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亏欠他太多
何华
http://s8/mw690/0031d2Hogy6PLphGd2na7&690
阅读中的艾伦图灵
http://s4/mw690/0031d2Hogy6PLptGiYz93&690
少年克里斯托弗
那天和君伟聊事,聊着聊着跑题到电影《模仿游戏》上了,君伟说他看完电影似乎被钉在位子上久久不能动弹,我明白他是被电影震撼到了。几天后,我也去看了《模仿游戏》,散场时也一样“被钉在位子上久久不能动弹”,无疑,这是一部好电影。但静下来想想,还是有遗憾,这个遗憾甚至是巨大的。它毕竟只是一部“好莱坞化”的上乘之作。好莱坞化,这四个字从某种意义而言,其实是致命的:那就是太过戏剧化、洒狗血、迎合主流、中规中矩。电影没有拍出艾伦·图灵悲剧一生的根源,也没有拍出这个世界对他深深的亏欠,仅仅称颂他的贡献是不够的,况且电影把笔墨集中在他破解德国的密码系统Enigma上,这是典型的“好莱坞化”,因为破译这茬子事,有戏剧张力,有看头。这会让人误解它是艾伦·图灵的全部,进而忽略他更为重要的科学成就。
具体说说这部电影好莱坞化的洒狗血吧。电影把图灵塑造成一个情商极低的理科男,再配上一个才貌双全善于交际的女友琼·克拉克,以达到编剧要的效果。经女友琼·克拉克的点拨,图灵开窍了,买了苹果给大家吃,还讲了一个关于熊与系鞋带奔跑的冷笑话,电影院里大家都笑了,调解了气氛,皆大欢喜。好莱坞就是要这一套,但这是图灵吗?现实生活中图灵固然不修边幅、内向,但还是挺受同事欢迎,不至于像电影里那样古怪。而且他是长跑健将,心身都很棒。还有,他们破译了密码后,小组中有一成员声泪俱下的“我哥哥在这艘船上”一场,也是好莱坞化的编剧手法。这个时候电影需要有人哭了。什么时候该笑什么时候该哭,好莱坞会计算的。
当艾伦·图灵传记的电影版权交给好莱坞那一刻,就注定了它的结局,它必定是一部商业片,要男女老少都能进影院,收回投资。美国电影的尺度一向没有欧洲艺术片大胆,较少限制级的电影,就在于商业考量,他们不愿意把青少年拒之门外(这可是一笔不小的财路)。但遗憾就跟着来了,图灵这个题材,是很厚重的,是关于道歉、忏悔、反思与致敬的,图灵的工作给人类带来了本质性的进步,没有图灵,计算机的诞生肯定会延后若干年,而我们这个世界对图灵亏欠太多。图灵的悲剧是人类的悲剧、人性的悲哀。科技日新月异,但人性进步了?没有!人性总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好坏而起伏,明明灭灭,进进退退。图灵悲剧的根源就是:同性恋。电影弱化了这个根源,所以一切都偏离了。如果拍奥登的传记或EM福斯特的传记,你可以弱化这个主题,尽管他俩都是同性恋,但同性恋并不构成他们的悲剧,反倒成了他们诗歌或小说创作的动力和助缘。奥登和福斯特,算是功成名就,或病逝或老死,图灵没这个福份,他为此断送了性命,生命最后的两年备受折磨。为什么我会在电影结尾久久不愿起身,原因之一是向上翻动的字幕打出了图灵最后的结局和英女王迟来的道歉。但以字幕的形式表达,我觉得不够,太不够了!
