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对2019年高考理综1卷35(化学)题的解析

标签:
转载 |
对2019年高考理综1卷35(化学)题的解析
作为一个关于“物质结构与性质”类的的考题,难度并不大。但教师在对这个题进行解析时,还是有较大发挥空间的。
一、对第(1)小题的解析
这是一个关于四种微粒,最外层电子电离能大小比较的问题。比较的依据是,微粒所处的状态,及与它所发生变化间的关系。
这个题虽然没有什么难度,对那些需要更细致解析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如下的讲解方法。
1. 。
该过程可以用下图最左侧的射线来描述。射线的起点为电子的起始能级,终点为无限远的状态。射线下面的数字(有红色与黑色,以区分吸引力的大小)为需克服的静电引力。最下的文字,为这个过程对应的能量性质。
2. 。
比较,上述的f'与f"的表述式。由于f'计算式中的q+=2、比后者大,而r=Mg2+离子半径比后者的Mg+离子半径要小。所以f'肯定会大于f"。也就是说,与第I电离势相比较,第II电离势通常会有成倍数的增大。
该过程可以用上图第二列的射线来描述。
3.
不难看出,上述这三种微粒电离所需的能量大小排序为,A>B>C。
4.
从这个分析可得出,电离所需能量,A>D。
再结合上面得出的排序“A>B>C”,可以知道A是所需能量最大的微粒。
如果,学生真的理解了上面的分析,应该能自行判断出。这4个微粒中,电离所需能量最小的是C。
二、对第(2)小题的解析
这个题的前两问是要求学生,判断出两个原子的杂化类型。要用到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教师最好能告诉学生,判断某原子价层电子对数,有两个方法。
对于只有一个中心原子的ABn型的分子(A为中心原子),可以用元素种类法。
对于不只一个中心原子的分子,最好用结构式法。
结构式法的要点是,写出正确的结构式,从中看出配原子与中心原子的成键情况。其周围的每个单键,都只向中心原子提供一个价层电子。双键则不提供价层电子。
从乙二胺的结构式(如下图)不难看出,其最左端的N原子,周围只有3个单键。由于它们各向中心提供一个价层电子,加上中心N原子的5个价电子,中心N原子的价层电子数为8(4对价层电子),所以N是sp3杂化。
对于N右侧键连的C原子。由于,其自身的价电子数为4,加上其周围4个单键各提供的一个价层电子,C原子的价层电子数也是8。所以C原子也是sp3杂化。
结构式剩下的一半,与前一半对称。所以,其中的N与C原子的杂化形式,也会与前面的分析相同。
至于乙二胺与Mg2+、Cu2+等离子形成稳定环状配离子的原因,应该有两点。
一是,该配体中必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配原子”(如乙二胺两端的两个N原子各有一个孤电子对,各是一个配原子)。可以将这样的配体称为“双齿配体”。
另一点则是,配体中的两个配原子不能过于邻近。
如果双齿配体中的两个配原子离的很近,它们就不可能与同一中心原子配位成环状物。而只能是用配原子各与一个中心原子成键,形成含有两个中心原子的“双核配合物”。
如“联氨”(NH2-NH2)也有两个配N原子,但是由于相距过于接近,是无法“成环”的。它只能形成的“双核配合物”如下图所示。
标准答案显然忽略了,该配体中“配原子间要有足够多的键连原子,以便能成环”,这个重要的条件。
与主族Mg2+离子相比较,作为副族元素的Cu2+离子,后者易成配合物(也就是配合物较稳定)的原因是:副族元素原子或离子的d、s、p轨道能量相差不大,能级较低的空轨道还较多。
三、对第(3)小题的解析
如果像网上显示的那样,试卷真的是在该小题的物质-熔点数据表下,只给出了一个很小的空间,并让学生解释熔点差异的原因。命题者就有故意“误导”学生的嫌疑。
因为作为这个“原因”的“解释”,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及不同深度来理解。不但用4-5个字不可能说清楚,“答案”也必然会是五花八门的。
1.
