导方面

基于以上观察方式及结果,我们分析了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并采取了相应的指导策略。

特点一:合作能力欠缺
幼儿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但缺乏合作的能力。游戏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常以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遇到困难往往只知道求助教师而不懂得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想到去协助解决。

策略1:提供合作材料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以提供合作的材料为手段,在区域材料的投放中,尽量多选择一些半成品的材料,让幼儿在以物代物的过程中有更多的协商与合作的机会。另外,在投放材料时还适当地增加难度,让完成任务的过程多出现一些问题,为孩子们进行分工与合作提供可能。

策略2:建立合作规则

我们围绕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目标,在与幼儿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对活动区的活动提出了三不三要的游戏规则;三不即不乱闯,不争抢、独占玩具,不大声喧哗;三要即要谦让,要协商,要合作。在活动中教师认真观察,及时提醒和引导幼儿遵守。同时依据各活动区的不同特点提出具体的要求,如语言区活动要求幼儿看什么拿什么,能与伙伴一同看书,相互讲述、交流与分享图书中的内容等。

策略3:创造合作机会

幼儿的合作意识比较淡薄,但如果教师注意创设合作环境,他们的合作又是必然的。我们尝试在游戏开始前围绕某一主题组织幼儿展开讨论,让幼儿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围绕主题分工、协商后再合作开展游戏。

策略4:培养合作精神

在区域游戏中,教师注意观察每位幼儿的行为表现。讲评游戏时,让幼儿相互欣赏,讲述作品的内容,共同分享合作的快乐。对有点滴进步的幼儿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还将幼儿在活动中的友好行为编成故事或改编成一定的教育情境,引导幼儿讲故事或进行情境表演;当幼儿有合作行为时教师用照相机及时拍下合作的一幕并展览。通过这些措施,引导、激励和强化幼儿的合作行为,使之产生愉悦体验,培养合作精神。

特点二:创造力不够

大班幼儿已有了初步的创造性思维萌芽,而在创造想像、创造力发展等方面还需不断的激发和促进。

策略1:迁移经验,推陈出新

幼儿在活动区游戏时,有时会因为厌倦某种材料或某一单一的玩法而放弃活动。为此,可以迁移运用幼儿原有的经验,借以推陈出新。如在语言区的筛子棋活动中,引导幼儿回忆扑克牌、智力棋等材料的多种玩法并进行借鉴,鼓励幼儿设计新的游戏方法和规则。幼儿在自我经验的迁移与调整中,想出了6种新的玩法:投掷讲述、接龙讲述、拼图讲述、轮流讲述、点字讲述、猜谜讲述。

策略2:启发提问,激发灵感

幼儿的思维是活跃的,如果有了教师的进一步启发,他们的思维将进发新的灵感火花。因此,我以启发性的提问为契机,引导幼儿不断地想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如,在接水管活动中,当幼儿正愁不知如何将水管接得牢固时,我向幼儿提出怎么让水流到每个家中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水管能通水等问题。在问题的启发下,幼儿找到了不同的解决办法,有的用细铁丝捆牢,有的用透明胶粘住,有的则与同伴合作进行解决等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