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预测二十三,二十四的脉象

(2024-02-04 09:56:13)
标签:

诠释黄帝内经


关于预测二十三,二十四的脉象

  

    在王冰写的《天元玉册(同预测)二十三,二十四》的两卷中,是求天地间依次司天在泉和间气,彰显脉象的变化。在南、北政的图中,神秘的藏着脉象是怎样摸到,即诊到的方法。展现了《天元玉册二十五卷》中,诊脉有六十个首先必须知道的问题。把六十个司天在泉和间气形成的命脉,都以人的脉波波动得方式,分配到了人的寸、关、尺的部位,应于天地间五运六气的生成和运转中,用脉象的波动来测看人生,有没有,天命天时动。在寸、关、尺,两手的六处里,有脉象应天时而至,为有天命。如果此部位不应天时,出现脉象至而不至天时的脉象,人就没有天命了。这就是华夏大地用人的脉象论天人合一的医理。

    可是,要想看懂这些脉象图,图中囊括了五运六气所有的天道。在《黄帝内经》一百六十二篇文章的正文里,都是有说而无图。后来虽然有了王冰,张仲景,马莳,张志聪对句子的解释。但是,还是无法看懂《天元玉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这三卷的脉像图。所以华夏的中医先生们,只能用实践检验着不成形的中医医理,其实,都是因为无法看懂五运六气到底是怎样运转的,所以才无法传承中医的医理。

    古人在解释五运六气的生成和运转中,用气的运转指而导之了天文中的气候;指而导之了社会的变迁;指而导之了世间万物的生、长、壮、老和死亡;指而导之了《易经学》的生克制化。尤其是指而导之中医的医理。可惜的是,都无法看懂。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古人画的这些图,还是全部暴露了五运六气转动的全部过程。同时也展示出了诊脉知病过程。

    用五运六气的转动解释医理,用医理又解释气的运转。书中聚中体现在《五运行大论六十七》“先立其年,已知其气,左右应见”中。明马莳用南、北政的示意图讲述了,“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阴阳相交者死,尺寸反者死”的七种诊脉方式。在《至真要大论》开头中,五运的气主脏器,六气的气主经脉。五运六气的运转都不能胜过以脏器为司天和以六气的经脉为司天的气。司天的气为寸脉,所胜为平气脉,司天的气为天上的气作用人体,所胜为平气,叫天气主。在泉的尺脉主气,叫外作用于内,叫所胜为治的气,又为平治。诊人身寸、关、尺,脉波的跳动,形成的脉象,总是以人迎和寸脉相互平衡,像一条引绳一样,在两只手的寸口波动,是平齐的。在《灵枢经,甲乙经,八十一难》的书中,总是说“寸口主内,人迎主外”。这是为了分清人有病的时间,是在手经脉,还是在足经脉的一种特殊的脉理。不是普遍的真理。书中讲的诊脉要先视南政年和北政年,是为了让医者知道气血在脉口的流动方向。是从右手的寸口脉流到左手的寸口脉,还是从左手的寸口脉流到右手的寸口脉。因为六气的排序,五运的排序都是有顺序的,也是六经脉的排序加临到五脏的位置,都是有顺序的,不是乱七八糟的。在五运六气的运转中,五运的气是五季时令的排序,在华夏大地上,叫天有五色生五气。天有六气在天上,下临到了春,夏,长夏,秋,冬的五位上。在五六相合中,有一个少阴的气。少阴是五运六气运转开头的第一气。为君气。六气的排气,书中死死的规定着,“始于少阴,终于厥阴”。万年历中节气和中气初侯气的第一天,中候的第一天,末候的第一天,入合到五运六气中,首先入合到少阴的气位。少阴处于南政年的天上,为君火。处于南政年天的下边,为阴精;少阴处于北政年的天上,为阴精。处于北政年在天的下边,为君火。因为五运六气在天地间,每一气都有上下之间的承气。少阴是五运六气中的皇帝。皇帝不是无治的气。如,书中说,相火之下,水气承之;风气之下,金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在五运六气的运转中,君气是少阴。它的标气是太阳寒气。它的中气也是太阳寒气。只有它的本气是少阴君火。所以书中说,少阴从本,又从标。都依着它主气的时间,化气为准。在诊脉时,《至真要大论》中,单有一节讲少阴面南、面北受气的说明,总是随着阴阳所在的位置存在,把少阴是阴、是阳,即,是沉、是浮,应于不应,做了详细的说明。如果看不懂,不知所指,诊脉在排阴、阳脉象的气序时,肯定是三气一差。

