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戚继光的“鸳鸯阵”

(2016-01-11 12:17:36)
标签:

军事

历史

分类: 随笔杂谈
http://s9/bmiddle/0030L0quzy6Yu0yb1z2c8&690

     抗倭名将戚继光善于积极防御,以攻为守,在东南沿海抗倭战斗中,他率领戚家军在海岸地区主动出击,改变了被动捱打的局面,重创倭寇,使之望风而逃。经过十余年的主动出击,东南沿海的倭寇受到重大打击,从日本来犯的海盗大大减少

“鸳鸯阵”是戚继光在抗倭战斗中研创的一种新阵法。浙闽沿海多山陵沼泽,道路崎呕,大部队兵力不易展开,而倭寇又善于设伏,好短兵相接。戚继光针对这一特点,创造了一种新的战斗队形,这种阵形在与倭寇作战时好像是结伴而行的鸳鸯,于是被命名为“鸳鸯阵”。

 这种阵法以12人为一个作战基本单位的阵形,长短兵器互助结合,可随地形和战斗需要而不断变化。最前为队长,次二人一执长牌、一执藤牌,长牌手执长盾牌遮挡倭寇的重箭、长枪,藤牌手执轻便的藤盾并带有标枪、腰刀,长牌手和藤牌手主要掩护后队前进,藤牌手除了掩护还可与敌近战。再二人为狼筅手,狼筅是利用南方生长的毛竹,选其老而坚实者,将竹端斜削成尖状,又留四周尖锐的枝桠杈,每支狼筅长3米左右,狼筅手利用狼筅前端的利刃刺杀敌人以掩护盾牌手的推进和后面长枪手的进击。接着是四名手执长枪的长枪手,左右各二人,分别照应前面左右两边的盾牌手和狼筅手。再跟进的是使用短刀的短兵手,如长枪手未刺中敌人,短兵手即持短刀冲上前去劈杀敌人。最后一名为负责伙食的火兵。

“鸳鸯阵”不但使矛与盾、长与短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了各种兵器的效能,而且阵形变化灵活。可以根据情况和作战需要变纵队为横队,变一阵为左右两小阵或左中右三小阵。当变成两小阵时称为“两才阵”,左右盾牌手分别随左右狼筅手、长枪手和短兵手,护卫其进攻;当变成三小阵时称“三才阵”,此时,狼筅手、长枪手和短兵手居中。盾牌手在左右两侧护卫。这种变化了的阵法又称“变鸳鸯阵”。此阵运用灵活机动,正好抑制住了倭寇优势的发挥。戚继光率领“戚家军”,经过“鸳鸯阵”法的演练后,在与倭寇的作战中,对倭寇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


http://s15/mw690/0030L0quzy6YALGkQfYce&690               2015 913日文化部非遗司和国家图书馆在浙江临海市戚公祠拍摄鸳鸯阵表演

 

 1567年戚继光被调防北部边疆应对鞑靼的南犯。过去明朝防御北方游牧骑兵主要靠修长城,这毕竟是一种消极防御,戚继光到北方后修筑长城的同时,也努力探索步兵对付骑兵办法。

    戚继光根据北方游牧民族擅长骑兵作战的特点,建立了车营来克制骑兵。戚继光把对付倭寇时创建的鸳鸯阵加以发展,创建了由车兵、骑兵、矛兵、火枪手相互配合的联合兵种。每四人推一辆战车,战车里放置拒马器和火器。战斗时,将战车结成方阵,马步军以战车为掩护,先用火器进行远距离攻击,敌人的骑兵靠近后步兵使用拒马器列于阵前,用长枪刺杀,敌人败北后,派骑兵对其进行追击。戚继光又在阵后置辎重营,选南兵为先锋,入卫兵主策应,本镇兵专门负责防守,戚继光一军节制精明,器械犀利,使得蓟门成为当时边境第一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