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华寒食文化寒食节研究(四)

(2023-03-29 10:18:35)
             中华寒食文化寒食节研究(四)

                                         景茂礼

寒食节的习俗

 

寒食节的习俗,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各地自然条件、地方物产、生活习惯等不尽相同,习俗内容亦略有差异,而以“禁火寒食”为主的内容与性质,则千百年来相沿未变。从唐代开始,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内容不断充实,相继增加踏青、扫墓、祭祖、插柳、斗鸡、走马、蹴鞠、马球、秋千、春游、赏花、吟诗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得以纪念介子推为主“禁火寒食”习俗逐渐衰微偏重于以“扫墓祭祖”上坟为主。

禁火寒食 是寒食节最重要的习俗。寒食节必须禁火,禁火后也只得寒食。寒食食品,是寒食节期间必备的食物,包括粥、面、饼、汤、凉粉、凉面、凉糕等类。主食类主要有枣饼、细稞、炒面等;饮料类主要有粥、汤、酒、茶、水等。西晋孙楚《祭子推文》:“黍饭一盘,醴酪一盂;清泉甘水,充君之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笨麴并酒》:“夜半炊作再馏饭,令四更中熟,下黍饭席上,薄摊令极冷。于黍饭初熟时浸麴,向晓昧旦日未出时下酿。”黍饭,即用黍米煮成的饭;醴酪,是一种以麦芽糖调制的杏仁麦粥,长期以来均是寒食节的必备食物,一直到隋唐仍是寒食节的主要食品。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西晋陆翙《邺中记》:“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糯米及麦为酪,捣杏仁煮作粥。”北齐杜台卿《玉烛宝典》:“今人悉为大麦粥,研杏仁为酪,引饧沃之。”还有一种主食名“寒具”,是一种油炸面食,细条相连,拧成各种花样。《本草纲目·谷部四》:“寒具,即今馓子也,以糯粉和面,入少盐,牵索扭捻成环钏之形,油煎食之。”寒食食品,品种多样,各种记载,难以尽述。

山西灵石地区,与周边大部分地区基本一样,历史上寒食食品主要有蛇盘兔、子推燕、凉粉、凉面、凉糕、炒面、枣饼与各种凉粥、水、酒、茶等。其中“蛇盘兔”与“子推燕”用白面做成,上笼蒸熟,它既是过节吃的主要食品,也是祭祀介子推的必备供品,在灵石地区有着它特殊的寓意。“蛇盘兔”,象征介子推母子。相传,介子推属蛇,其母属兔,介子推是为保护母亲、不让烈火伤害母亲、怀抱母亲被烧死的,人们将介子推面塑为蛇,其母面塑为兔,蛇将兔牢牢盘旋在中间,既是怀念介子推舍身救母的高尚品质,也是将蛇视为介子推、将兔视为介母进行祭祀的一种古老方式。千百年来,为了让这种习俗永垂不朽,附和人们都有摆脱贫穷企盼富贵的心理要求,相继又衍生出“蛇盘兔,必定富”的千古俗语,使得大家为了发家致富,年年过寒食节,岁岁做“蛇盘兔”。“子推燕”,象征介子推,同样是祭祀介子推的一种古老方式。就是用面粉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柳条穿串起来插在门楣上,让燕子把介子推的灵魂找回到人间,找回到家庭,保佑百姓幸福安康。燕子古时叫玄鸟,属典型的迁徙鸟,秋去春回“年年此时燕归来”,人们总是把燕子和春天清明联系在一起;燕子有惊人的记忆力,无论飞多远,哪怕相隔千山万水,也能够凭着惊人的记忆力返回故地;燕子飞的高,飞行速度快,最喜欢接近人类,诗曰“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是唯一能进入家庭的鸟类,人们都乐于让燕子在自己的房屋中筑巢,生儿育女,并认为是吉祥、有福的事情。利用燕子这些独有的特性,正值春和景明介子推忌日,选择燕子为介子推招魂当作介子推进行祭祀,是再合适不过的祭祀方式了。而拿柳条穿串“子推燕”插在门楣上,因“柳”谐音“留”,是要把介子推留下,让介神爷保佑全家一年四季,人财两旺,富贵平安。

