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唤醒孩子学习内驱力的方法

(2022-04-25 20:24:53)
标签:

教育

学习属于高级的需要,只有当底层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被满足之后,学习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会产生。因此,唤醒学习内在驱动力的前提是:先满足底层的需要。对孩子而言,首先要保证他身心健康,有自信,有价值感,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那么,在此基础上,再来思索如何唤醒内在驱动力。当满足了这些后,唤醒孩子的内在驱动力,主要靠以下三点:

(一)给予孩子充分的学习自主权

什么叫自主权?就是在没有人逼迫的情况下,自己打心眼里想做,对孩子而言,学习不是为了讨好父母和老师,也不是为了逃避惩罚,就是发自内心的想去学。当孩子可以决定什么时候学,学什么的时候,他的自主权其实也就释放出来了给孩子学习的自主权,是唤醒他内驱力最基本的条件。

作为大人,我们习惯性地对孩子采取控制,过度干预,总觉得幼儿园的孩子不懂事,需要大人的辅助和监督,其实,这些做法,无形当中,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权,总结如下:

1、变陪做为代做

老师是为了检验和巩固孩子在校学到的知识,会不定时地布置一些“任务”。面对这些任务有些家长会迫于学校老师的压力,以及自身的焦虑,对孩子的“任务”强加干涉,有时直接变陪做为代做,结果就造成了“任务”责任的转嫁孩子会觉得,父母催,我就做,父母不催,我就一直拖着,我不做,要交了父母会替自己做

2、变自选为代选。

在选择兴趣班的时候,父母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为孩子安排课程要知道,兴趣班之所以叫兴趣班,是因为它基于兴趣,孩子没有兴趣的事情,你非要强加给他,这不就是剥夺了他的自主权嘛。强加的兴趣班一般都会以孩子的学不下去收尾。

在选择区域游戏活动时,有时候老师会为了更好地控制班级活动秩序,会规定一些小朋友去一些指定的区域,或者让谁和谁在一起玩,谁和谁不能在同一区域玩,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3、变要做为不做

当孩子上学后,他自己可以做的事太多了,可父母总是觉得孩子没长大,还不够成熟因此,把孩子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大包大揽,渐渐地,孩子觉得这些事情都是父母的,自己没有必要去参与。

因为大人习惯于干涉,习惯于控制,所以,养成了孩子依赖别人的个性,他的自主意识会变得极差,他更倾向于看父母的眼光,听老师的指挥,他更喜欢把责任转移到大人身上。想要唤醒孩子学习的内驱力,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学习的责任转交给孩子,他可以决定学什么,什么时候学,要学到什么程度。同时,在生活上,要多给孩子一些选择权,经常给他创造一些机会,鼓励他独立自主的完成一些事

(二)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

想要让孩子获得学习的成就感,需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胜任力及时反馈手机游戏来说,如果这款游戏难度很大,只要孩子尝试几次失败,他很快就放弃了,因为他无法胜任,他总是被虐,这种感觉是很痛苦的。对应到学习,其实也一样,如果当前的学习任务太难,孩子不住,那么他同样也会放弃。还拿手机游戏举例,游戏生产商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游戏中设置各种反馈。比如,打死一只小怪有奖励,打游戏的过程,就是不断制造反馈的过程,孩子就会乐此不疲。对应到学习,孩子感受到的正面反馈相对较少,更多的是挫折,所以容易失去兴趣
    基于以上两点,我们可以这么做:暂时降低学习难度。采取一些措施,把目前的学习难度调低,让孩子跳一跳就可以够得着比如,不要急着批评孩子不能读出绘本故事书上的一句话,可以让孩子找找已经认识的字,让孩子感受到平时识字的好处,让他获得一些学习的成就感。刻意制造反馈。在一个学渣逆袭的励志电影《垫底辣妹》中,主人公只要有一丁点儿进步,补习班老师会玩命地欣赏,玩命地鼓励,其实这就是反馈游戏一样,孩子能感觉到自己的力量,慢慢地,孩子会把这种反馈转移到学习本身,他会从中找到快感,从而喜欢上学习。没有人天生喜欢被虐,人们更喜欢干有好处的事情,想要孩子投入学习,爱上学习,那么,你得先让他感受到好处,先让他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

三)要培养孩子内在的目标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标,这个目标可以大,也可以小,但不能没有,没有目标的事情,人很容易迷茫,迷茫就容易放弃,放弃就意味着失败。学习也需要有目标,试想,我都不知道学习要用来干嘛,你觉得我会努力学习吗,当然不会。有人说了,学习的目标不是很清晰吗,为了考试,为了升学,为了将来的美好生活,这些是目标吗?我说是!但是它们不是最好的目标,至少孩子不喜欢这些目标。当我们跟孩子说,学习是为了美好的未来,可美好的未来究竟是什么,孩子清楚吗?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大多都不错,基本属于要啥给啥,他们觉得现在就挺好,既然如此,何苦为了一个虚幻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学习。所以,想要唤醒孩子学习的内驱力,就需要帮孩子找到一个好目标,这个目标,是孩子可以看见的,是可以感受到的,是发自内心想要得到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