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县城南明代单桥石桥(善人桥)

标签:
河北沧州旅游沧州古迹献县单桥石桥杂谈 |
分类: 齐鲁燕赵 |
单桥,为五孔石桥,位于河北省沧州市西的献县城南6公里处的乐寿镇单桥村,建于明崇祯五年。是世界最长不对称石拱桥。2006年3月,献县单桥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单桥地处京德古御道和滹沱河的交会点上,自古就是南北交通要道。明朝在北京建都以后,人来车往,更感到无桥之不便。明正统六年(1441年)开始建木桥,木桥是村中的大户单家所建,故名“单桥”。因滹沱河水势汹涌,木桥屡经毁坏,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河间知府王逢元等提议修建石桥。献县知事李粹自捐资,邑人刘沿用、石守志、张九叙等捐资募款,力成此举。据说,为此捐资出力者不计其数,就连石料都是商船纤夫不辞劳苦从千里以外的太行山区义务代运而来的。
从崇祯二年(1629年)到清顺治二年(1645年),共用了17年的时间,单桥才告完成,也叫“善人桥”,直到今天,很多捐献者的名字还刻在石桥的栏板上。上面雕刻内容显示,捐献者中有平民百姓,也有总督、钦差、王侯。
自明代以后,单桥历代都设有重兵把守。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华北时,对京德古御路采取避村过野、裁弯取直的办法,向西移了1公里重新修建新桥,单桥得以完好地保存。
单桥属于五孔大石桥,桥长69米、宽9.6米、高8米,桥孔跨径约9.8米。桥身表面用铁榫,中间用木柱穿心联结加固,使整个大桥连为一体。大桥按地形水势设计,南高北低,南三孔稍宽略高,并在拱与拱之间增添4个小腹拱,以减轻石桥自重,提高泄水能力,使桥体显得美观别致。
桥面青石铺砌,两侧桥栏由64根望柱和68块石栏组成,望柱上雕刻着狮、猴、神兽,形态各异,栏板上的浮雕十分精美,有火狮、云龙、飞凤、麒麟和神仙故事,其内容主要倾向于道教。当地至今流传着“三千狮子,六百猴,七十二统蛟龙碑”的赞美之词。桥两端各有一双骑狮的男女善人石像,像高2米,善人年龄五十左右,慈眉善目,为修桥捐资人的代表形象。9个大小拱券上方雕刻着18个俯视河面的螭头,全桥上下有270处雕刻,为明代艺术风格,是研究佛道两家和明代艺术的宝贵资料。
2012年3月,世界纪录协会认定,单桥创下了“世界最长的不对称石拱桥”的世界纪录。
http://www.23lyw.com/uploads/allimg/111014/2-111014140443.jpg
http://www.23lyw.com/uploads/allimg/111014/2-111014140436.jpghttp://www.23lyw.com/uploads/allimg/111014/2-111014140440.jpg
http://www.23lyw.com/uploads/allimg/111014/2-111014140446.jpg
http://www.23lyw.com/uploads/allimg/111014/2-11101414043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