他理所当然地就会回答为,“前两个是离子晶体,后两个是分子晶体”。而这也就足够了,因为它已经抓住了这4个物质间的最主要差别。
如果,想得出“标准答案”那样的说法,命题者就应该明确地指出,是解释“Li2O与MgO间熔点差异的原因”,及“P4O6与SO2间熔点差异的原因”。并留出2个相应的作答位置。
2.
其实,影响物质熔点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晶体类型”。
正因为如此,在讨论晶体类型时,教材都会指出一个比较物质熔点的“依据”。在四种晶体中,原子晶体的熔点最高,一般大于1247K;离子晶体次之;分子晶体熔点低,一般低于580K。对金属晶体则避而远之,因为它取决于金属的内聚力,熔点可以在相当大的幅度内变化[1]。
晶体类型是第一个层次的“解释”。
而标准答案中,还有一点“不足”。就是,一定要硬着头皮强调这是“典型离子晶体”与“典型分子晶体”。而不承认还可能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完全回避了其它造成物质熔点不同的原因。
第二个层次,就是在认为晶体类型已经清楚的情况下,指出其中影响熔点的具体因素。
对离子晶体来说是晶格能。对于分子晶体来说是分子间作用力。
由此,可以学生就给出这个小题的另一个答案,“对于Li2O与MgO来说,是后者的晶格能大”,“对于P4O6与SO2来说,是前者的分子间作用力大”。
这也就是标准答案所承认的说法。
第三个层次,是从结构角度来找原因。
对于离子晶体的晶格能来说,当离子电荷越大、及离子半径越小时,晶格能就会越大,熔点也会越高。
对于本例,MgO中Mg2+离子的电荷确实高,但Mg2+与Li+离子半径不详。试图从结构角度找原因,这条路走不通。所以标准答案的解释,也就到此打住。回避了“离子半径”的问题。
但是,不知道“离子半径”,增么就能断言“MgO的晶格能大”呢?这个“MgO的晶格能大”的说法有相当大的“臆测”成分,它不是一个科学的解释方法。
命题者如果严谨一些的活,他不应该要求学生据此就给出“熔点差异的原因”(好像确凿无误的样子)。而应该表述成“熔点差异的可能原因”。
当然,命题者如果要求学生这样去“揣摩”事物的原因和本质,那又会有损于高考的严肃性。
对于后两个属于分子晶体的P4O6与SO2,从结构角度的“解释”,就是将分子间作用力进行细分。两者中都没有氢键,只有范德华力。但两者间的范德华力的构成是不同的。前者只有色散力,后者除了范德华力之外,还存在有取向力与诱导力(因为SO2是极性分子)。
这又是一个要比较各种作用力大小的难题。好在,根据数据我们可以断言“是色散力在起主导性作用”。
这样,就可以再依据“色散力与分子量相关”。而得出,P4O6分子的分子量更大,其色散力及分子间作用力更大,所以P4O6的熔点会更高,这样的结论
像标准答案中“分子间力(分子量)P4O6>SO2”,这种“简明”的回答。没有指出是典型分子晶体,没有指出是色散力在起主导作用,就分子量判断出两物质熔点的相对高低,这是没有多少学生能够恰好做到的。
四、对第(4)小题的解析
这实际上是一道立体几何,或解析几何题。
从图(b)可看出,Cu原子间最短距离x,它是立方体对角线的四分之一
由于Mg原子以金刚石方式堆积。在图(b)的如下部分中,AE是立方体的对角线,AD就是该对角线的四分之一,也就是上面的。
在ABD中,∠ABD=109.5º/2=54.75º。
图(a)是一个体积为a3pm3的晶胞,其中有个8个Mg原子和16个Cu原子,也就是有8个MgCu2基本单元。
而MgCu2的摩尔质量为,(24+64×2)g。
五、对这道考题的一些看法
作为一个关心中学化学教学,近年来对高考试题也比较关注的化学教师。在做完这个题后,还有一些个人的看法。愿意与广大教师与命题者共享。
1.
