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名将戚继光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同时又是一位儒雅的军旅诗人。他像南宋民族英雄岳飞、辛弃疾、文天祥一样,在抗击外来入侵者的同时,抒写了许多苍劲豪壮、慷慨激昂的浴血诗篇。戚继光有诗文集《止止堂集》传世。
“止止堂”是戚继光处理文牍、读书和著述的书斋,堂名取《庄子》“虚室生白,止志吉祥”之意。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几首诗作吧。
《晓征》一诗描写的是戚家军拂晓出征的战斗的情景:
“霜溪曲曲转旌旗,
几许沙鸥睡未知。
笳鼓声高寒吹起,
深山惊杀老阇黎。”
诗的前两行突出戚家军战斗在即的紧张沉寂的氛围,后两行写戚家军投入战斗时勇敢无畏的精神,一“静”一“动”,连深山老僧(阇黎)也被“惊杀”,可见戚家军声威之豪壮,足慑敌胆。
《督兵过潮州渡》一诗写他率领戚家军漏夜过潮州渡时的感受:
“汗血炎方七见春,
又随残月渡江津。
行藏莫遣沙鸥识,
一片浮云是此身。”
诗中“行藏莫遗沙鸥识”,写的是军队神不知鬼不觉的诡密行踪,军机不可泄露。作者以“一片浮云”喻“此身”,正是自身行藏之无定,戎马生活之艰辛的写照,情中有景有情,妙语解颐。
《望阙台》一诗写道:
“十载驱驰海色寒,
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
洒向千峰木叶丹。”
戚继光自嘉靖三十四年(1555)以来,先后于浙江、福建、广东率兵抗击倭寇10余年,为国防及沿海广大人民生命安全的保障和明朝社稷的完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故有“十载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之说。该诗概括了诗人在苍茫海域内东征西讨的战斗生活,暗寓抗倭斗争的艰难困苦。因有感于曾一起抗倭的汪道昆被弹劾罢官,来形容自己像远离京师孤立无援的臣子,远望皇帝居住的地方,作者仍盼抗倭斗争能得到朝廷的充分支持,既表达了对祖国的赤诚,自己有一片抗倭报国的一腔热血,也蕴含了对朝廷的忠贞。后两行以千峰红叶联想成是“心头血”所染成,意境开阔悲壮,一片报国之情溢诸千山万水。
《马上作》一诗塑造了作者精忠报国,驰骋疆场的自我形象:
“南北驱驰报主情,
江花边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
多是横戈马上行。”

从福建、广东到蓟州,可说一在天南,一在地北。“南北驱驰”四字,概尽戚继光的军旅生涯。“报主情”,可以理解为心怀天下,为了国家的安宁,不惜万里奔波,表现出一种崇高的襟怀。次句的“笑”字更是写尽了抗倭名将的豪迈气概。为了抗倭事业,南征北战,行色匆匆间,总无暇顾及周围美好的景色。作者说:江畔姹紫嫣红的鲜花和边关皎洁的明月恐怕要笑我不懂得欣赏了吧。后两句是对“平生”、“南北驱驰”的更具体的写照。一个保家卫国的英雄形像跃然纸上,年年月月,他都是紧紧地与战马与横戈联在一起,不能须臾分离。三百六十天如一日,年年如此,“平生”如此,都是带着兵器骑着战马在疆场上度过的!
上图为戚继光手书《送小山李先生归蓬莱》诗帖,书于隆庆四年(1570)。
【释文】
“蚤年结社蓬莱下,塞上重逢各二毛。
天与龙蛇并笔阵,地分貔虎愧戎韬。
韫原酒尽雨声细,岛屿人归海气高。
丛桂芳时应入戏,扁舟随处任君豪。
戚继光书法存世不多,此帖行笔流畅,气势奔放,挥洒自如,气韵自然,颇受黄山谷影响,透露出他内心的沉静与刚毅,表达出意气风发的气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