电影采用了三段式(少年基情、战时解码、最后受审)交叉的拍摄技巧,前后两段蜻蜓点水,甚不过瘾。在我看来少年基情和最后被迫害才是重点,才能揭示他的不幸。为什么没有他兴致勃勃去亲吻一个男人?为什么没有做爱?这本应该是图灵常做的。其他人的故事,没有这些照样成立,拍图灵,没这些可不行。电影只是礼貌地空洞地去表现同性恋,说服力不够。甚少应该有他混迹同性恋酒吧、希腊度假或寂寞难耐花钱买男孩的戏。相反地,电影尽量往高尚情操的方向靠拢,当图灵告诉女友琼·克拉克他是同志时,琼说了一段“感人”的话:“我们以我们自己的方式相爱,只要我们想就可以生活在一起,你不会是完美的丈夫,我也没想成为一个完美的妻子,我不会整天等你下班回家,我要工作,你也要工作,但我们拥有彼此的陪伴和彼此的心灵,这听起来已经比大多数的婚姻要好多了。” 天哪,除非琼是拉拉,他们共同策划一场形婚,否则这个回答只能是好莱坞式的“童话”。
图灵和少年克里斯托弗的恋情,是他一生中最美的回忆,也因克里斯托弗的早逝,这段情感有了永恒的意义。阳光明媚,人灿如花,两个翩翩佳公子在树下草地上交谈的一幕倒是非常的“英国化”,是英伦贵族子弟的常规动作,EM福斯特的《莫瑞斯》和伊夫林·沃的《旧地重游》都有类似的镜头。少年图灵的演员也确实给电影加了分,在浓烈的好莱坞氛围里冒出了一丝英国气息。他在校长室听说克里斯托弗病逝,那种克制的悲伤演得好极了。同时,大家也都在赞美成年图灵的扮演者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他之前因在电视剧《神探夏洛克》里的卷发造型赢得了“卷福”的昵称。电影快到尾声时,琼来看他那场戏,图灵被化学阉割疗法整得几乎变了一个人,说不出一个完整的句子,也失去了填字游戏的兴趣,哆嗦,暴躁,压抑,痛苦,他向琼诉说他的恐惧,他解释他选择这种疗法是因为不愿离开机器“克里斯托弗”。这给了“卷福”一个飚演技的机会,我们都被他无可挑剔的表演而折服、被他泪光闪闪的眼睛而感动。但这些情节都找不到任何事实根据,图灵对初恋基友的怀恋是肯定的,可这并不妨碍他后来的继续寻欢,他也没有必要把机器和真人混为一谈。
1952年初,图灵在电影院门口认识了一个19岁的流浪汉阿诺德·穆雷,图灵一眼就看上了他,请他吃饭。之后又约他来家、留他过夜。19岁的穆雷,一定让他想到18岁夭折的克里斯托弗。谁知穆雷有一损友,得知此事后,起了歹意,他串通穆雷进入图灵家行窃。图灵为此报警,结果泄漏了他与穆雷的性关系,被控“严重猥亵”罪名。他有两个选择:坐牢或接受治疗。他选择了后者。当时一些科学研究认为,同性恋源自过剩的雄性欲望,可以通过注射雌激素来抑制。今天看来,这个“科学研究”多么愚蠢。以“腐国”著称的英国竟有如此糟糕的一页,令人不堪回首。
图灵的死,最流行的版本是:1954年,图灵因食用浸过氰化物溶液的苹果死亡。很多人相信他是自杀。但也有人认为是被谋杀,这与他在二战中的机密工作有关。图灵的母亲更是善良地认为儿子不小心把氰化物溶液沾上了苹果,误食而亡。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图灵去世9年后的1963年某天,小偷戴尔闯入英国大画家弗朗西斯·培根的住宅行窃,被培根逮个正着。培根抛出两个选择︰我会召警或跟我上床。戴尔选择了后者,从此成为培根的同性恋人兼模特。培根和图灵有着小偷入室的类似经历,后果却天壤之别。
有传闻说苹果公司的Logo是为了纪念图灵,那个缺口是被图灵咬去的。乔布斯在接受BBC采访时,被问到此事时说:“这(Logo向图灵致敬)不是真的,但是,上帝啊,我们希望它是真的。”乔布斯的回答真有智慧。
《模仿游戏》只是一部好莱坞电影,它激起无数人对图灵的关注,也算功德无量了。如果要了解真实的图灵,还是去看安德鲁·霍奇斯写的《艾伦·图灵传》( Alan Turing: The Enigma)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