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乾隆十七年(1752),三月初三,午前巳时许,山东潍县。
一位老者,身穿一件玄青色的细布长袍,足登一双薄底布鞋,从衙署书斋中缓步出来。他身材瘦削,面目白皙,精神矍铄,下巴上飘着几绺疏稀的胡须,一派文士气质;而那高挑的剑眉,薄薄的嘴唇,透着一股桀骜不训的脱俗神气。
他便是知县大人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是年六十岁,此时在潍县做官已达六载之久了。
老潍县(今潍坊市)古称北海、潍州等,清代隶于莱州府,是东莱首邑,山东首富之县,历史文化名城。它地位优越,历史悠久,景色秀丽,交通便捷,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俊杰迭起,文化底蕴深厚,民风社俗朴厚多彩。
“阿田哪!”板桥站在书斋门口,朝着西边耳房喊了一声。
“来喽,阿叔。”一个后生答应着,从耳房走出,他二十岁出头,高挑、白面,一双大眼睛十分有神,显得很精明。他叫郑田,是板桥的侄儿。自从郑板桥来山东做官,他也离开故乡,一直跟随着板桥,照料阿叔的生活起居。
“你把阮咸包好,带上,跟我去南园。”阮咸是一种弹拨乐器,也称阮。板桥经常弹奏它,琴艺堪称精湛。
板桥见阿田抱着琴从书斋出来,便迈步从县衙侧门走到县东巷。郑田赶上一步,向郑板桥建议:“阿叔,沿着白狼河(今称白浪河)走吧,今天三月三,那里必定奇热闹。”在潍县居住了几年,郑田入乡随俗,讲话也有点当地口音了,不像阿叔,还一直操着带有浓重南方口音的官话。
“唔。”郑板桥应了一声。二人穿过衙前街,朝东走去,转眼就到了白狼河畔。
从清明节至三月初三上巳日,春风习习,风和日丽,正是潍上放风筝的最佳时节。
只见河滩上杨柳初绿,春草竞发,白狼河两畔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河滩上有许多男孩子在放风筝,有几个少女在打秋千。有一男一女两位艺人在玩杂耍,男的膀宽体壮,肩上竖扛着一根粗粗的竹竿,两腿不住挪动,保持着平衡,竹竿上那女的身着紧身红衣,轻巧地攀在竿上摆出各种姿势表演着,惊险中显示着他们那不凡的功夫。路边还有许多摆摊卖玩具的、卖小吃的,熙熙攘攘。
郑板桥仰望天空,只见无数风筝迎着春风在碧空飘行,比天上飞翔的春燕还要繁多。
驰名中外的潍县风筝兴于明代,盛于清代。它扎工精巧,画工考究,造型优美,形象逼真,起飞高稳。《潍坊志稿》中记载:“清明,小儿女作纸鸢、秋千之戏。纸鸢其制不一,于鹤、燕、蝶、蝉各类外,兼作种种人物,无不惟妙惟肖,奇巧百出。”
在河滩上打秋千的少女中,有一位身着雪青色衣裙的女子,将秋千荡得最高。那裙裾飘扬着,背景的天空则是一片碧蓝,天空的颜色与衣裙的颜色是那么的相近相融。她的秋千荡回时,如同仙女下凡,一旁的少女们禁不住鼓起掌、喝起彩来。
郑板桥听到喝彩声,朝秋千那边远远望去,只见那女子身轻如燕,飘舞自如,观之赏心悦目。稍顷,她停了秋千,跳下身,整理一下衣裙,转身朝南边走去了,行走的步子很是轻盈。
板桥叔侄二人也是向南而行,走到东门,沿着大街往西,走不多远就到了棋盘街。这棋盘街宽而短,出了街南头便是郭宅街。这郭宅街是潍县名声卓著的一条老街,是贯通城里从东到西的通衢,为郭姓世家祖居,家家书香,辈辈传承。
南园也称郭家园,位于郭宅街路南,天仙宫以东。二人向南园走去,发现一个雪青色的身影飘进大门里去了。郑板桥有些纳闷:咦,这女子也是去郭家园的?
