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狮城四帖
何华
一、达士敦山(DUXTON HILL)
记得有年春节收到朋友寄来的梅花照片,拍的是广东南雄梅岭。没想到粤北的梅花有这般韵致,以前,只知道江南苏杭一带是赏梅处。
在孙道临张瑞芳黄宗英王丹凤版本的《家》里,看到几场有梅花镜头的戏,看这电影掐指算算,总有二十多年了,加上是部黑白片,记忆中梅花的影像很不确定,但得到的“关键词”只有一个:美。况且,黄宗英饰演的凄凉角色就叫“梅表姐”。
最近越发地没出息了,到哪儿都留心花花草草。譬如:天台国清寺的桂花,杭州苏堤上的桃花,北京恭王府的海棠。新加坡最闹中取静的角落是达士敦山(DUXTON HILL)一带——我说的是白天,夜晚这里酒吧林立,闹着呢!门牌15号是间爱尔兰酒馆,16和17号是陈家毅艺术空间,21号是Broth西餐馆,它们和对面的老式店屋构成一个相对封闭的U字形庭院,光天化日之下,无声无息,留恋夜店的男男女女都散尽了,只有满树的紫荆花不知疲倦地开着。没想到,这里集中了那么多紫荆花树,阴是阴,阳是阳,粉墙花影,格外分明。
最记得一天下午,骤雨之后在此溜达,僻静僻静的,风吹花落,真想堕落。
沈从文在书信里说:“早晨从极静中闻鸟声,令人不敢堕落。”
后来在一位朋友家喝茶闲聊,提及沈从文这句话,大家都觉得惭愧。
二、莲山双林寺
我因曾在佛教机构工作几年,有缘结识一些出家人。有些法师也懂得赶潮流吃糙米饭、全麦面包;黄色的香袋拖着装饰性的玉坠,手上套着象牙佛珠,“实在标致极了”;寮房里悬挂着马一浮的字唐云的画,风雅得紧。他们最不喜欢吃香菇,何故?答曰:“整天吃,厌了。”听后,我目瞪口呆。
新加坡的寺庙我跑过一些。住在武吉甘柏的时候,周末偶尔散步至海印古寺,山门 上的寺名是由圣严法师题写的。远东广场、直落亚逸街一带保留着很多古旧的元素,且餐馆云集。和朋友见面聚餐,常约在那里。饭后,有时顺道去附近的天福宫转一圈,加上每年三个观音诞,湘灵音乐社都在天福宫表演南音,我也去听过几次,所以,天福宫算是我走得次数最多的古庙。不过,还是觉得莲山双林寺才是新加坡最清幽的寺庙(尽管靠近高速公路)。我家住西部,去一次双林寺不容易,但每次去后都得安慰,将冗冗俗事暂抛脑后。翻修后,寺宇的雕梁画栋之华美,不用说了,最心喜的是院中的青木瓜树和莲花池,碧绿清净。很多年前,我到这里,看到惟俨法师推着轮椅上年老体弱的谈禅老和尚,在寺院慢慢移动,师徒之缘颇感人。最近一次,我去双林寺,正是午餐时间,就在大棚下的临时斋堂用饭,吃到一半,一位法师过来在每人桌上放了一把新鲜龙眼,和大家结缘。我抬头一看,正是惟俨大和尚。
三、怀旧的铁路线
记得侯孝贤电影《恋恋风尘》的宣传画是一对小男女背着行李走在火车道上,从家乡小镇到大都市求生计。两位演员朴实自然,散发着一股“前消费时代”的气息。那年去台湾,特地去搭“平溪线观光小火车”。在“十分”站下车时,没行几步就撞上一家卖切仔面的,当时正饿得慌,一头栽进店里。小店安逸,吃完了,舍不得离开,借着店里的境氛,晕乎乎地打了个盹。醒来,瞅见桌子底下一只大黄狗,油亮亮的毛色,像缎子,不自觉地就把手放在了“缎子上”。
小时候,我们家住在城东工厂区宿舍,离铁路不远,一帮小朋友放学后总爱跑到铁路边玩耍。铁路对小孩来说,总是危险的,至少家长是这么认为的。所以每次都是偷偷摸摸去,什么事情,一旦偷偷摸摸去做,立刻变得刺激兴奋起来。再说,受电影《铁道游击队》的影响,我们一群孩子平添了几分“英雄气慨”。