这个题有4个小题。作为这些题的一个总概述,应该与这些小题有较为直接的关系才好。但这个概述介绍的却是,金属Al中拉维斯相的一种化学组分,MgCu2晶粒对金属性质的影响,也就是该晶粒在金属Al中的作用。
这个MgCu2晶粒与考题(1)(2)、(3)完全无关。
与其最后一个第(4)小题也没有直接的关系。因为,不提金属铝中的拉维斯相,也可以讨论MgCu2晶粒。
可以说,这个所谓的“概述”,只是个噱头、且不切题。
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对这两行字大家尽可以一扫而过,看过后马上忘记也没有什么关系。
如果命题者想用高考来扩大学生知识面的话,也要把这两行字放在第(4)小题内,而不宜将其放在整个大题的首部。
其实,这种见缝插针地“普及”与“展现”新知识的做法对中学化学教学并没有什么好处。因为考题的篇幅有限,寥寥两行字,很难把“新知识”介绍清楚。
如果有比较认真的学生,看过这些介绍后就会继续追问任课教师。金属铝的拉维斯相中有MgCu2晶粒,MgCu2晶粒就叫拉维斯结构吗?MgCu2晶粒在其他金属(如Fe、Mg、Cu)中是否也能存在?将Mg与Cu按1:2的物质的量比来混熔,所得金属的硬度会更大吗?
恐怕一般教师只能说,这不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要是能“指导”他们,最好去看“金属学”或“金相学”,学生对这个教师知识的“渊博”将会是非常“佩服”的。
2.
由于化学物质熔点与结构关系的复杂性。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该限于,只让学生知道几类典型晶体与熔点的大致关系,就可以了。
因为影响物质熔点的因素很多。即便是在同一主族、同一周期的同类化合物中,也不见得有什么“固定的规律”。即便是只考虑最高氧化态的化合物,解释起来也有相当大的难度。像这个考题中涉及的是对角线元素、及低价态化合物的熔点比较,这在无机化学教学中也不会出现。
因为,即便是面对同周期的很典型的下列卤化物的熔点
化合物 |
NaCl |
MgCl2 |
AlCl3 |
SiCl4 |
PCl5 |
熔点/ |
801 |
712 |
193 |
-70 |
167 |
教师该如何向学生来解释呢?难道NaCl与MgCl2不都是离子晶体,它们不遵守离子晶体的晶格能的公式?
由于O2-离子可以参与两个共价键的生成,所以对于氧化物来说,其熔点的变化情况又有所不同:
化合物 |
MgO |
Al2O3 |
SiO2 |
P2O5 |
SO3 |
熔点/ |
2800 |
2045 |
1700 |
580 |
-72 |
上表中间的物质是比较典型的原子晶体,难道MgO晶体中就一点原子晶体的成分都不会有吗?
通过高考把这些复杂的内容引入中学化学教学,只能给教学带来混乱和伤害。
化学基本原理本来就是一个不十分完备的体系。一些所谓的规律或理论,或多或少还要受一些使用条件的限制。其教学也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所以,不宜把中学化学教学的内容无限制的扩大与拔高。应该认识到,这是高考命题的一个“大忌”。强行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使教学中遇到的“特例”越来越多。使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怀疑化学这个学科的科学性,失去学习化学的乐趣与信心。
3.
学习物质结构知识,主要目的是为了揭示,不同化学物质之所以能表现出某些性质的深层次原因。
关于原子与分子结构的细节,也主要属于物理学工作者的研究范畴。因为对于这样的研究工作来说,化学工作者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过于浅显。
但是,现在的高考题中,晶体结构知识却成为了一个必考内容,还让学生一个劲地去背公式,去进行立体几何的计算。其实这些考题中的晶体解析,没有一个能与其化学性质相关。
关于晶体结构的知识,在无机化学课程及结构化学课程中都是一代而过,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反而成了必考的内容。这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北京师范大学等校. 无机化学(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