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联璧合的佳作
http://s16/mw690/a47c2d92gd28971656f9f&690
(本文图片均选自网络,鸣谢拍摄者)
济南大明湖畔,离铁公祠不远的小沧浪景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始建,仿效苏州沧浪亭的风格营造。小沧浪景区建筑布局奇巧新雅,境界超凡脱俗。著名的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就出自此处。
http://s2/mw690/a47c2d92gd2897155bec1&690
http://s16/mw690/a47c2d92gd2897155dd6f&690
悬挂在大明湖正门的楹联
清嘉庆九年(1804)七月,时任山东巡抚的铁保设宴于小沧浪亭上,为当时的山东学政提督刘凤浩任满离职回京送行。湖光山色之间,高朋满座,推杯换盏,其乐融融。刘凤浩是探花及第,楹联大家,他即将离开济南,有人提议刘凤浩撰联留念,众人附议。才华横溢的刘凤浩触景生情,乘兴脱口而出:“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众人听了赞不绝口。刘凤浩恭请巡抚大人书丹,铁保欣然命笔,即席挥毫写就,并在上联两侧注明:“甲子七月与金门学使小集大明湖金门得句遂书之以记一时师友雅会”,命人镌刻,悬于小沧浪亭的楹柱上。如今,楹联的石刻被镶嵌在庭园游廊月亮门两侧。近年新建的大明湖西南门的楹柱上也高悬着这副名联。
http://s1/mw690/a47c2d92gd2897155f7b0&690
当年刘凤浩参加科考时铁保为主考,尊铁保为师,所以铁保在附注里称为“师友雅会”。由楹联巨匠撰稿,再由书法大家挥毫,师生合作,完成了这一极品佳联。这副联语巧用数字,突出了荷花、杨柳和古城的湖光山色,以疏朗明快的笔调,准确鲜明地描绘了大明湖的风光和济南的景色。词意贴切,对仗工稳,平仄协调,加之书法功底老道,堪为翰墨精品,两百年余来广泛传诵,成为泉城济南的一张最佳名片。
http://s4/mw690/a47c2d92gd28971465193&690
刘凤浩画像
“江西才子”刘凤诰,江西萍乡人,号金门。乾隆五十四年(1789)中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乾隆五十六年升任翰林院侍读学士。其后历任国子监祭酒、太常寺卿、内阁学士、兵部右侍郎、户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等职。其间先后任过广西、山东、浙江等省的学政。乾隆皇帝很赏识他的才学,称其为“江西大器”。
传说:刘凤浩少年玩耍时伤一目,科考入殿试,乾隆帝观其相貌而内心不愉,遂出题曰:“独眼不登龙虎榜”,凤浩当即对出下句:“半月依旧照乾坤”。旋即,乾隆又以四方星辰为题再出上联:“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汉”,凤浩随即答曰:“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乾隆大喜,封刘凤浩为“探花”。
http://s13/mw690/a47c2d92gd28971461b4c&690
铁保画像
铁保,字冶亭,号梅庵,满洲正黄旗人。乾隆三十七年(1777)中进士,历经近五十年宦海沉浮,最高时官居一品,道光元年致仕(退休)时仅为三品衔。书法早年曾学“馆阁体”,后学颜真卿,以楷书为工,长于行草,与成亲王、刘墉、翁方纲并称为清代乾嘉时期书法四大家。文字学家马宗霍教授在其权威书法评论著作《书林藻鉴》中,有如下评价:“铁公《神道碑》楷书模平原,草书法右军,旁及怀素、孙过庭,临池功夫,天下莫及。”平原指颜真卿(曾任平原太守),右军指王羲之(官拜右军将军)。
清末有一位著述甚丰的大臣黄恩彤,他在一首《明湖竹枝词》中写道:“四面荷花柳线长,一城山色映沧沧。天然妙句留楹贴,输与风流老侍郎。”乃评介刘凤浩所撰楹联最早的诗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