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研究
(2020-03-22 09:59:28)分类: 课题研究 |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研究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文化思想和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传统文化不仅思想深邃圆融,内容广博,而且为国人提供了立身处世的行为规范,以及最终的精神归宿。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爱国、处世、修身为主要内容,重视对优秀传统民间工艺、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落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我们从观念、方式方法、师资力量、家校合作等多方面做出努力,寻找出切实有效的途径。
1.拓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面,丰富完善教育方式。
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的学校教育仍然主要依靠开设的语文、历史等文化课来落实知识积累的任务。以开展课外兴趣班、文学艺术活动为辅助手段。教学内容重在古诗词朝代简史和少量的历史人物故事,以完成教学任务考试内容为主要目的。授课内容单薄,课程设计简单,教学方式方法单一。虽然有的学校也要求学生在课程教学之外背诵古诗词,实质还是为应试谋篇布局。大多数中小学生是通过课本或者配套的课外读物了解,很少是通过自己阅读原著的途径来学习。总之,凡属于考试范围的书本知识,属于常识问题的、人们使用较为频繁的传统文化知识,青少年都比较了解,但是平时不作为考试内容的,如前秦类文学知识、书画类、音乐类等知识的了解还很不够,对经史子集和传统戏剧更表现出相当的冷漠,大多数学生写不出几个自己熟悉的中国传统曲目或古典曲目,甚至讲不出几个经典的成语故事,即便是讲得出,也只是一小部分学生。可见,如今的青少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功底不深,知之甚少。中小学生普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不足。
对此,我们的校园可以开辟传统文化走廊、学习园地、专栏、专刊、网站、网页等阵地。在学校墙壁、走廊、教室、橱窗、寝室等地精心合理布置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图画、警句、诗词歌赋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励师生奋发向上。在学校进出口墙面、走廊等醒目位置张贴悬挂传统典故成语、格言警句等。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使学生了解并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鄠邑区有红色教育基地、文物古迹、历史人物等丰厚的地方文化资源,可以充实和丰富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普及的内容。如民俗、文物、旅游,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
利用主题班会、专题演讲、知识竞赛、歌咏比赛、文艺演出、每周一次的国旗下的讲话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增进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提高道德修养。培养自强不息,温和敦厚的精神,直面人生的挫折与困境。
2、围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开设诵读课程。
诵读使学生能更好地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例如,一年级古诗词《弟子规》;二年级古诗词《三字经》;三年级古诗词《笠翁对韵》选编;四年级古诗词《幼学琼林》选编;五年级古诗词《增广贤文》选编;六年级古诗词、《论语》选编。初中七至九年级《论语》《诗经》《孟子》《礼记》《庄子》《世说新语》《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选读。可分系统研读、精读、略读等。学校教导处每学期组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竟赛、考评等活动,借此对各年级班级诵读课程效果进行检查评价。重视开展古诗文教学课、中国古代经典名著阅读课、经典诗词吟诵课、经典诗文吟唱、经典诗文演绎、汉子听写比赛、诗词大会、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课前三分钟传统文化演讲、优秀传统文化游学活动、开设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专题课程和相关的研学、游学及课外社团活动。
3、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和方式组织教育活动。
如利用各种传统节日、法定假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在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和道德实践体验活动,凸显教育的实践性和生活化特征,让学生认知传统、弘扬传统,增进其爱祖国、爱家乡、爱他人的情感;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开展“感恩父母 ,践行孝心”的实践活动;以劳动节、教师节、重阳节为契机,组织开展“感恩老师”、“感恩社会”、“关爱长辈”的教育活动;利用清明节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利用国庆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等等。利用革命领袖、民族英雄、杰出名人等历史人物诞辰和逝世纪念日等,加以开拓和创新,组织开展传统礼仪教育活动、传统文艺、体育教育活动等。
4、加大师资力量,跟进教师培训。
教师是学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主体,所以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有较高的要求。学校要开辟多重渠道,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提高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为目的的培训活动,提高专任教师的理论水平,提升其知识结构,尤其是和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学校可以以培训为主要途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派出学习、课题资助、与文化单位交流研讨、邀请专家进校培训等形式,建设一支熟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水平的专家型教师队伍。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使他们不仅拥有深厚扎实的国学功底,而且拥有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当然,教师自我学习是提高自身素养,丰富知识领域的重要途径。教师更要善于钻研教材教法,以日常教学为依托,适时进行渗透,潜移默化,完成日常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达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类学校要培养一支素质过硬,德艺双馨的传统文化教师队伍,坚持言传身教把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给学生讲明白,以身作则来影响带动学生,使他们从思想上发生转变,逐渐把学生培育成有道德的人,使师生精神面貌有新变化,真正把校园打造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地。
5. 加强社会、学校、家庭三者传统文化教育的密切合作。
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单纯靠学校一方努力,更应该得到家庭的支持与配合。众所周知,父母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果家长不能与学校协调一致,充分配合,就影响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在引导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缺一不可。为造就适应社会现实需要的现代化人才,学校培养、家庭教育、社会熏陶应有机结合,三方施力。学生健康成长以及文化素质的养成往往受到家庭环境、学校氛围、社会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如何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最大程度优化三方现有的资源配置,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各司其职,合作监督,齐头并进、整体联动共筑教育长城,创造有利于学生传统文化素养长远发展的良好氛围,这是掀起当前教育改革创新新格局的有利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