这里先说说郭氏南园的来历。潍县郭世家族始于明代中叶,奠基人是郭礼老先生。郭礼(1426~1515),字公制,其籍高唐,廪生、以塾师为业。明代成化九年,高唐一带灾乱并生,郭礼携子郭翠迁徙来到潍县,仍操书塾旧业。
郭礼的曾长孙郭尚友(1569~1647),明万历二十九年进士,始任陕西咸宁知县,个性刚直,为官清廉,善于理财,是一位文武兼备的通才,勤勉务实,甚得民心,后一路升迁最高官至太子太保、户部尚书,令朝野刮目。
郭尚友在潍县影响最大的时期是在其晚年卸任归里林泉之时,时潍地连年天灾,饥民遍地。郭尚友施粥赈灾,活民无数。他热心地方,捐资兴废,受益者众。明崇祯十五年,清军犯境,已陷山东数十城,大军万余,水陆并进,合壁攻潍,三月不停。郭尚友不顾年高体衰,携其子孙协助县令周亮工坚守城池,昼夜不怠,清兵进攻屡屡受挫,后清军见取城无望,不胜而退,潍城终得完璧。
潍县郭氏,由此而家门大振。自郭尚友起,潍上郭氏子孙,秉承家风,繁衍称胜,遂成为地方世家望族。
“南园”最早是明代户部主事刘应节的私人园林,修建于明嘉靖年间。天启年间郭尚友购得,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构筑了旧华轩、知鱼亭、曲水榭、松篁阁、来凤轩等处轩阁景点。
郭尚友之孙郭一璐(1643~1713),清康熙十六年考取了贡生,为官任职颇多,广有政声。康熙三十四年擢升云南武定军民府知府,三年后又补授江西饶州知府。郭一璐为官,事必躬亲,断案公允,平反了许多冤狱,百姓诚服。他“劝士勤学”,倡变文风,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民心稳定。在饶州兴建“淡湖书院”,培植地方人才。十年间竟有数十人科举成名,破了饶州科考之“天荒”,此前饶州六十年之久无人及第。
南园现在的主人是郭伟业和郭伟勣,这兄弟二人是郭一璐的侄子。郭氏昆仲均为潍县的大雅名士,郑板桥来潍后,与二人交往甚笃,逐渐成了推心置腹的至交。
伟业居长,号质亭,今年刚刚四十一岁。他秉性纯朴,为人正大无私,精干练达,急公好义。凡是地方绅士兴办的善事,包括县令提倡的设粥厂、修城墙、筹措钱粮、佣工开支、监理工程等,大家都推举他来承担管理。
伟勣居次,号芸亭,三十八岁。在族里大排行第四,所以板桥对阿田说“你芸亭四叔”。
他博学多才,能诗文,精篆刻,通音律,喜书画,著述颇多,与郑板桥友情最笃。芸亭从事篆刻三十余年,亦收集古人和时贤印篆,集为《松筠桐荫馆集印》,板桥亲自为书题写了书名。
质亭、芸亭兄弟事母至孝,两人谦恭礼敬,始终不愿分家,在一起侍奉刘老夫人,共同生活达数十余年。此事在潍县城乡传为佳话,也使板桥对郭氏兄弟格外敬重。
潍县衙署离南园不远,板桥公余饭后常应郭氏兄弟之邀来南园小坐,赏景、纳凉、休憩,畅饮唱和,挥毫泼墨,制印篆刻,商讨文事。
南园最吸引板桥的,便是一处丛竹。潍县古来无竹,元代蔡跬到潍任职,因无竹可赏,便种芦苇代竹。板桥官潍时,南园已有翠竹千竿,园囿轩阁,荷风竹韵,风光景物不逊闻名遐迩的苏州园林。
南园中,有兰,有竹,有石,更有大雅名士,板桥喜爱南园,欣赏南园,乃在情理之中。板桥曾说:“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写三物与大君子,为四美也。”
乾隆十四年五月,山东道监察御史沈廷芳来潍县,郑板桥就借郭家南园接待沈御史。风流儒雅的沈廷芳作《过潍县郑令板桥进士招同朱天門孝廉家房仲兄纳凉郭氏园》长诗赠板桥。诗中缅怀感念昔日尚书郭尚友重建此圆,称赞南园的美妙无比,把炎炎夏日的南园比做“青雪林”、“高高亭子泠泠风”,就连园中庋藏的珍本秘籍、禹书神迹、名砚古画、玉印钿匣,都一一被乘兴拈入诗行。后面还用“郑君郑君尔才奇特风义古,为政岂在守文簿?”的诗句,对板桥才华横溢、脱俗率真,为官不沉溺于案牍,务实勤政予以称赞。
此刻,郑板桥叔侄二人来到南园门口。郑田指着大门上的匾额说:“阿叔写的‘郭家园’三个字,镌刻出来更显得气派了。”
