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临江仙•题东光八景之六——汉陵残照
(2013-02-26 05:57:22)
标签:
转载 |
分类: 东光转载 |
原文地址:临江仙•题东光八景之六——汉陵残照作者:卢沟晓月
日暮残阳夕照,红霞云彩斑斓。抚今追古自欣然。墓坟传史迹,古冢话无边。
依恋故乡风韵,苦寻典故渊源。传承文化两千年。诗词书美景,学海走泥丸。
东光古汉墓疑云(上)
如今,在东光可见的有两座古墓,一座是离找王村西北大约1公里的刘缪王墓,一座是塚孙村的古塚。上世纪八十年代,县文物部门凭借出土的部分文物,及清光绪十二年《东光县志》的有关记载,断定为汉代墓葬,但到底这两座古墓的主人是谁,没有定论,近几年,经过县文保所及有关部门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
刘缪王墓与古塚相距大约十里,但民间的传说却不一样。
刘缪王墓当地人叫它牛魔王坟,也叫王坟。距此二三里地的孟庄村古上就有一个传说,说是曾有一个王爷对待村民很好,但后来王爷受冤被杀,村民们很是伤心,经常在梦里梦见王爷,于是。村名就改成了了孟庄村。而这个传说和古墓在以前是不联系的,因为人们不知道在离村不远的一个大土岗,类似“王八盖子”的就是一个汉代王爷的古墓。直至上个世纪四十年代,附近的宋庄村村民宋起林无意中发现了这座古墓。
据说那一天,像往常一样,宋起林到那块叫王坟的地里去耕地,正在干得有劲时,突然,牲口蹄子陷到了地下,怎么拨也拔不出来,他走近一看,发现牲口蹄子陷到了一个洞里,他顺着洞口向里一望,黑洞洞看不到底。随后不久,找王村张培元等六人向深处进行挖掘后,发现好像是一座古墓,古墓内有一条只能一个人通过的墓道,墓道修筑得坚实又整齐,在墓道两侧有青砖砌成的小旋门,共有五六个。就这一次,他们还挖出一些墓砖,这些墓砖深青色,朝墓道的一侧还刻有各式各样的图案,其中有菱形图案、古钉图案,还有车马出征图案,还有部分是彩绘的青砖。后经文物部门鉴定,出土的文物为汉代文物。
在《东光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载:“牛魔王系刘缪王的误称,为西汉时惠王之子,名齐,死后谥封为缪王。因何葬于此地,尚无可考证。”现实与历史记载相互对照,一个汉墓就这样出现在人们面前。
但记载得很有限,关于这个主人的身份没有再多的记载,为什么埋藏这里更没有说。
塚孙村的古塚当地人叫它塚子,现在的封土依然还在,长、宽大约二十多米,封土足有三四米高,土质为白沙土,塚上灌木丛生,还有几十棵松树和榆树。
关于这座古墓的传说是这样的,在武王伐纣时,本地有一个妇女名叫宁母,她养蚕织丝,给武王的军队做军衣,周朝建立大封天下的时候,就把宁母封成了王,叫宁母王。据说宁母王死后就埋在了当地,一夜之间,在塚孙村这一带就起了72个塚,就是72个坟头,但是谁也无法知道哪个埋的是真的宁母王。
据村民讲,这里原来有七个塚子,二个大的相距二三十米,当地人它叫二龙山,五个小,分布在这两座塚的西部和北部。现在幸存的也比原来小了许多,过去仅一个上面就有3亩多地。当年,塚子上面还有有庙有房,有和尚看管,每年的二月十五、九月十五赶会,在两个塚子前搭戏台,有买有卖,很是热闹,一直到文革前,塚子才被平,之所以现在这座没有被平,还有一段故事。上世纪60年代,古上存有的七座古塚先后被平掉了六座,正当第七座也处境危险时,平时很温和张连祥挺身而出,早晨起来,当村民们还在睡梦中时,他便敲着洗脸盆在街上边走边喊,叫人们不要再到塚上取土,还诅咒那些取土的人,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到塚上取土了。
关于这座古墓,清光绪十二年的《东光县志》十二卷“陵墓”一页中有这样一段的记载,“东邑所词三贤今其墓皆失考,殊为缺憾,窃查城东南二十里塚孙庄有古塚七座俗称太子坟……其土最为膏腴,农人耕种多拾得古钱,其文尽五铢,均为汉时塚也”。
近年来,经过研究,关于这两座汉墓有了一些进展。近日,县文保所所长邢增刚向我们介绍了研究成果,他说在《二十五史》史记二十一卷中,有一段这样记载,“西汉广川惠王刘越之子刘缪封蒲领侯王。”,在《中国历史地名辞典》记载:,“蒲邻侯国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北阜城东北东汉废。”古东光属阜城,位置应在东北方向。
根据这两点可以推断,在西汉时期,东光县找王这里曾是古蒲领侯国,是刘缪王的封地,那么,他死后葬在这里就顺理成章了。另外,据有关记载,刘缪是汉武帝刘彻的亲侄子,关系非常近。他说,汉墓有陵、墓、塚等分别,是根据所葬人的不同级别而定,塚孙村的古塚与刘缪王墓同属汉代古墓,应该说是同时期的,有可能在找王这一带是个古汉墓群。
不管是汉代古蒲领侯国,还是商代的宁母王国,都表明,上千年前,在东光这块土地上曾有过一个非常兴盛的时代,也演绎过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也还有一些秘密没有揭开,比如刘缪王为何没有头,又为何有七十二座坟的传说,等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东光古汉墓疑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