    在《至真要大论》得开头,讲了五气的交合,又有“必明六气分治”的说明。但无图。对图的说明又说的乱七八糟。这些说明,使我们明白了看气地运转,不光是用年气看天上气的变换。还能用年气司地的气,看气的变换。又能用间气为司天,为在泉,看6087.5时间的变换。即,“地化奈何,司天同候,间气皆然”。六气的分化,总是用当其时司天在泉的气,看气的变化。这些明白了,用相同的天理,在每一个节气的十五天中,也有初候的五天,中候的五天,末候的五天。每五天中,都有一个用司天在泉的气看气的变换。

    古人总是怕后人不明白。又说,主年岁的气记岁,记得是三百六十五日又有四分日之一的时间。间气的气,记得是步气,记得是六十日余八十七刻半的时间。五运六气在步气中运转,是为了积步成岁气。侯气的气,记得是节气的气,记得是十五日的气。在日气地运转中,是为了积侯气成节气。不管是日气积侯气,侯气积节气,节气积部气,步气积年气,王冰举例说:都要用五气,五季,五脏定位。即,肝木位于东方定为初之气,心火位于东南方和南方定为二之气,三之气。脾土位于西南方定为四之气,肺金位于西方定为五之气,肾水位于北方定为六之气。然后是六气下临。要先说六气的变换,后说五脏的变换。如书中,在偏主六十天余87.5刻的解释中:

    初之气,是木运丁壬春天定位,厥阴司天,先看五运六气图的排法,然后再把这方法套用到诊脉图中。两图一对比。自然就会诊脉了。

    所谓厥阴司天为风化。即:巳亥之岁,风高气远,云飞气杨。寅申少阳在泉。火气行于地,万物都为酸化。凡是有翅膀的物种多生多育。在厥阴本气风气司天,少阳火气为在泉行于地,又有丁壬运定位的天体中。这叫三气共主五运六气的运转。书中又叫三才共主五运六气的运转。六气和五运的排法。 如图: 

     厥阴司天,厥阴肝脏定位,厥阴为三之气,阳明为初之气,太阳为二之气,少阴为四之气,太阴为五之气,少阳为六之气。

  注意:这是用太阴的气先立起年气,把太阴的气下临到正南方、夏令、离火的位置,为司天的气。然后四气散居于左右。形成了六六之节的六个天体。先论初之气五运六气的运转。 就以春运定位,以初之气厥阴司天,少阳司地,为上下。

    厥阴客气定司天为三之气,三之气在上,为天中间,成了主气的气。主运的气是厥阴丁壬,左右的气,同样形成了间气。这样的排法看了,别疑惑,里圈的厥阴是主运的气为丁壬,在医理中是肝脏,外圈的厥阴是巳亥的气。是厥阴的经脉。肝脏是书中说的中根。厥阴经是肝脏的苗。因为主运的气和主气的气都是气,《医宗金鉴》都把同一的气命名,叫厥阴。其它同理。

     看五运六气的运转。这样的图,是太阴之年初之气的六分之一的天像。同理,二之气,------终之气的司天地。都这样排。在《六元政纪大论》中,凡是太阳司天,也是分别把太阳寒气,下临到六六之节的各个五运上,分别论司天的气,然后再求正化的气。都是太阳司天,只是定位的运气不同。

   书中注释六气的顺序时,是用气运转的方式指而导之奇门的排序,讲的是三奇六仪的排法。三奇六仪的排序,不是五运六气运转的顺序。所以奇门遁的排法不能用来求五运六气的气数。更不能用来指导之诊脉的医理。不能用六爻八卦的纳甲图和奇门遁甲中六仪图的排法,指而导之诊脉图。但是有一点是相似的,都是以司天的气为准。如,在奇门中,初之气厥阴司天为初气,少阴为二气,太阴年气为三之气。太阳为四之气,阳明为五之气。少阳的终之气。而在五运六气的运转中,总是把司天的气定为天心,定为三之气。定为寸脉的脉口。这样为讲述诊脉的脉理奠定了依据。所以五运六气运转的气序,也是六经脉的气序。又是五脏的气序。六经脉的气序,也是诊脉的气序。

  论五运六气的运转,论诊脉图的脉序,先把年气图,和六六之节的图都排出来。在《至真要大论》里,王冰,马莳,都是以南政年的方式,先排出了五运六气的运转图。如以太阴司天排出来的图为:

关于预测二十三,二十四的脉象

关于预测二十三,二十四的脉象

关于预测二十三,二十四的脉象

关于预测二十三,二十四的脉象

关于预测二十三,二十四的脉象

关于预测二十三,二十四的脉象

关于预测二十三,二十四的脉象

以上,图1中,是以太阴司天的年气图。在六气分治中,三之气的图与年气图是一样的。所以书中说,三之气的步气图同年气图。都是本气司天。

太阴之右是少阴,少阴在上,在天上,应的是阳,论脉是浮脉,阴气不应。

  2中,

 二之气的图中,少阴司天在上,在天,阴气不应,里圈的气为初夏,也叫少阴。书中又说,少阴在里圈不司天,用里圈的夏令少阳相火代君火。看着图说话,身半以上天气主。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都是前半年的气,都是身半以上的气。在身半以上中,天上的气在上,叫天文,用本气表示,指的是三之气太阴的本气湿气司天。地上的气在下,在地是初之气,用标气表示。指的是厥阴的标气阴气司天。

   在前半年,地气的标气上升,上边的本气下降,两气互相相交,为交在天地中间,交成的气,叫中气,也叫本气。人在天地间,所以又叫人气,指的是少阴的中气司天的气。由于这是在南政年,少阴在上,少阴本气只论君火。在《灵枢经》中。正月六月两气相合,为正阳的气,二月五月两气相合为少阳的阳气。三月四月两阳气相合,为大明。不管何气在二之气司天,指的都是二之气的中气司天。所谓《阴阳系日月》,在前半年指的是这两两气的相合。

     在二之气,少阴君火司天,太阳为初之气,注意,太阳的中气君火,为正阳火下临到春运。厥阴的中气少阳相火为二之气,下临到初夏为心脏上。太阴的中气阳明燥气为四之气,下临到初夏。少阳的中气厥阴风为为五之气,下临到秋令,肺脏上。阳明的中之气太阴湿气为终之气,为在泉的气,下临到冬令肾脏上。

   在三之气,太阴的本气湿气司天,厥阴风的本气为初之气;少阴的本气君火,为二之气,下临到夏令为心脏上。太阴的本气湿气司天为三之气,下临到夏令心脏上。少阳的本气火气为四之气,下临到长夏,脾脏上。阳明的燥之气为五之气,下临到秋令肺脏上。太阳的本气寒气为终之气,下临到冬令肾脏命门上。

   在五运六气的运转中,先立起它的年气之后,马上就可以画出六个天体图。为了把这些图在说法上,能够直接用到诊脉中,上半年的三个图,都是依着节气先上升画出来的。如初之气,里圈的厥阴在上边,标志着是春天气上升。与司天主气上升的气共同主气上升;二之气,三之气,同理。书中叫上三部。下半年的三个图中,里圈的太阴在下边,标志着是长夏的气下降。与在泉主气下降的气共同主气下降。五之气,终之气,同理。书中叫下三部。

    上三部的图是五运六气上升时的图。下三部的图是五运六气下降的图。无论是在上半年,还是下半年,都是依照到节气,气就上升。到时令的中气,气就下降。所以在前半年的上三部图中,也有下降的的图。在下半年的下三部图中,也有上升的图。

   在初之气的气下降时,要把定位的春令,放在下,厥阴司天在上。在二之气的气下降时,要把定位的夏令,放在下,少阴在上。在三之气的气下降时,要把定位的夏令,放在下,太阴的气在上。

  五运六气的气上升或下降,不要把定位的气放差了。放差了,当其转动起来,或诊脉时,下临到的脏器的位置就差了。根与苗的关系就不对了。如图:

关于预测二十三,二十四的脉象

关于预测二十三,二十四的脉象

关于预测二十三,二十四的脉象

    如果把前半年六气的排法。上升和下降的图看明白了。再说脉象就非常容易了。但是把这些图符合到手上,再用手的三指诊脉时,还是办不到,此图是用来看五运六气运转的。诊脉时,还需要把气的图在变换一下,如初之气的第一步图。要把上升的图上下颠倒一下。看气运转时,司天的气在上,在泉的气在下。诊脉时,要天在下,地在上,即在泉的气在上。只有这样诊脉时,才能把诊到的脉象与五运六气的天道合到一起。如果不这样,你还是看不懂马莳画的示意图。

    在诊脉时,寸脉是司天的气,脉象为真气脉。尺脉是下三部在泉的气,脉像为真气脉。如,把初之气,三之气的图,变成脉象图:(二之气图略。)