郑板桥抬头端详,匾额上的字迹系精雕细刻而成,颇为传神。他满意地颔首微笑。
照看门房的仆人见是郑老爷到了,恭敬地问候过后,立即回身园内禀报。随即,郭芸亭出来迎接。芸亭身材修长,面方肤白,举止安详,气宇轩昂。寒暄几句,一同向园中走去。是日郭质亭外出,也是受县尊大人请托,去处理公益事宜。
二
这几年,潍县正是多事之秋。潍县连年灾荒,郑板桥先是开仓放赈,活万余人;还令当地富户开厂煮粥发放饥民,共渡难关。后用“以工带赈”的良策,招募四乡灾民修城凿池,赴工就食,活人无数。
郭氏家族由质亭率先响应郑板桥的号令,开设粥厂,扶危济困。在修城工程中,质亭也是自始至终竭尽全力,做出了极大贡献。
郑板桥修潍县城,于乾隆十三年十月动工,次年三月告竣,共用银钱十万余千,计修一千八百余尺。竣工后,垛齿城楼表里完整,固若金汤。郑板桥先后立《修城记》碑六块,刻石为纪,以垂久远。碑上列有捐款人名、尺数,以及监修和泥水匠姓名,既表彰功德,又有监督之意。
修城的资金筹划,采取捐修的方式,主要由城内各大家族士绅富商分担。郑板桥带头拿出自己的银钱三百六十千(合五百两之数,相当于县令半年的官俸),捐修六十尺;后又出钱若干千,增修至八十尺。他的捐款交由郭质亭、郭耀章管理代修,自己一钱一物概不经手。在板桥自书的《修城记》中,表彰了为修城出力的郎一鸣、王俨、陈尚志、田延琳、郭质亭、郭耀章诸人。
既要开仓救人、抗旱防涝、捕蝗灭虫,又要拒河患、退海潮、修城、筑庙,庶务纷繁。郑板桥将各项公益事宜,托付给质亭办理,既得到名门的支持,及时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便于跟这些世家搞好关系,使自己倡行的各项善举得到他们的鼎力支撑。几年来,质亭的许多精力都花在公益事业上。所以,在南园接待郑板桥,多由芸亭出面。
旧华轩是园中最雅致的建筑,客厅便设在这里。板桥被邀至轩中,小厮入轩奉茶。郑田将包裹着的阮咸小心地放在书案上,便随小厮一同到轩外院里玩耍去了。
宾主落座后,板桥首先问候道:“令堂老夫人可安康。”
芸亭回答:“家母身体颇佳,精神爽朗,时常自己在园里散步游玩,甚至不需要侍女侍候,今天还让侍女蘅芷去白狼河边玩耍去了。”
质亭和芸亭的母亲刘老夫人,家乡是扬州城南长江边上的瓜洲,板桥是扬州兴化人,同刘老夫人是乡亲。去年七月,质亭和芸亭的母亲刘老夫人过生辰时,板桥特地送来桔子、香橼、橄榄三种南方水果为寿礼,并赋诗一首送呈云:
江南年事最清幽,绿橘香橼橄榄收。
持荐一盘呈阿母,可能风景似瓜州。
板桥以南方水果相赠,借以引发刘老夫人见物思乡之情。这一别出心裁之举,折射出郑板桥与郭氏家族非同寻常的关系。
板桥在潍县的诗文活动中心,除了衙斋以外,就数郭氏的南园了。板桥在南园的诗画,总是离不开一个“竹”字。
在板桥的家乡兴化郑宅周围,青竹丛生。从童稚到少年,耳薰目染,见惯了竹林的芳姿倩影,听惯了竹林的细声低语。竹子的形象在他的心坎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迹,竹枝陶冶着他的情操,竹叶启发着他的灵感,铸就了他一生爱竹、赏竹、颂竹、学竹的品格。板桥后来在《题画·竹》中记道:“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荫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
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咚咚做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画图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北方历来少有种竹,板桥公余后游南园,见到那里青翠的丛竹,感到尤为亲切,精神倍长。板桥在南园曾绘有《竹图》,其画秀丽苍劲,随意挥洒,笔趣横生。题诗《南园画竹赠郭质亭先生》,曰:
我辈为官困煞人,到君园馆长精神。
请看一片萧萧竹,画里阶前总绝尘。
如今,这幅《竹图》就悬挂在来凤轩的壁上。
郑板桥友善郭家,究其原因,大致有三:一是潍县郭氏家族文化底蕴丰厚,彼此之间有着共同的语言,雅兴相投,志趣相同;二是郭氏家族中许多人热心地方公益事业,大力支持郑板桥倡导的赈灾、助学、修城凿池等等,给予郑县令极大帮助;三是南园幽雅,郑板桥被园中的“山光水色”、修竹古亭情趣所吸引,故常去园中观光赏心。
今日是上巳日,郭芸亭将要举办一次“曲水流觞”的活动,他邀请了丁举人、陈贡生、张秀才,板桥的门生韩镐,同族人士有郭伦昇和郭九处士,他们早已在曲水榭里边品茶边等候着了。
说到曲水流觞,不得不说一说《兰亭集序》: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晋代有名的大书法家、会稽内史王羲之偕亲朋谢安、孙绰等四十二人,在兰亭修禊后,举行饮酒赋诗的“曲水流觞”活动,引为千古佳话。当时,王羲之等在兰亭清溪两旁席地而坐,将盛了酒的觞放在溪中,由上游浮水徐徐而下,经过弯弯曲曲的溪流,觞在谁的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即兴赋诗并饮酒。王羲之将大家的诗收集起来,用蚕茧纸,鼠须笔挥毫作序,乘兴而书,写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也因之被人尊为“书圣”。
《兰亭集序》中写道:“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觞,系古代盛酒器具,即酒杯。通常为木制,小而体轻,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也有陶制的,两边有耳,又称“羽觞”,因其比木杯重,玩时则放在荷叶上,使其浮水而行。
曲水榭里,郭伦昇、丁举人诸位在两旁的椅子上坐着品茶聊天。大厅中间的圆桌上已经摆满各式酒肴小吃,一旁的条几上有两个酒坛,一坛潍县老烧,一坛即墨老酒。
板桥和芸亭从旧华轩来到曲水榭,大家相见互致问候。芸亭请各位到圆桌边就坐,说:“快到正午了,各位先吃点东西,饮几杯。”唤小厮前来斟酒,芸亭先问板桥:“请问县尊大人,欲饮何种酒?”
板桥道:“余最爱潍县老烧!”
两位青年才俊韩镐与张秀才,不胜酒力,选了即墨老酒,其余各位均饮潍县老烧。三杯酒饮罢,每人吃了一小碗肉丸子面条。酒就不在这席上喝了,留着酒量到曲水之畔去尽兴。
板桥问道:“芸亭四弟,今日的曲水流觞,是如何打算的?”
芸亭说:“哦,我们沿用古人曲水流觞的形式,在内容上灵活一些,不局限于一觞一诗,取到羽觞的可以吟诵一首诗词,也可以题一幅对联,还可以献上一首歌谣、乐曲什么的,尽兴而已。诗不一定是即席赋得,词不必是现时填就,也可以是旧作;本人的当然最好,也可以是别人的佳句名篇。”众人连说:如此甚好。
板桥笑道:“余今日携来阮咸,倒是歪打正着喽。”刚才,阿田已经将阮咸拿到曲水榭来了。
丁举人说:“久闻县尊大人精于音律,今日终于有幸聆听,卓好。”
芸亭招呼各位出了曲水榭,各自在小溪旁寻找可意的位置,几个小厮以及郑田拿了蒲团坐垫,笔墨纸砚,伺候着。各位坐定后,小厮们还为每人身边摆上两个拼盘,盘里盛着各式新鲜可口的酒菜。
三
两个小厮在小溪上游作准备,在一只木制的羽觞中斟上大半杯酒,小心翼翼地放到溪流中,让羽觞顺流飘然而下。
第一只羽觞飘到芸亭跟前停下来,芸亭弯腰取来,朗声咏道:
临溪修禊上巳日,兰亭雅集聚春光。
南园邀得群贤至,曲水榭旁复流觞。
他将羽觞举起,一饮而尽,提笔在一张诗笺上录下这首即兴七言小诗。
第二只羽觞飘到郭九处士那里,郭九伸手握住羽觞,说:“我就吟唱李白的名句吧——‘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怀?’”