这些年倒是和火车、铁道越发疏远了,所以那天去武吉知马路上段The Rail Mall吃饭,看见边上的黑色火车桥,挺激动的。再说,这桥眼熟得很,类似上海外滩外白渡桥风格。一时兴起,从斜坡上桥,并沿着铁路线走了一大段路才下来,算是过了一把铁路瘾。去年媒体报道一对理工学院的小情侣殉情卧轨自杀,地点正是“铁路桥”附近,真令人惋惜!没有尽头的铁路线确实给人前途渺茫的感觉。卧轨自杀,我觉得多少与铁路本身给人的“绝望暗示”有关。中国当代诗人海子也是卧轨自杀的。当然,铁路线,也有一种浪漫的情调,它也可以提示幸福的人们,快乐是天长地久的。
铁路,是一把“双刃刀”。
四、离岛
新加坡这个小岛周围还有更小的离岛。最有名的当然就是圣淘沙和乌敏岛。
乌敏岛不同于纸醉金迷的圣淘沙(因赌场开张),基本保留了乡村“甘榜”的原始风貌,歌手阿杜自小生活在这里,阿杜出名后,乌敏岛也就成了“阿杜的老家”。岛上有橡胶园、锌片屋,也有几段热带雨林,浓密高耸,几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之状。岛上还有几个矿湖,湛蓝湛蓝,惊艳不已。因以前发生过几起少年游泳溺死事故,现在矿湖四周用铁丝网拦住,不能接近,甚憾。矿湖原本是花岗岩采石场,后来被废置,变成了湖。不仅乌敏岛,新加坡本岛上也有很多美丽的矿湖,譬如武吉知马山、武吉巴督自然公园都有,这就意味着当年有很多采石场。
印象最深的是农历9月去龟屿岛烧香。传说中,有一只巨大的海龟为救助两名遇难 的渔民,舍身把自己化成了一座岛屿。为了感恩,两位渔民(一位华人一位马来人)便在岛上建了一座大伯公庙,一座马来拿督公圣祠,一个巨型海龟雕像。其中马来拿督公圣祠位于一个小山坡上,登上152级台阶,映入眼帘的就是一片山壁,用红笔涂满了数字,新加坡人一看就明白,那是万字票号码,也就是一星期开三次的四位数彩票。石壁上还有很多英语、华语、马来语等语种书写的留言,多是许愿祝福之词。
那天岛上人气香火两相旺,不由得不被感染。遥想二十多年前,我在杭州伯父家住 过一阵,春暖花开时节,可以看到农家妇女成群结队到灵隐、天竺、吴山烧香拜佛,此所谓“西湖香市”之遗风(张岱《陶庵梦忆》中有《西湖香市》一文)。这些善女子,粗布衣裤,肩挎香袋,甚是庄严。朝圣之后,她们也趁机在西湖边上闲逛半日,相互买卖,颇为自得。如今回想这一幕,倒是意味深长。
何华
一、达士敦山(DUXTON HILL)
记得有年春节收到朋友寄来的梅花照片,拍的是广东南雄梅岭。没想到粤北的梅花有这般韵致,以前,只知道江南苏杭一带是赏梅处。
在孙道临张瑞芳黄宗英王丹凤版本的《家》里,看到几场有梅花镜头的戏,看这电影掐指算算,总有二十多年了,加上是部黑白片,记忆中梅花的影像很不确定,但得到的“关键词”只有一个:美。况且,黄宗英饰演的凄凉角色就叫“梅表姐”。
最近越发地没出息了,到哪儿都留心花花草草。譬如:天台国清寺的桂花,杭州苏堤上的桃花,北京恭王府的海棠。新加坡最闹中取静的角落是达士敦山(DUXTON HILL)一带——我说的是白天,夜晚这里酒吧林立,闹着呢!门牌15号是间爱尔兰酒馆,16和17号是陈家毅艺术空间,21号是Broth西餐馆,它们和对面的老式店屋构成一个相对封闭的U字形庭院,光天化日之下,无声无息,留恋夜店的男男女女都散尽了,只有满树的紫荆花不知疲倦地开着。没想到,这里集中了那么多紫荆花树,阴是阴,阳是阳,粉墙花影,格外分明。
最记得一天下午,骤雨之后在此溜达,僻静僻静的,风吹花落,真想堕落。
沈从文在书信里说:“早晨从极静中闻鸟声,令人不敢堕落。”
后来在一位朋友家喝茶闲聊,提及沈从文这句话,大家都觉得惭愧。
二、莲山双林寺
