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山西五谷香
何华
有一种说法“地上文物看山西,地下文物看陕西”,此言不虚。为了追寻梁思成林徽因的足迹,我和朋友日前去了一趟山西,专看古建筑和古寺庙,收获良多。行前唯一的担心就是饮食,牛羊肉我不爱吃,而到了山西不吃牛羊肉,吃什么?谈何口福?正在苦恼中,山西的朋友一句话点醒了我:“到山西,多吃面食和五谷杂粮。”小时候就怕吃面食,近十多年变了,渐渐喜欢上了麦香和杂粮的质感和粗美。
记得看《舌尖上的中国》,有一节说黄馍馍,印象深极了。我们第一站直飞大同,去了当地人介绍的粗粮店“紫泥”,吃了梦寐以求的黄馍馍。包了豆沙枣泥馅的黄馍馍,蒸炸了口(所谓的开口馒头),一上桌,香气如活火山一般喷了出来。黄馍馍用的是糜子面,也叫黍——中国先民最早的口粮。这种最原始的食物,经过祖先不断琢磨,做出了最香甜可口的黄馍馍。
大同凤临阁的百花烧麦,有“天下第一笼”之称,褶子捏得好似绽放的花朵,如此俊的烧麦,头一回见。热腾腾的烧麦蘸上老陈醋,尝一口,妙不可言!
到了大同,没有不吃刀削面的,路人大多推荐“东方削面”,去吃了,确实好。临走那天,遇到一个出租车司机,是个吃货,他说:“要说大同的刀削面,二板、小梁两家最好,小梁曾在二板打工,后来出来自创牌子。”遗憾,我们正赶火车,下次来大同,一定去二板或小梁。
从大同坐火车到了忻州,再从忻州去五台山。在忻州那晚,我们在市中心闲逛,过几天就是中秋节了,街上不少店铺销售胡麻油制作的神池月饼,奇香扑鼻。以前只知道上海杏花楼的月饼和昆明的云腿月饼,对北方月饼毫无概念。山西之行的收获之一:从此在我的美食记忆里多了一个“神池月饼”。神池月饼的最大特点就是用胡麻油。胡麻油除了做月饼,西山人还用它炒土豆丝、烙饼,讲究一点的人家包饺子,也是用胡麻油炒馅。住在五台山时,店家用胡麻油、麻麻花炒土豆丝,我们吃了一碟,大赞,意犹未尽,又叫店家炒了一碟。麻麻花,是一种分布于内蒙古、东北、华北地区的草本植物。在晋北,人们把它晒干了,当上等调味料。我们在大同喝的小米土豆粥里也撒了麻麻花。山西的莜面栲栳栳、豆芽炒碗托、高粱面鱼也很别致,尤其蜂窝状的栲栳栳,真不知怎么整成这模样。山西的甜食其实也好,大同“紫泥”的黄米凉糕、太原老字号恒义诚的元宵,和江南的糕团有一比。
意外的惊喜是山西太谷饼,口感非常接近英国scone(司康饼),绵密松软,甚至比司康饼多了一份质朴,不需要任何涂抹的东西,配上一碗小米粥,相得益彰,是天长地久的大滋味。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是的,山西五谷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