关于预测二十三,二十四的脉象

关于预测二十三,二十四的脉象

关于预测二十三,二十四的脉象

  诊脉的方式,在南政年,要用医者的左手,诊对方的左手。诊的是来的气至寸脉。用右手诊对方的右手,诊的是右手的寸口,为人迎的气去的脉气。如果不这样,无法推导经脉的脉序,和经脉下脏器的脏序。其来可见,其往可追,都是难以办到。如图:


关于预测二十三,二十四的脉象

关于预测二十三,二十四的脉象

又如四之气,五之气的图,变成脉象图:(终之气图略)

关于预测二十三,二十四的脉象

关于预测二十三,二十四的脉象

  这些图,从五运六气的运转图,转换成脉象图,保证了诊脉的人手指下的脉气,推其天理,详说病气。就是用人的气血像推导气运转一样,推导气血在人身地流动。每年初之气的部气,诊的是三阴三阳,推导的是阴阳的脉像。诊的是腰以下的天、地、人。二之气,用的是中气的本气,诊的是胸、腹的天、地、人。三之气上部天的气,用的是本气,诊的是头部的天、地、人。

    故,书中说:诊脉时有上部,有下部,有中部。每部各有下、中、上,气血在上边的工夫,在中间的工夫,在下边的工夫。各自又叫天、地、人。“三而成天。三而成人。三而成地。故,三而三之,合则为九”。用九份的气诊遍全身。在十二僻卦和奇门的图像中,没法这样看着图,用手指把脉象的病气,推导在寸脉的上附上,下附下,上竟上,下竟下,前诊的是司天前,后诊的是司天后。表诊的是六经脉,内诊的是五脏器。

     诊这些气位经脉的技术,看着图,首先明白《玉册二十三卷,二十四卷,二十五卷》里讲的六十个首先,把脉气分配到图的六气位中去。即分配到甲子少阴的气位,即少阴经脉。甲戌太阴的气位,即太阴经脉。甲申少阳的气位,即少阳经脉。甲午阳明的气位,即阳明经脉。甲辰太阳的气位,即太阳经脉。甲寅厥阴的气位,即厥阴经脉。

   如果是太阴的本气湿气司天,下临到六气位,也是下临到六经脉:也是气血走到了哪条经脉。己卯至寸脉是湿气通天。(注意,你要会用手查,己卯是太阴十气中的气)。己丑至少阳,为至人迎的脉中,至枢气位。己亥至阳明经的阖气位。己酉至太阳经。己未至厥阴经的脉位,来气的阖气。己巳至少阴经脉,为来气的枢气。看气行,用眼睛都能看到。只要是有气动,用手+都能摸到它的大小和盛衰。

   又如六甲的湿气所至之处。当然是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甲子。

   又如司天的反气,当然是风的气。壬午。壬辰。壬寅。壬子。壬戌。壬申。

在这里,必须先知道六种脉象的彰显形式。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其脉浮。阳明之至其脉短而涩。太阳之至其脉大而长。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沉、或浮。

      这就是,用天干代表气,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书中说,瑾瑾地守住司天的气。即,牢牢地守住司天的气代表的寸脉,人必有天命,其它气位的气,只要是有动气,都是邪气。都是病气,从司天的气为顺,违司天的气都是病气。用眼睛看,用手摸,天道都是一样的。守住司天的脉象,又知道六条经脉的脉象。在推导脉气时。太阴司天湿气在寸脉,为时至气至。瑾瑾的守住正常的真气脉。湿气至厥阴经和少阴经是来晚的邪气,为气不足,要补它;湿气至少阳经和阳明经湿气太过了,要治它。太过了不及了,都是病气。这样的病气就是《至真要大论》中说的“审察病机,无失气宜”。病机的十九条。这样生成的病气,不生在太阴司天为寸脉的经脉里。

   在医宗金鉴中说:写《伤寒论》,又不引用古经一句话为依据。另出心裁,法无不备。论伤寒病,不说办法,不说诊脉,只说药方。反而又叫医门的圣书。其实,就是没有明明白白的说明,生成的病气都是伤在了司天、在泉气血的经脉中。即都是寸脉,或尺脉的经脉中邪了。可是在写“辩太阳病”中, 还是说出了守住病机的天道。在卷一:“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实际上是“辩太阳病,脉证并治在上部”,在三之气和终之气,寸、尺脉中。在卷二:“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实际上是“辩太阳病,脉证并治在中部”,在二之气和五之气,寸、尺脉中。在卷三: “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实际上是“辩太阳病,脉证并治在下部”,在初之气和四之气,寸、尺脉中。都是用太阳司天,或在泉的脉证有病,辩的是三部九候中,上部天的天,地,人。人部天的天,地,人。下部天的天,地,人。

