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相赞》文句释(54)——解“诸乘道地一切证”(解十地·菩萨地)
标签:
佛教经论学习宝相赞学习 |
分类: 学习资料 |
《宝相赞》文句释(54)
——解“诸乘道地一切证”(解十地·菩萨地)
能海上师 集
弟子 任杰 敬释
菩萨地
大乘初发菩提心,即学菩萨佛地事,
不离声缘根本学,二利互成不思议。
释曰:此是总说菩萨地,请初发大乘菩提心者,即应学习菩萨修六度行等, 经历资粮、加行、见道、修道,虽然广学菩萨当来成就佛地的事业,但不能离开 声闻缘觉四谛十二缘起及戒定慧根本三学处,了知声闻缘觉修习自他二利之行, 以二利相互成就不可思议等菩萨广大行。
一初极欢喜地
极喜十法应修治。
释曰:谓初欢喜地,有十法应当修治,谓由十种修治,能得初地所有功德。(一)谓於一切事无谄诳的意乐心。(二)能饶益自他之事业,受持大乘。(三)於诸有情修慈悲喜捨四无量的平等心。(四)由有能施捨内身资财的善根等,即不生悭结心。(五)以身口意三业,至诚亲近承事诸佛善知识。(六)寻求三乘正法为所缘境。(七)常发欲求出家之心,不乐在家事业。(八)随念观佛世尊不捨,爱乐见佛相好庄严之身。(九)阐扬如来教法,全无悭悋之心。(十)誓愿究竟发诸实语。
由大悲心及不可得、无自性之空慧所摄持,故名为修治。以下诸地皆同。
二离垢地
离垢八法善思惟。
释曰:第二离垢地,有八种修治法应善思维。(一)律仪戒摄善法戒及饶益有情戒等。(二)报他恩德。(三)安忍怨害。(四)极欢喜修诸善行。(五)於诸众生起大悲愍心。(六)恭敬承事邬波陀耶及阿阇黎等。(七)敬重师长诸善知识,听闻正法。(八)精进修习布施波罗蜜多等六度行。由能修此八种修治,即名第二离垢地。
三发光地
发光五法常安住。
释曰:第三发光地,有五修治法,应恒常安住。(一)勤修多闻,闻法无有厌足。(二)不求利誉等,无诸染著,为他说法。(三)於自将来成佛国土,净治器世间一切过患。(四)虽见眷属有邪行等过,但不厌利他。(五)观待自法不造诸恶,名曰有惭,观待世间不适诸恶,名曰有愧。由能修此五种修治,即名第三发光地。
四焰慧地
焰慧十法不捨行。
释曰:第四焰慧地,有十修治法,常不捨行。(一)常住林薮阿练若处,远离 憒闹。(二)少欲,谓未得利养无诸贪欲,名为少欲。(三)知足,谓已得利养不求多妙,名为知足。(四)誓愿修行十二杜多功德正律仪。(五)於所受学处皆不捨弃。(六)於五欲乐深生厌离。(七)称所化众生之根机,令住寂灭。(八)於一切财物如欲而捨。(九)修诸善法心不滞没。(十)於一切财物心无雇恋。由能修治如是十法,即名第四焰慧地。
五难胜地
极难胜十远离性。
释曰:第五难胜地,有十修治法,若能远离此十法,依十种对治性,即能证得第五难胜地。(一)乐与居家往还亲识。(二)嫉他利养悭诸居家。(三)爱与大众猥杂而住。(四)自讃。(五)毁他。(六)由此增长十不善业道。(七)恃自多闻等,不恭敬他令心高举。(八)於诸取捨之处颠倒执著。(九)执持邪见等恶慧。(十)忍受趣向贪等烦恼。若能远离此十法者,即名第五难胜地。
六现前地
现前地法有十二,前六圆满后六离。
释曰:第六现前地,有十二修治法,前六法应圆满,后六法应远离。
(一)——(六)谓由圆满布施、持戒、安忍、精进、静虑、智慧,六种波罗蜜多,而能远离六种所治,谓由圆满持戒与静虑故。(七)於诸声闻弟子。(八) 及麟喻独觉地,能远离喜乐。(九)由圆满安忍波罗蜜多故,於怨害等能远离恐怖心。(十)由圆满布施波罗蜜多故,见求者来心无愁戚。(十一)由爱乐布施精进圆满故,捨一切物心无忧悔。(十二)由圆满般若波罗蜜多故,虽极贫乏而终不捨求者。由此十二修治,证得第六现前地。