扫墓祭祖 兴起于秦汉,兴盛于隋唐,宋元明清相沿不衰,至今仍是寒食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由于“禁火寒食”违背自然规律,往往造成老弱病残人命损伤,逐渐被有识之士弃之,寒食节的主要活动继而由“禁火寒食”逐渐向“扫墓祭祖”转变。扫墓祭祖,在南北朝时被视为“野祭”,即在野外祭祀。《新五代史·周纪总论》:“寒食野祭,而焚纸钱。”唐时,寒食节得到官方认可,皇家祭陵,王公拜墓,百姓祭祖,扫墓祭祖之俗,从朝廷官员到平民百姓都十分重视。开元二十年(732),唐明皇李隆基作《许士庶寒食上墓诏》:“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拜扫,申礼于茔,南门外奠祭,撤馔讫泣辞。食馔任于他处,不得作乐。仍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并被制定成法编入《大唐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之后,扫墓祭祖习俗,历代延续不衰,各种典籍,多有记载。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仍在盛行。

扫墓祭祖,俗称“上坟”,即到坟地祭拜祖先。山西灵石地区,上坟日期与形式和其它地区略有不同。其它地区包括与灵石相邻的今介休、孝义(历史上曾属灵石辖区者除外)等大部分地区,上坟均是在清明节,而灵石是在寒食节;大部分地区上坟不插招魂幡,而灵石把招魂幡视为重中之重;大部分地区上坟馍为单体馍,而灵石上坟馍必须是连体馍,延续和保留了寒食习俗发源地祭祀先贤古老而独特的原始方式。每年上坟,在寒食节到来之前,灵石人首先要准备“招魂幡”,俗称上坟“旗旗”。旗旗用五色纸折叠剪成,叠法、剪法与形状不尽相同,有灯楼楼旗旗、切八八旗旗、豆面痂旗旗等。不论何种旗旗,特别讲究上接下连,不能出现断头,寓意子承孙继,代代不断。剪好后,夹在相等于正常人身高的高粱杆上,高粱杆必须是靠根的一端,寓意人不能无根、不能忘根。因祭祀对象亲疏远近不同,旗旗的质量与数量也不同。质量有五色、三色、双色、单色之分,数量亲者多而疏者少,依次递减。亲者用五色,数量为三杆、五杆、甚至十几杆;疏者用三色、双色、单色,数量为二杆、一杆。其次,根据家庭经济状况,要准备祭品与供品。祭品多少不限,一般为香、蜡、烟、纸、冥币、金银元宝、服装鞋帽、日用百货、各种花篮等,均为用各色纸张裁剪裱糊做成。供品各自有异,不尽相同,主要为连体馍和各种面食、糕点等。副食有各种水、酒、肉、菜、干鲜瓜果等。连体馍,俗称上坟馍馍,下层三个上层一个连在一起,是灵石人上坟的必备供品,数量根据祭祀对象多寡而定,或一对或两双不等。连体馍下层三个,象征介子推、介弟、介妹;上层一个,象征介母,连在一体,寓意骨肉相连,不能分离。馍内包有红糖或红枣,寓意日子红火,生活甜蜜,子孙兴旺。

千百年来,灵石人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上坟,俗称“上旧坟”;如果本家族在上年冬至前有人去世,则必须在清明节的前两天上坟,俗称“上新坟”;近年,因国家法定假日休息是清明节而不是寒食节,有些家庭为了不影响上班与子女上学,始出现改在清明节上坟的个别现象。上坟全部为男性,女子是不能上坟的。届时,黎明即起,沐浴更衣,带上所有物品,或一家、或一族,到约定地点集中,人员到齐后一同出发(必须在太阳出山前到达坟地,“坟”和“鸿”谐音,意为谁家早到坟地,谁家就能抢到“鸿运”“鸿福”)。到达坟地后,按照长者安排,首先将招魂旗旗从坟地立主者即最顶端开始,依次插到各个墓顶,并逐个向墓顶添土增高(旗旗插在墓顶,不仅起招魂作用,而且色彩鲜艳,五彩缤纷,各姓氏、各家族上坟的人都在观望,旗旗多说明人财两旺,旗旗少说明家族衰败,无旗旗则说明断门绝户。添土增高,寓意人往高处走,日子一年会比一年强)。然后将各自所带供品集中摆放在坟地中央的石桌上、食盒内、平板上,烧香、燃蜡、斟酒。为防止火灾,将祭品集中一处燃烧(亦有个别单独行为),边燃烧,边呼唤自己的亲人来取。燃烧殆尽后,所有人员按照辈分大小,集中在墓前依序排列跪地叩头,由长者或介绍祖宗功德,或介绍坟地山向、风水、所葬何人等大家关心的问题,互相交流,共同商谈家族中的各种事务。完毕将所献供品边起收,边依次向各个坟丘抛撒少许、洒水、奠酒,剩余部分亦可就地食用