陈贡生说:“九叔说的不应景,‘醉月’是醉倒月光下,现在可是白日当空呀。”
板桥道:“李白这几句的意思是;摆出豪华的筵席,坐在花丛中间,酒杯频传,醉倒在月光之下。没有好的诗篇,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除了醉月二字之外,从大处着眼,尚属应景。”
陈贡生颔首称是。郭九处士遂举觞饮酒,并在诗笺上挥笔写下李白的佳句。
第三只羽觞被韩镐得到,他是板桥门生,特别推崇板桥所作题画诗《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于是朗诵了这首诗,并恭恭敬敬地抄录下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郭芸亭说:“虽然此处并非衙斋,可是县尊大人今日在此,南园的翠竹又是大人至爱,韩相公所诵极好,请饮酒。”韩镐看看觞中之酒,乃是潍县老烧,皱皱眉,分三次饮下。
芸亭接着说:“这首诗乃脍炙人口之绝作,全诗浑然天成,自然晓畅,一枝一叶,一撇一横,皆光采耀目。这首诗艺术之妙是个‘声’字,从萧萧竹声中引发出无限的遐思,风吹竹叶的萧萧之声与百姓逃荒的悲号呻吟之声混而为一,由此及彼,极自然地实现了想象中的飞跃。这句诗思想之精华是个‘听’字:由听竹而至于听民间疾苦之声,以见诗人对灾民的关切之深。”
第四只羽觞飘到板桥身旁,此时阿田正在溪边候着,伸手将羽觞端起,双手捧给板桥。板桥接过羽觞,说:“余有一首旧作,季节也不合,却是咏这郭氏南园的——
连云甲第尚书府,带宅园林太守家。
是处池塘秋水阔,红荷花间白荷花。
芸亭道:“承蒙赞誉,不胜荣幸。望诸位高朋日后多多光临南园。”板桥取笺挥毫,以那独特的六分半书录下这首诗,举觞痛饮。
典雅逸趣的南园,在郭家宅第左近,谓“带宅园林”。郭氏家族世代书香,精英辈出,祖上有任高官大臣者,故称“连云甲第”、“尚书府”、“太守家”。
郭伦昇得到一只羽觞,他朗诵了板桥的诗句:
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
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
陈贡生取得羽觞时,朗诵了明末潍县知县周亮工的诗句:
云争桥上屋,
水舞石边春。
羽觞又飘至板桥面前,他取诗笺录下自己的另一首《题画诗》:
咬定青山不放松,定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的前两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后两句说任凭来自各方的狂风猛吹,竹石无论受到多么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依然坚定强劲。板桥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
阿田立在板桥身后,读出声来,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待板桥写罢丢下笔,阿田将羽觞捧给板桥,板桥一饮而尽。
四
时光匆匆逝过,不断有羽觞从上游飘下,众人轮流取觞,饮酒,咏诗。有的人面色酡红了,有的人则已薰薰陶然。
此刻,绿竹林中闪出一袭雪青色倩影。阿田小声对板桥说:“阿叔,你看,在白狼河边打秋千的女子。”板桥点点头,“嗯”了一声。
芸亭见是母亲的贴身侍女蘅芷,便问:“蘅芷,老夫人还在午休吗?”
蘅芷答道:“回四爷,老人家今日午眠甚晚,我刚伺候她睡下,现在有小玲儿在那厢陪着。”
芸亭吩咐:“去把你的琵琶取来,给宾客们助助兴。”蘅芷听了,忙回身去取琵琶。
板桥问:“芸亭,这是老夫人的侍女?怎么以前没有见过。”
芸亭答道:“她叫蘅芷,是一个月前从她老家瓜洲来的,说是侍女,可是不做粗活儿的,让她陪老夫人说说家乡话儿,唱个小曲,弹弹琵琶,给家母解闷儿。”
蘅芷抱着琵琶来到芸亭和板桥近前,芸亭说:“快向县尊老爷行礼。”
蘅芷将琵琶放置在身旁石凳上,向板桥施礼,问候:“老爷在上,请受奴婢一礼。”
板桥道:“免礼,今日饮酒赋诗,也不是在县衙大堂上。曲水流觞,你也加入进来,轮到你,就给各位弹奏一曲,可好?”
