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于2012年第12期《中文自修》,部分有删节)
“内圣外王”的现实意义
□ 李
刚
“内圣外王”一说出自《庄周·天下篇》:“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意思是说,只要做到内圣外王,就不必声张造势了,天下人自会听从归顺。“内圣”就是修身养德,“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之说虽首见于《庄子》,却也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命题。
这里有个逻辑关系,也就是:内圣是前提,是条件;外王是结果,是归宿。内圣是人格修养,外王是政治理想。《天下篇》说,“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这里的“一”,便是道了。只有克己复礼,才能天下归仁,这也是儒家所说的“修己”和“治人”,《论语》中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内圣外王”通俗地讲,就是自己正了,别人就信服,就顺应和听从。当然,这里说的“听从”,不是指听话,而是指内在魅力的影响力。
暂且不去说“内圣外王”对于治国安邦的道理,就说对当今一个人的个人行为的积极意义。我们每个人生存于世,都希望被别人理解,被别人尊重;都希望被世道容纳,被社会接受。无论立足还是安身,都愿成为一个好人,一个有所“能”的人,一个幸福的人。但客观现实又往往事与愿违。所谓人情世故错综复杂,爱恨恩怨扑朔迷离。即使是人言,也谓之可畏。于是有人抱怨世情险恶,有人厌恶世道人生,更有甚者,萎靡沦落,玩世不恭,以极端的个人行为泄愤于世于人。一个群体,一帮朋友,甚至一对恋人或一对夫妻,有人总认为他人或对方自私自利,对人刻薄。故而自以为是,或自暴自弃。其实,从“内圣外王”角度,一个人当以“内圣”的思想要求自己。通俗些讲,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律己”。孔子主张“为仁由己”,只有自己做到律己修行,就会让人尊敬、爱戴,也会让别人理解和尊重你的行为和意见。那样,别人就不会远离你,就不会孤立你。自身的修德养性,实际是为别人作着榜样,自然也会有人、有氛围、有思想团结于你身边。这种团结,就可以理解为个人社会生活中的“外王”了。
如今,我们每个人渴望和谐安稳,追求生活幸福。这份渴望和追求,在特定的社会和平条件下,归根结蒂,是要靠自身的良好内质。从这个道理来讲,开车闯红灯、乱贴小广告、甚至害人利己的行为,都是不“内圣”的表现,这跟所谓的追求个人权利和自由是两个范畴的道理。力求“内圣”,不是做“老好人”。“内圣外王”之道,是要求积极的内圣和外王,而不是苟且偷生、只求无过、不得罪人。“老好人”在中国古代叫做“乡原”,孟子曾为这个名称下过定义:“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意思是说,举不出他有什么错误,也没什么好批评的。对于这样的人,孔子曾在《论语·阳货》里说:“乡原,德之贼也”。就是说,“老好人”是亵渎和偷盗了道德的人。可见,主张“内圣”,是要积极地做好人,而不是做所谓的“老好人”。我们有句老话,叫做“日久见人心”,“老好人”最终也不是被人尊敬和喜爱的。
所以,从这一思想的普遍意义来看,“内圣外王”并非特指治国领袖所要学习的思想和方略,在许许多多领域,都可以此为思想和行为的指导。比如,一个人的理想抱负和立身处世,比如官员的以身作则和廉洁自律,又比如我们渴求的文明进步。毕竟是中华民族先哲的思想,只是虽已2000多年了,我们却学习运用得还是太少!
就拿一个组织、一个团体、一个企业来说,如何内练功底,外树形象,就关系到自身的威信和命运。这里面的“内圣”和“外王”的道理,在局部领域往往被理解和运用的少,而沽名钓誉、唯利是图的思想和行为却相对显得盛行了。就像一个食品生产商,生产的是劣质食品,甚至是不利于人的身体健康的有害食品,那这个生产商哪里谈得上有什么“内圣”的思想意识呢?自然,社会百姓怎能信服和满意呢?长此以往,他们必将被人们孤立而灭亡,要知道,这个坟墓,是它们自己挖掘的。同样的,我们的社会管理者,如果不从“内圣”上下功夫,又何谈效果上的“外王”呢,社会百姓不骂才怪呢。诸如此类,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看到这样那样的誓言口号,其实又何必折腾作秀呢,我们的先哲早就提出的思想和方法,只要我们认认真真、不折不扣地去践行就是了。努力为之,世象归顺。
当然,“内圣外王”思想的提出,是基于当时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其内涵自然有一些唯心主义成分,这就要求我们从积极的一面去汲取其营养,警醒自身的行为方式,从自我做起,推动社会和人事的和谐进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