   在讲其它六气,上部,中部,下部,司天在泉的脉象时,用了“全部”篇,混在一起说。但是,都是以司天为寸脉的脉象,以在泉尺脉的脉象为准。瑾瑾守住司天的气,形成的脉象,气血的流动太高了,太盛了。太弱了,太衰了,都是改变了真气脉的脉象形成的病气。脉象的变化直接涉及到天命能不能存在的问题。《伤寒论》一书,其实是《疟论篇三十五》一文的扩展。

   所以中医诊脉,首先守住寸脉的真气脉,然后用六指在间气的气位诊到违背寸脉的脉气。一旦被守住的寸脉失守了。一定是寸脉的经脉中邪了。

     这就是天元玉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中说的“奇恒之势乃六十首,诊合微之事,追阴阳之变,章五中之情,其中之论”。

    看气运转,离不开司天,在泉的真气。诊脉离不开司天,在泉的真气脉。离开了它,无法找到正气和邪气。

    既然明白了在前半年有气上升的三部。在气上升的三步中,都诊到的是寸脉和从寸脉的手经脉。而诊不到足经脉。但是在诊脉的技术中说,“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冬夏尺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所以,在上半年诊脉时,要先掌握,气上升时,守住正常的寸脉。在下半年诊脉时,要先掌握,气下降时,守住正常的尺脉。故,诊脉必须有六十个首先必须会的方法。如果连守住司天、在泉的脉象都不会。当出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人迎脉独盛于前,大于寸口时,病在手少阳。当人迎脉不是独盛于前,而是脉象大一倍寸口的脉象,这时诊到的脉象都是足少阳经脉。

     如太阴司天的脉像是沉脉,来的气为厥阴,少阴,至太阴,来的气都从着阴的脉气。当阴气至太阴时,是阴气至天顶。寸脉的真气也是最盛的。阴气微盛于前,少阳的浮脉是从着阴气的沉脉。故浮不应。为无病的脉象。故书中说人迎处的脉象可以微大于寸脉。

     如果是能够诊到少阳经的浮脉,一定是少阳经的阳气不从寸脉了,盛于太阴的阴气,太阴司天之位是阴通天周,右为阴,左是阳。注意:左是下降的气,是在泉的气主管着,在泉的气是足经脉的气。

   如果是阳明的阳气司天为寸脉微甚于前,是盛在太阳经的标气为正阳经脉。这叫独盛于前。左边的脉气与司天的脉气相同,叫司天的脉气独盛于前。故,是手经脉的气独胜于前,故太阳躁动。燥:意思是,司天的寸脉动,而人迎的脉再动,故还是动在手经脉,当然要治它。治的是手经脉。其他同理。

  又如,在下半年,天气是下降的,是尺脉在前,人迎脉在后。如果,少阳在泉为尺脉,人迎脉太阴在右,在后。阳明在前。所以书中说,秋冬的三部脉象中,总是尺脉大于人迎脉。人迎脉,总是从着尺脉。来的脉气是从天上来的,是从手经脉来的脉气。所以,不从尺脉的脉象是手经脉,从尺脉的脉象是足经脉。

   从人迎与寸脉的关系中,要明白一个天道。气上升司天的主气,在气上升的时间,是寸脉主气,天周的脉气,都顺着手经脉灌注。人的气血都上应天时,汩汩的流动着。气血也流遍了手经脉。当时间至中气时,气血又要灌注到足经脉中,流遍足经脉后,再灌注到手经脉。所以在《灵枢经》中有一篇叫《终始》。讲的是气血在流动中,手经脉为开始,足经脉为终,足经脉为开始手经脉为终。没有《终始》这篇正文的讲解,不可能理解五运六气上升和下降,《终始》到底在何处。

    从人迎与寸脉的关系中,还要明白《至真要大论》中讲的六气相胜,要先论用气为胜;在六气的相复中,先有胜气,后有报复的气;在气行在中道时,五运六气虽已经通过司天的中气,但是,都“无越其制度也”。这个“制度”就是气的上升、下降,都不能离开司天,在泉的气。即诊脉时,都要“适其至所,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即诊脉时,都不能离开寸脉和尺脉这个办法。所以首先要要学会,守住正常司天的寸脉。

                                拄其间

                                         2024.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