蘅芷微笑称“是。”就近找了个地方,拿个蒲团屈腿蹲下,等候羽觞飘来。
羽觞飘来,果然在蘅芷身边停下,蘅芷弯腰取起,见是白酒,勉为其难地说:“这是烧酒,奴家从来不敢喝的。”转过脸看看芸亭,又看看板桥。
芸亭道:“女孩子,那就换一杯即墨老酒吧,同你们家乡的米酒差不多。”就有小厮去曲水榭里取老酒。
蘅芷放下羽觞,抱起琵琶,说:“我弹一曲道情,县尊老爷写的《道情十首》,我能唱下来。”
奏了大段的过门,弹起正曲时,柔声唱道:
老渔翁,一钓竿,
靠山涯,傍水湾,
扁舟往来无牵绊。
沙鸥点点轻波远,
荻港萧萧白昼寒,
高歌一曲夕阳晚。
一霎时波摇金影,
蓦抬头月上东山。
她的嗓音圆润而婉转,歌声与琴声珠联璧合。板桥与芸亭对视、颔首。随后,板桥忍不住也和着琴音哼道:
老书生,白屋中,
说黄虞,道古风,
许多后辈高科中。
门前仆从雄如虎,
陌上旌旗去似龙,
一朝势落成春梦。
倒不如蓬门陋巷,
教几个小小蒙童。
饱含沧桑的低沉的男声,与清脆娓婉的女声混合在一起,竟然是出奇的和谐,节奏铿锵,音调悦耳,意境无穷。
待道情十首唱罢,芸亭赞叹:“《道情》的文词出入雅俗之间,化用了唐人诗句,格调又十分高雅,余韵悠然,真有一曲三叹之感。一首渔翁之曲,隐遁江湖,怡情山水,清疏淡雅,意境超越,可谓千古绝调。”蘅芷放下琵琶,端起石凳上那杯即墨老酒,小口抿着。
又一只羽觞飘来,在韩镐面前停下。韩镐取了,拿诗笺录下板桥的一幅对联: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
写完,他说:“这是先生教我为文之道写下的一幅联,上款还有‘与韩镐论文’五字。”说罢,慢慢品味觞中之酒。这位韩镐,家境虽然十分贫穷,但很有才华。在县试中,屡次名列前茅,因而受郑板桥赏识。为此郑板桥经常给以资助并热心辅导,后来韩镐果然中了举人。
这幅联深受后代文人雅士所推崇。上联主张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以少许胜多许。比如画兰竹易流于枝蔓,应删繁就简,使如三秋之树,瘦劲秀挺,没有细枝密叶。下联主张要自辟新路,生机勃勃,要创造与众不同的新格调。不可赶浪头、趋风气,必须自辟新路,似二月花,一花引来百花开,生机勃勃。也就是创造与众不同的新格调。
板桥不仅是写诗写文章如此,他的画一向是简约而不俗:几株墨菊、一束兰花、一块嶙峋的怪石,只占据画面的一角。虽然留下许多的空白,却是那么的意境悠远而深长。
一对画眉鸟从树上飞到芸亭身旁,落在溪边戏水,此刻恰好又有一尊羽觞飘至,芸亭弯腰去取羽觞,那对画眉受到了惊吓,扑扑楞楞飞了。芸亭持觞看着画眉飞去,两只画眉落在树枝上,似乎得知芸亭并无恶意,于是啁啁啾啾对唱起来。芸亭不禁莞尔一笑,将羽觞中的酒饮下,随口吟唱了欧阳修的《画眉》诗: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叫,不及林间自在啼。
板桥称赞道:“芸亭四弟,南园的鸟儿不养在笼中,任其林间自由飞翔,此情此景不胜妙哉!”他想起,去年春上在给舍弟的一封家信中写道:“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我贪图快乐,它在笼中,有什么情理,要让它屈服来适应我的性情呢?)”言犹未尽,又在这封家书后面的附言中阐述了自己的“爱鸟观”:“所云不得笼中养鸟,而予又何尝不爱鸟,但养之有道耳。”怎样养鸟才有道?他进一步说,爱鸟养鸟就该多多植树,使得房前屋后绿树成荫,为百鸟构建生存的环境,憩息的乐园。这样,晨昏之时,便可“听一片啁啾”,而在品茗闲坐时,则可见叶底鸟儿“扬翠振彩,倏忽往来,目不暇给,固非一笼一羽之乐而已。”郭氏南园正是如此。
羽觞又一次飘给了板桥,板桥道:“芸亭,听了蘅芷弹琵琶,余亦技痒。你我合奏一曲《渔樵问答》如何?”