扫墓祭祖的另一件重要事务,就是铲除坟地恶草、填补坑洞、种槐植柳、栽松种柏。墓地植树,由来已久。据传,介子推被烧死后,晋文公非常后悔,下令安葬后,为表达自己的真诚,在墓后植柳一株,折枝一条盘戴头顶,取“柳”“留”谐音,意在企望介子推人虽死,魂仍在,依然会像活着一样,留在他身边尽忠效力,默助他成就霸业;在墓前种槐一株,取“槐”“怀”谐音,意在表明他会永远怀念介子推,永远不会忘记介子推。而灵石百姓为了永远记住介子推,让介子忠孝精神永垂于世,在其墓地大量栽松植柏,以至发展为松涛林海。斗转星移,不知从何时起,扫墓祭祖在“要想富,敬祖父”的感召下,又衍生出“前槐后柳,越过越有”的千古俗语,使得人们为了过上幸福的日子,年年扫墓不忘修坟,岁岁祭祖不忘植树,代代相沿,延续不变。其它活动甚多,各有体会,不再赘述。

 

 

寒食文化,起源于春秋晋国绵上;寒食习俗,形成于春秋晋国绵上。春秋晋国绵上,即今山西灵石东部地区(静升盆地),是远古时期今晋中地区汾河谷地最大的平原,是人口最密集的农耕聚居地。夏商周时,这里已成为方圆数百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量定居生活的人群,为形成寒食习俗创造了必要条件,典籍记载与考古发现均可证实。由于《元和郡县图志》误将今灵石隋朝之前的历史沿革错记在今介休名下,后之《太平寰宇记》《读史方與纪要》《山西通志》《汾州府志》《介休县志》《灵石县志》《山西历史地名词典》等,均延续了《元和郡县图志》的错误错上加错,造成寒食文化起源地是今山西介休、源头是今“介休绵山”被世人公认(绵山横跨今山西介休、灵石、沁源三地,属介休者名“岩山”,约占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名“介休绵山”欠妥,应名“介休岩山”),今山西介休被授予“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称号、“介休绵山”被授予“中国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称号。

对于这些颇具分量存在错误的决定,回避是不妥当的,确有全面说明与解释的必要。历史研究,以客观、真实为第一要务。历史学是科学,需要的是论证过程。考证研究的本质是求真,求真的本质是证据。其一,《左传》明确记载介子推是隐居绵上而死,不是隐居绵山而死,也不是隐居今介休岩山而死,因此介子推隐居被焚地、寒食文化起源地与绵山及今介休岩山没有关系。其二,寒食文化是由人类创造的,大量定居生活的人群是寒食文化形成的基础。两千多年前的绵山,连绵数百里,树木茂盛,杂草丛生,豺狼虎豹,集队成群,是野兽的天下,即便是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属无居民生活区,没有人、没有大量定居的居民生活,寒食文化无从谈起,因此不论是绵山或是今介休岩山,与寒食文化起源地没有关系。其三,今介休春秋时名邬县,不在“绵上”境域之内,与介子推隐居地、寒食文化起源地没有关系。其四,寒食文化起源地与介子推隐居被焚地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今介休、介休岩山没有任何与介子推隐居地、寒食文化起源地相关的蛛丝马迹,所有与介子推隐居地、寒食文化起源地相关的介里、介山、介林、介墓、介庙、忌坂、子母柏等地名地物、遗址遗迹、幸存实物全部在今灵石、在今灵石介林。因此可以认定,寒食文化起源地不是今介休而是今灵石,寒食文化起源地的源头不是今介休岩山而是今灵石介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