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报告

(2020-03-16 17:27:55)
分类: 课题研究

      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报告

 

                                                                                 鄠邑区第一中学:刘维

.调查问卷实施情况简介:

此次调查问卷于202012日至10日在鄠邑区东关小学、人民路小学、青羊寨小学、北关初级中学、南关初级中学、鄠邑区第一中学等辖区内的校园展开。问卷发放1200份,实际回收1153份。在调查对象的分配上,小学生(面向456年级)300人,初中生340人,高中生560人。所筛选的6所学校中,含一所乡镇学校,两所区县示范性学校,四所区县标准化学校。

.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

1.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非常了解”占4%,“不了解”占5%,“一般”占53%,“比较了解”占38%

2.你对哪些传统文化形式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与学习:“古典文学(诗词曲赋等)”占35%,“书法、绘画”占43%,“民族器乐”占19%,“曲艺”占2%

3.你希望学校开展下列哪些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国学经典”占48%,“传统乐器表演”占33%,“戏曲曲艺”占19%,“传统医学”占4%,“民俗教育”占16%

4.“十二五”教育部课题成果——初高中阶段实验教材,接触、阅读过的有:“《古文观止新编》上下”56%,“《孙子兵法》上下”占6%,“《孔孟之道》”占8%,“《老庄哲学》”占2%,“《诸子思想》”占49%.

5.你的学校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径:“渗透在语文、政治、艺术等课程中”占35%,“课外活动(含兴趣班、文学艺术活动等)”占34%,“竞赛(含手抄报、经典诵读)”占30%

6.你所在的学校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方法:“语言传递为主”占72%,“以直观感知为主”占9%,“以实际训练为主”占18%,“情感陶冶为主”占2%

7.学校是否订阅传统文化普及教育的读物:“是”占92%,“否”占8%

8.你认为所在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系统性如何:“比较高”占7%,“一般”占79%,“碎片化”占14%

9.你希望怎样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大致了解即可”占40%,“开设专门课程,有考核标准”占7%,“学校有固定的时间进行教学,组织丰富的活动”占53%

10.你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动力是:“学业要求”占7%,“语文、品德等学科的考试知识点”占8%,“社会、学校、教师及父母要求”占42%,“有浓厚兴趣”占32%,“自觉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占11%

11.你认为现行的中高考制度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无影响:“没有影响”占11%,“ 有一定影响”占77%,“影响很大(唯分数论,评价方式单一)”占12%

12.你的老师传统文化教育水平如何:“良好”占24%,“一般”占70%,“较差”占6%

13.你认为在中学阶段是否有必要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非常有必要”占36%,“一般”占47%,“不必要”占17%

14.评价社会、学校、家庭关于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合作程度:“联系密切”占12%,“三者缺少联系”占69%,“不清楚”有19%

.由统计数据反映出的问题及对策:

从问卷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在鄠邑区各中小学内,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学校、学生、家庭基本能够达成共识,初步形成了孕育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土壤。在国学经典、古典文学、诗词曲赋、书法绘画、民乐戏曲、传统技等方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延伸到课内课外,积极为学生订阅相关图书与刊物,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培育了一定的兴趣。学生主动接触与学习的主动性在增强。这是我们看到的可喜的方面。

但是,问卷数据也反映出,我们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

1.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仍然狭窄。

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的学校教育仍然主要依靠开设的语文、历史等文化课来落实知识积累的任务。以开展课外兴趣班、文学艺术活动为辅助手段。大多数中小学生是通过课本或者配套的课外读物了解,很少是通过自己阅读原著的途径来学习。青少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功底不深,知之甚少。中小学生普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不足。课外兴趣班、社团艺术活动以培养兴趣为主,缺乏系统学习和评价标准。

       2.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养成。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爱国、处世、修身为主要内容,重视对优秀传统民间工艺、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这里面的主次关系非常鲜明,不可本末倒置。学其形而丢其本。那么,我们在引导广大中小学生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精神品质的培养,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培养坚毅的品质。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应该遵循正确而完整的评价体系;而非文化知识的单纯考查。

       3.师资力量存在短板,教师培训不到位。

问卷反映出,学生认为教师传统文化教育水平,“一般”的占70%,“良好”的只占24%。教师是学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主体,所以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有较高的要求。老师们需要拥有深厚扎实的国学功底、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当然,教师自我学习是提高自身素养,丰富知识领域的重要途径。

 4. 社会、学校、家庭三者缺少传统文化教育的联系与合作。

在问卷中,认为三方缺少联系的有69%,认为联系密切的只占12%。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单纯靠学校一方努力,更应该得到家庭的支持与配合。因此如何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最大程度优化三方现有的资源配置,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各司其职,合作监督,齐头并进显得尤为重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