阿田听了,就去曲水榭取阮咸,小厮也去芸亭的书房取古琴。板桥趁这功夫,将羽觞中的酒饮下,连说道:“佳酿,佳酿。”
《渔樵问答》原为古琴曲,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芸亭乃风雅之士,善奏这首名曲。板桥的阮咸弹得炉火纯青,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人合奏起来,开始的曲调悠然自得,表现出一种飘逸洒脱的格调。接着,阮咸奏上句,古琴弹下句,两相呼应,渔樵对答,饶有情趣。
曲调在流泻着,阮咸声与古琴声时而吻合如一,时而一问一答,逐渐进入高潮。在旋律中甚至可以使人感觉到高山之巍巍与流水之洋洋,似乎听得到樵夫的斧伐声和渔夫的摇撸声。隐士豪放无羁,潇洒自得的情状,抒发得淋漓尽致……
众人听得入神,曲终后良久,鸦雀无声。待到板桥将琴教给阿田,大家始才回过神来。一阵喝彩声经久不息。
曲水中不断有羽觞飘送,人们又轮番饮下许多美酒,吟诵了许多诗词佳句。夕阳西下,天色渐晚。
芸亭对小溪上游放觞的小厮说:“天不早了,再放最后一只。”
最后一只羽觞,在板桥身边停下不动了,此时板桥已经熏熏然,陶陶然。阿田取来羽觞,板桥一仰首,猛饮下。提笔找诗笺,却见诗笺已然用罄。芸亭正要吩咐小厮去取,板桥止住芸亭。回身在身边那棵芭蕉上扯起一片蕉叶,让阿田用布揩一揩,挥笔写道:
醉题蕉叶成诗稿;
闲折花枝当酒筹。
啊,这是何等的惬意,何等的风流!上巳日的曲水流觞达到了高潮,在欢笑中结束。人们虽已酒意浓浓,也都彬彬有礼,尽欢而散。
五
郑板桥为政清廉,两袖清风,关心民间疾苦,断案公正,深受百姓拥戴。但他耿直坦白,狂放旷达,不拘小节,无所忌讳,颇为官场所忌,而且受到诬陷。故而,他对官衙生活厌恶了。
郑板桥“出污泥而不染”的名士气质、高雅品格,与腐朽黑暗的官场格格不入,要他违背自己的理念和道德行事,显然是一种痛苦与折磨。聪明人如基于良知、道德有所为,而要他装作糊涂而无所为,的确很难。郑板桥题写“难得糊涂”横幅,反映的正是他的心路历程,是在专制制度腐败政权中无法展现宏志的一种抗议之声。
乾隆十二年(1747),鲁东灾情严重。郑板桥请求上司允准开仓放赈,以救黎民于水火,结果却是因“请赈忤大吏”,“告灾不许,反记大过一次”,板桥辞官之念萌生。
板桥《画菊与某官留别》诗云:“进又无能退又难,宦途跼蹐不堪看。吾家颇有东篱菊,归去秋风耐岁寒。”诗中透露出难言之隐。板桥乞归,是境遇不佳时的急流勇退。
乾隆十六年,板桥作词《青玉案·宦况》,曰:
十年盖破黄绸被,
尽历遍,官滋味。
雨过槐厅天似水,正宜泼茗,
正宜开酿,又是文书累。
坐曹一片吆呼碎,
衙子催人装傀儡,
束吏平情然也未?