七远行地
远行应捨二十种,圆满通达又二十。
释曰:第七远行地,应捨二十种过失,应圆满通达又二十种修治对治。应捨二十种过失者,(一)执我; (二)执友情; (三)执命者; (四)执补特伽罗; (五)执断边; (六)执常边; (七)执相; (八)执因; (九)执蕴; (十)执处; (十一)执界; (十二)执三界为真实应住; (十三)著三界为真实应捨; (十四)自觉不能得胜上功德,心徧怯退; (十五)於佛宝起彼见而执著; (十六)於法宝起彼见而执著; (十七)於僧宝起彼见而执著; (十八)於戒起彼见而执著; (十九)妄执空性为破坏有事而兴谛论; (二十)执彼空性与世俗相违。此是第七地应捨离之二十种过失。
应圆满通达又二十种修治对治者,(一)——(三)谓知诸法因果自相皆真实空故,了知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愿(作)解脱门; (四)清净,谓现证能杀所杀杀业三轮皆非实有,故皆清净; (五)缘一切有情起大悲心; (六)於诸法上无真实执; (七)了知一切法平等皆真实空; (八)了知究竟唯一乘理; (九)了知一切法胜义无生; (十)於甚深性不起惊怖,了知深忍; (十一)宣说发心所摄诸法皆无一实相; (十二)摧毁一切实执分别; (十三)无有执著常乐我净等相之想; (十四)远离萨迦耶见(有身见)、边见、邪见、戒禁取见、见取见等五见; (十五)远离贪等烦恼;(十六)由奢摩他(止)门,决定思惟一切相智; (十七)於毗钵舍那(观)胜慧,了知缘起如幻之方便获得善巧; (十八)调伏内心实执,於一切所知成就无障碍智; (十九)通达一切皆非贪著真实之地,随自所欲平等游历诸佛刹土; (二十)由於自身获得自在,普於一切时会能自现其身。由此二十种修治,即能获得第七远行地。 '
八不动地
不动四法应圆满。
释曰:第八不动地,有四法应圆满者,(一)於诸有情意,有离贪等能如实知;(二)於诸国土游戏神通; (三)修微妙佛刹以吠琉璃等而为自性; (四)为欲观择诸法文义故,亲近承事诸佛。
九善慧地
善慧四法具足成。
第九善慧地,具足四法则圆满成就。释曰: (一)由天眼故知诸根利钝; (二)於自当来成佛国土,净治有情所有过失; (三)出定入定一切如幻而住; (四)由悲愿故,故思三有(受生)。此是不动地中四修治业,由此四事圆满不动地。善慧地四法应具足,由此圆满第九善慧地。(汉文《般若经》作第九地,藏文作第八地。)
十法云地
法云十二佛无异。
释曰:《般若经》作第十地。第十法云地,有十二修治法者。(一)谓由圆满九种波罗蜜多,无边大愿皆能成办; (二)能了知天等一切有情语言差别; (三) 由得辩无碍解故,说法辩才无尽犹如悬河; (四)远离一切妇人过失,为一切人天共所称讃,入此母胎最为第一; (五)若刹帝利若婆罗门种族圆满; (六)若日亲若甘蔗等姓氏圆满; (七)母等七族圆满; (八)自所教化众生令住菩提之眷属圆满; (九)若帝释天王及人王等称讃而生; (十)由诸佛及净居天人劝令出家; (十一)成就大菩提树,如大师之阿输他树,慈尊之龙华树,燃灯佛之诺瞿陀树; (十二)圆满十力等一切功德。由此十二种修治,圆满第十法云地。此依经作第十地,《现证庄严论》作第九地。所言"佛无异"者,如《现证庄严论》云"凡超第九智,则为住佛地,"是说超过九地以后,即第十地智,经说超越九地则安住佛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