新加坡的寺庙我跑过一些。住在武吉甘柏的时候,周末偶尔散步至海印古寺,山门 上的寺名是由圣严法师题写的。远东广场、直落亚逸街一带保留着很多古旧的元素,且餐馆云集。和朋友见面聚餐,常约在那里。饭后,有时顺道去附近的天福宫转一圈,加上每年三个观音诞,湘灵音乐社都在天福宫表演南音,我也去听过几次,所以,天福宫算是我走得次数最多的古庙。不过,还是觉得莲山双林寺才是新加坡最清幽的寺庙(尽管靠近高速公路)。我家住西部,去一次双林寺不容易,但每次去后都得安慰,将冗冗俗事暂抛脑后。翻修后,寺宇的雕梁画栋之华美,不用说了,最心喜的是院中的青木瓜树和莲花池,碧绿清净。很多年前,我到这里,看到惟俨法师推着轮椅上年老体弱的谈禅老和尚,在寺院慢慢移动,师徒之缘颇感人。最近一次,我去双林寺,正是午餐时间,就在大棚下的临时斋堂用饭,吃到一半,一位法师过来在每人桌上放了一把新鲜龙眼,和大家结缘。我抬头一看,正是惟俨大和尚。
三、怀旧的铁路线
记得侯孝贤电影《恋恋风尘》的宣传画是一对小男女背着行李走在火车道上,从家乡小镇到大都市求生计。两位演员朴实自然,散发着一股“前消费时代”的气息。那年去台湾,特地去搭“平溪线观光小火车”。在“十分”站下车时,没行几步就撞上一家卖切仔面的,当时正饿得慌,一头栽进店里。小店安逸,吃完了,舍不得离开,借着店里的境氛,晕乎乎地打了个盹。醒来,瞅见桌子底下一只大黄狗,油亮亮的毛色,像缎子,不自觉地就把手放在了“缎子上”。
小时候,我们家住在城东工厂区宿舍,离铁路不远,一帮小朋友放学后总爱跑到铁路边玩耍。铁路对小孩来说,总是危险的,至少家长是这么认为的。所以每次都是偷偷摸摸去,什么事情,一旦偷偷摸摸去做,立刻变得刺激兴奋起来。再说,受电影《铁道游击队》的影响,我们一群孩子平添了几分“英雄气慨”。
这些年倒是和火车、铁道越发疏远了,所以那天去武吉知马路上段The Rail Mall吃饭,看见边上的黑色火车桥,挺激动的。再说,这桥眼熟得很,类似上海外滩外白渡桥风格。一时兴起,从斜坡上桥,并沿着铁路线走了一大段路才下来,算是过了一把铁路瘾。去年媒体报道一对理工学院的小情侣殉情卧轨自杀,地点正是“铁路桥”附近,真令人惋惜!没有尽头的铁路线确实给人前途渺茫的感觉。卧轨自杀,我觉得多少与铁路本身给人的“绝望暗示”有关。中国当代诗人海子也是卧轨自杀的。当然,铁路线,也有一种浪漫的情调,它也可以提示幸福的人们,快乐是天长地久的。
铁路,是一把“双刃刀”。
四、离岛
新加坡这个小岛周围还有更小的离岛。最有名的当然就是圣淘沙和乌敏岛。
乌敏岛不同于纸醉金迷的圣淘沙(因赌场开张),基本保留了乡村“甘榜”的原始风貌,歌手阿杜自小生活在这里,阿杜出名后,乌敏岛也就成了“阿杜的老家”。岛上有橡胶园、锌片屋,也有几段热带雨林,浓密高耸,几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之状。岛上还有几个矿湖,湛蓝湛蓝,惊艳不已。因以前发生过几起少年游泳溺死事故,现在矿湖四周用铁丝网拦住,不能接近,甚憾。矿湖原本是花岗岩采石场,后来被废置,变成了湖。不仅乌敏岛,新加坡本岛上也有很多美丽的矿湖,譬如武吉知马山、武吉巴督自然公园都有,这就意味着当年有很多采石场。
印象最深的是农历9月去龟屿岛烧香。传说中,有一只巨大的海龟为救助两名遇难 的渔民,舍身把自己化成了一座岛屿。为了感恩,两位渔民(一位华人一位马来人)便在岛上建了一座大伯公庙,一座马来拿督公圣祠,一个巨型海龟雕像。其中马来拿督公圣祠位于一个小山坡上,登上152级台阶,映入眼帘的就是一片山壁,用红笔涂满了数字,新加坡人一看就明白,那是万字票号码,也就是一星期开三次的四位数彩票。石壁上还有很多英语、华语、马来语等语种书写的留言,多是许愿祝福之词。
那天岛上人气香火两相旺,不由得不被感染。遥想二十多年前,我在杭州伯父家住 过一阵,春暖花开时节,可以看到农家妇女成群结队到灵隐、天竺、吴山烧香拜佛,此所谓“西湖香市”之遗风(张岱《陶庵梦忆》中有《西湖香市》一文)。这些善女子,粗布衣裤,肩挎香袋,甚是庄严。朝圣之后,她们也趁机在西湖边上闲逛半日,相互买卖,颇为自得。如今回想这一幕,倒是意味深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