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违天道瞎解释

标签:
诠释黄帝内经 |
祥瑞:同一篇文章,书中写的明明白白,为什么不先按照书中原文之意解释准确,再用书中之理,解释其它问题呢?非要把自己当今知道的那点天文知识,非常机械地,非常死板的,非常不合乎实际的,非常直观的套在书中的天道呢。你发来《黄帝内经》计时法(一)——一天之内。这些知识。我都写过两遍了。不知道是文学的知识有欠缺造成的,还是对词语的认知不准确造成的。对年气的时间,书中是从甲子年,经过乙丑年,丙寅年,丁卯年,是以四年为一个单位。论时间流逝时,只看子辰申年,把子辰申年的时间分成六步;年气从乙丑年,经过丙寅年,丁卯年,戊辰年,是以四年为一个单位。论时间流逝。只看丑巳酉,把巳酉丑年的时间分成六步;年气从丙寅年,经过丁卯年,戊辰年,己巳年,是以四年为一个单位。论时间流逝时,只看寅午戌,把寅午戌年的时间分成六步;年气从丁卯年,经过戊辰年,己巳年,庚午年,辛未年,是以四年为一个单位,论时间流逝时,只看亥卯未,把亥卯未年的时间分成六步。
《六微旨大论》中,都是这样把四年的时间看成是一个单位的时间,论五运六气的运转。由于书中告知,当审查一年的气运转时,就把这种方法套在一年的六气中看气。当看子年的气运转时,叫一六天交时刻法。当看丑年的气运转时,叫二六天交时刻法。当看寅年的气运转时,叫三六天交时刻法。当看卯年的气运转时,叫四六天交时刻法。这四六天交时刻法,你明白了吗?如果你明白了,在气运转中,用在了哪里呢?只用在用年气求六年气前后年气的生成。用日气求日气生在何日,何时,又化成了何气是应用。这就是把日气先下积到每天早晨寅时再到亥时见气的方法。
书中还告知,把年气分成六等分,叫六六之节,每一节为60天87.5刻的时间。这是一个平均分配值,是一个标准的分法。用到诊脉时,要知道司天的标准脉象。在时间的运行中,以日为准,上、下最多差65天,最小差105天。所以书中说,大差,差五。小差,差七。这就是天地阴阳的过差,所以每天每日,虽然是每天按阴的时间和阳的时间(即白天和夜间)合到一起是100刻,但是,阴的时间和阳的时间,总是由于日日时时,阴阳长短的不同,总是有余气的存在。造成了书中说的日有长短,年年岁岁都不同(即图中外圈司天的气和里圈运的气)。为了审察每天日气阴、阳的变化。书中又把六六之节中的每一节,即60天87.5刻的时间,看成一个时间单位,看成一个天体。用来看60天87.5刻时间阴、阳变化。书中还说,看日气与看年气的方法相同。所以看日气的变化还是直接用立起来的年气图。还是五运定位,每节的上下间气是司天在泉的气。左右是间气。在《六元政纪中大论》中,就是这样演示的。壬辰戌,为太阳司天加临到春运。庚辰戌年,把太阳司天加临到秋运。故王冰说,要以运加司天地而言。然后再讲五运六气的变化,再讲天气的变化,再讲在人生中气血的变化。等等。
根据书中告知的这些道理,当然照着做就行了。
计算示例
帝曰:愿闻其岁六气始终早晏何如。歧伯曰:明乎哉问也。甲子之岁,初之气天数始于水下一刻
——《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
拄注:以上的时间的换算解释是真的吗?都是人为虚构的。“初之气,天数始于水下一刻
”是谁定的
《内经》中,甲子年始于一刻,终于二十五刻。可知甲子年六气从始至终为三百六十五日又二十四刻。按现代计时方式,甲子年六气终始天数合365.24天。
黄帝曰:余愿闻五十营奈何?歧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
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合每息17.28秒,气行每尺28.8秒。
——《黄帝内经灵枢·五十营》
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为平太阳时3点钟至3点14分24秒
——《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