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雁来红与雁来蕈

(2014-06-28 20:12:03)
标签:

杂谈

雁来红与雁来蕈
何华


近得尤今(新加坡作家)赠书《释放快乐》,打开拜读,自序第一句即是:“和雁来红在康提邂逅的那一刹那,我的心……”。这个开头,唤起我两年前游康提(kandy)的记忆。康提是斯里兰卡的世界文化遗产古城,极幽美清贵;它也有圣城之称,因为举世闻名的佛牙寺在此。康提的皇家植物园是英国殖民时代的产物,花上半天时间,来此信步,最得闲趣。
英国人好园艺,通常会给殖民地留下一座植物园,他们走后,这些植物园可能“不如从前”,但也有例外,譬如新加坡植物园就益发生机勃勃。惊喜的是,斯里兰卡经过多年内战,康提植物园不仅幸存下来,而且打理得欣欣向荣。草坪边的一排雁来红,上红下紫,尤其醒目。
雁来红(Amaranthus tricolor),又名三色苋,属草本植物,红色为主,也有黄色紫色,准确说不是花,是叶。秋天雁群掠过长空之时,叶片变红,故称雁来红。宋代诗人杨万里这样咏雁来红:“开了原无雁,看来不是花。若为黄更紫,乃借叶为葩……”。齐白石擅画雁来红,累累红叶边,他总要点缀一只蜻蜓,画面顿时活了。雁来红不娇贵,就长在院角墙边。杨万里是田园诗人,齐白石是草根画家,两人都“接地气”,所以他俩笔下的雁来红亲切朴实、真实可信。
日本导演小津喜欢红色,也喜欢雁来红。他的电影《浮草》里就出现了雁来红,种在石墙边,静静地,成了小津最爱的红色背景。小津晚期的彩色片,爱用德国爱克发(Agfa)胶片,影像是含蓄的旧红,可越看越觉得明艳、现代,有不可思议之效果。
小津写过一文,悼念好友、导演山中贞雄,篇名就叫《雁来红之记》。山中上战场前,曾到小津在高轮的住处喝酒聊天,院子里的雁来红在秋阳下甚美,山中望着院子,突然说:“小津,你的花种得很好嘛!”小津随后写道:“中国也到处盛开雁来红。开在桐城、固始、光州、信阳等地倾颓崩坏的民宅,不论是在向阳处或路边,都让我想起那天的山中和高轮的庭院。不久,却传来山中客死沙场的噩耗。”小津用雁来红的盛开对比生命的转瞬消失,托物寄情,写得内敛含蓄。可知小津不仅是电影大师,也是文章高手。人似秋鸿来有信,大雁飞过,花变红,人显现。看了此文,找来山中贞雄导演的《人情纸风船》,真是一部不错的悲情电影。
由雁来红想到雁来蕈——一种食用菌。江南丘陵山区松林地带,时序入秋,大雁南飞,每当雨后,松林里就会长出一丛丛褐色小伞状的蕈子,这便是“雁来蕈”。雁来蕈,味道鲜美,带有松针清香,是山珍中的极品。《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推出江苏溧阳的名菜老鸭雁来蕈,此菌一夜成名。中国饮食讲究时节时令,也即孔子所谓的“不时,不食”。大雁一叫,似乎唤醒了地上的蕈子,一个个冒了出来。
本来是地上的花草、食物,可是与大雁挂上钩,也就有了层次、有了呼应、有了期盼、有了心思,所谓天地有情。雁来红和雁来蕈,名字起得实在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