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技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关键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课本身作为一门课程应结合学科的特点在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从教学实践出发,从更新教育观念、创设新环境、转变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训练学生思维方式五个方面阐述了在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思维能力 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策略
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要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课堂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
1、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事倍功半。我发现小学生在刚接触计算机的时候,对信息技术课表现的积极性很高,但在课堂上的兴趣却表现在玩游戏,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因此,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把教学内容通过游戏的方式展现出来,例如学打字时用软件中的游戏,这样既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其他一些课程同样可以寻找适合学生的游戏把教学内容渗透进去。
2、精心设计教学任务
在教学中,如果一味按教材要求,教学内容有时会比较枯燥,设计教学任务时要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兴趣等特点,设计吸引学生的任务,给学生更多的创造空间。比如学word自选图形一节时,可以尝试设计用所学内容进行拼图,搭积木、组合图形等比赛,让学生把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所学的图形表示出来。
教学设计中要有不同的任务,既能满足大纲的要求,又能让有能力的学生展示自我,课堂上要设置多元学习目标,设计任务要有重点,让所有学生学有所得。
3、多种学习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要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在讲解word表格修饰时,我只仔细讲了
“格式”菜单中的“字体”选项对话框中的一个标签“字体”的操作,至于“文字效果”标签和“边框和底纹”选项,让学生合作自主去体会,学生通过自己摸索把表格修饰的很漂亮,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要抓住教学重点,少而精讲解学生难懂的知识。点名理解知识点的关键,让学生自主探究,锻炼独立探讨问题的思维能力。另外针对学情化繁为简,通过实践,我将有趣味性的内容、图形编程动画,配上音乐制成课件,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有时候会做一些恰当的比喻,把枯燥的东西变形象化,学生一听就懂,易学易记。
二、课堂中训练创新思维能力
1、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是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过程。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领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想创新。通过教学与研究发现,电脑绘画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教学生用画笔工具绘制集合图形的线条,并让学生练习这些基本图形和线条的各种变化画法。学生在脑子里逐渐形成图形的表象,从而积累创造的素材。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因此教学中要多设计一些让学生运用知识,必须开展想象解决问题的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各种基本的圆、方形时,内容简单,学生会很快掌握,可以让他们用这些图形组合其他图形,比一比,看谁组合的多,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动手、动脑合成熊猫、圆桌、人物等图形。
3、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在课堂中必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实践,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促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找出疑点,大胆推测猜想,积极探索,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这就是创造性的学习,也是质疑的关键。如在学制作电子小报时,有同学提出排版的很多方法,对插入图片各种修改,制作出精美的电子小报,这就是创新精神。
4、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创设新环境,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有很多的知识点,教师变换不同的问法,学生就束手无策,因此,我们应加强发散思维训练,如在教学word编辑操作时,对于复制、移动操作可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操作,通过发散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方法,并让学生进行及时的总结归纳,在以后的操作中有所创新。
三、教学实践心得
1、展示自我,尝试创新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给学生一个创新自学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为学生将来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平时课堂教学时,我总是询问是否有人已经掌握将要学习的内容,充分给予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课堂中展示学生自己的作品,给他们鼓励,让学生树立一个目标,学生都很乐于参与。
2、自由探讨,突出个性
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因此,我每节课新授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而学生探讨、自由交流与操作的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独特的想法与解决问题的方案,相互交流是一种能力,这对创新思维也是一种培养。
3、加强实践,体验创新
创新意识和能力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了电子表格制作后,让每个学生制作一份成绩单,围绕任务,学生先构思,再准备素材,再上机操作,在创作活动中,学生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得到激发。
总之,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是新世纪人的最核心素质,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多思、敢问、敢做、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只有在教育活动中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才能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才能更好实现其课程目标,为整个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林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各界文论》
蒋艳新《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南国农《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电化教育研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