酒阑烛跋,漏寒风起,
多少雄心退。
过去未得功名时,对于这“黄绸被”是无限向往的,精神上为此发生过多少痛苦。可是如今十年下来,做官的滋味真是尝够了。不仅如此,还有更深层次的痛苦。昔日的雄心抱负,是“立功天地,字养生民”,如今十年下来,何从实现?就连“雄心”也在“官滋味”中消磨殆尽了,这不是最为可怕的事情吗?所以,他到南园赏竹,便叹道“我被微官困煞人”。
乾隆十七年(1752)秋,郑板桥终于辞官卸任。抛却乌纱帽,脱去官服官靴之后,郑板桥准备回扬州、兴化,在郭氏兄弟的真情挽留下,板桥就在南园旧华轩暂时住下了。
平日,多是芸亭陪着板桥谈诗论画,切磋书法篆刻。质亭虽事务缠身,也常来盘桓,尤其对板桥的生活起居关心倍至,生怕照料不周。
旧历年到了,板桥的这个年是在旧华轩里度过的。
转眼又到了上巳日,阴雨霏霏,凉风习习,是个凄清的日子。板桥向郭氏兄弟辞别,欲南去故乡。质亭、芸亭兄弟依依不舍,但这次没能挽留下板桥。
板桥即将离开南园之际,抖擞精神,挥洒泼墨,绘得《南园丛竹图》一幅,并赋诗《题〈南园从竹图〉留别质亭先生、四弟芸亭先生》一首,云:
名园修竹古烟霞,云是饶州太守家。
饮得西江一杯水,至今清趣满林遮。
郑板桥是一身正气离开潍县的。在他告别县署时,全部行装仅有三头毛驴。一头毛驴他自己的坐骑,垫以铺盖;一头则由侄儿郑田乘坐;另一头则全部驮的是书籍,还有他那心爱的乐器阮咸。
板桥离潍之日,城门口早有士绅安排了画案笔墨,请这位离任的父母官、大诗人、大书画家留下他的墨迹。
板桥行至案前,挥毫画竹一幅,题辞《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云: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他现在不为官了,欲将竹竿作渔竿,去当一名“扁舟来往无牵绊”的老渔翁。板桥画“清瘦竹”、“两袖寒”比拟自己为官清正廉洁,无愧于潍上黎民百姓。
送行的人群中,不知何人率先抽泣了,接着周围的人相继哭泣着,而后众多的百姓都痛哭起来。送行的人愈来愈多,哭泣的人也愈来愈多,大家依依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万人空巷,人们都在感念板桥。
郑板桥骑上毛驴,告别了潍县,告别了这里的百姓,告别了朋友们……
郑板桥辞官回到故乡兴化,一日,在家设宴待客,七八位挚友都到了,酒宴业已摆好。此时,友人李啸村姗姗来迟,他取出带来的一幅对联,先展开上联,众人见是“三绝诗书画”。板桥曰:“此难对,啸村暂莫展示汝之下联。昔契丹使者以‘三才天地人’属对,东坡对以‘四诗风雅颂’,称为绝对。吾辈且共思之,待对上后酒宴始开。”良久,无人对得出下联。板桥请李啸村展开他带来的下联,原来是:“一官归去来”
。自板桥起,诸友人均叹其妙。
这副联中暗含两个典故:唐代玄肃二宗时,有诗人郑虔,诗书画皆工,时称“郑虔三绝”。上联以郑板桥比郑虔。东晋陶渊明,于彭泽令上挂冠归隐,作《归去来辞》。下联又以郑板桥比陶潜。两比皆为暗喻,极为贴切,是为郑板桥一生经历和成就所作的高度概括与绝妙总结。
郑板桥辞官回乡之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以卖画为生。郑板桥往来于兴化扬州之间。在杨州,生活仍很贫寒,他给女儿的嫁妆是一幅《兰花》,在题诗中写道:
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
最惭吴陷奁钱薄,赠尔春风几笔兰。
晚年在扬州的郑板桥又曾作巨幅竹图寄赠郭家,有《题巨幅竹图》诗曰:
七载春风在潍县,爱看修竹郭家园。
今日写来还赠郭,令人长忆旧华轩。
这巨幅竹图用笔洒脱,意境独特,为郑板桥代表作之一。画面所题之诗娓娓洒洒,平铺直抒,表现出作者对郭家园的喜爱及对郭氏家族的友情。
郑板桥晚年还有诗作《画兰竹寄郭芸亭》,诉说着他对郭氏友人的一往情深,其中有诗句曰:
元日画兰竹,远寄郭芸亭。
万水千山外,知余老更青。
乾隆二十八年四月,郭尚友的六世孙郭伦升到扬州探望郑板桥。郑板桥作有诗篇怀念潍县,《怀潍县二首送郭伦升归里》深情写道:
相思不尽又相思,潍水春光处处迟。
隔岸桃花三十里,鸳鸯庙接柳郎祠。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
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这些诗句充分表现出对潍县,当然也包括对郭氏家族、郭家南园的怀念。这时候正值板桥离开潍县十年之际,潍县的印象,对郑板桥依然那么深刻难忘;潍县的春光,依然那么清新地跳动在他的记忆中;魂牵梦萦是潍县,板桥依然沉浸在“相思不尽又相思”的情愫之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