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师梧
师梧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139
  • 关注人气:9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漫话胶州大秧歌

(2015-05-31 14:45:05)
标签:

民俗文化

分类: 随笔杂谈

http://s13/mw690/0030L0qugy6SHjINtuI7c&690

       (本文内容系根据网络资料整理,插图均选自网络,

         感谢资料原作者和图片拍摄者)                                                       

 

    胶州大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其舞蹈、音乐曲牌和情节剧在中国秧歌群体中独树一帜。胶州秧歌以其辉煌的艺术魅力蜚声全国,于2006年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当地民间称扭断腰、三道弯。胶州秧歌不以歌舞为主,而是以本戏(情节剧)为主。胶州秧歌剧的演出有自己的“演奏曲牌”、“唱腔曲牌”,又有自己的“剧目”,更具有自己独特的表演形式。

    胶州秧歌有独特的“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蹈动作,舞姿舒展大方、婀娜多姿。秧歌戏的剧本,包括《大离别》、《小离别》、《想娘》、《五更》等,现已发掘到35出(本)。演员分为小嫚、翠花、扇女、鼓子、棒槌、膏药客六个行当,表演程式有十字梅、大摆队、正挖心、反挖心、两扇门等。伴奏乐器除唢呐外,还有大锣、堂鼓、铙钹小镲、手锣等。其曲牌主要两类:一是演奏曲牌(唢呐曲牌),主要包括得胜令、打灶、小浪音、小白马、斗鹌鹑、八板、煽簸箕等;二是唱腔曲牌,主要包括扣腔、锯缸、打灶、叠断桥、男西腔、女曲腔等30余个。

    胶州秧歌的起源至今尚无定论。《青岛文化志》上说胶州大秧歌的发祥地是马店东小屯,是闯关东的产物,形成年代为清末民初。原文:“马、赵二姓,弃家闯关东。在逃荒路上,从乞讨卖唱,后改为边舞边唱,逐渐形成了一些简单的舞蹈程式和具有胶州地方色彩的小调,他们重返家乡后,经过代代相传,提炼加工,至清朝中期,逐渐成为定形的舞蹈秧。”

    又有胶州籍咸丰九年(1859)进士宋观炜十二首《秧歌词》诗,分别对胶州秧歌六个行当(演员)作了全面描述,后来《胶州文化志》遂把胶州秧歌的形成年代订正为咸丰三年(1853年),其确凿年代应在1854~1858年间。

    有研究者认为:秧歌起源于农业劳动,本是南方劳动人民插秧所唱的劳动小曲。胶州所以有南方秧歌,是因为胶州在唐宋时期是北方最大的港口。北宋时期作为北方唯一设置市舶司的码头,与江南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与南方商业贸易的往来,南方的文化艺术如秧歌等劳动小曲也随之传至北方。胶州秧歌应该是引进江南地方曲调,吸收了北方杂剧的精华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胶州秧歌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它与南宋以来的杂剧、曲牌演唱有关。

 

http://s2/mw690/0030L0qugy6SHiUB8Gt41&690

http://s4/mw690/0030L0qugy6SHiV2y1Z03&690

http://s4/mw690/0030L0qugy6SHiVwMx5d3&690

http://s16/mw690/0030L0qugy6SHiVVTFt2f&690

http://s2/mw690/0030L0qugy6SHiWO9k591&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