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八十四篇中国式摔跤系列讲解之一“手法”
(2024-01-17 17:35:57)
标签:
教练员体育 |
中国式摔跤系列讲解之一
今天我们谈谈中国式摔跤训练内容之一“手法”。国家标准总局在《中国式摔跤课程学生运动能力标准》文件中,对中国式摔跤“手法”的定义为:“抓握对方跤衣或身体及制约对方技术的方法”,我觉得这个定义还是比较准确的。
世界上摔跤的种类很多,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形式的摔跤活动。目前我们所知道和了解的主要有奥运会比赛项目的古典式摔跤、自由式摔跤、柔道。还有我们国家的中国式、少数民族的博克(蒙古族)切里西(维族)北嘎(藏族)希日木(朝鲜族)格(彝族)绊跤(回族)。这些民族式摔跤是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根据各民族不同特点和风俗逐步演变而成。主要作用是健身、娱乐和大型活动时表演、比赛。
摔跤运动的共同特点是破坏对方的身体重心,使用规则允许的技术动作将对方摔倒。由于竞赛规则不同,得分方法不同,所以运用的技术细节也有所不同。但是,无论哪种摔跤都是通过两只手的变化使用不同的技术,最后将对方摔倒得分。所以摔跤的另外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有自己项目特定的“手法”或者叫独特的抓握方法。手法不是技术动作,但是,任何一种技术动作没有手法的配合都不能成功的运用。所以,手法又是技术动作成功运用的前奏或者说是技术动作使用的关键。
本人从小练习中国式摔跤。1974年进入河北省中国式摔跤队,1975年获得第三届全运会中国式摔跤52公斤级(次最轻量级)冠军。1977年到国家摔跤队集训,改行练习国际式摔跤,1978年担任河北省国际式摔跤队教练。开始的时候既练习自由式也练古典式,1983年担任主教练以后专门从事古典式摔跤教学与训练。1985年-1990年到国家古典式摔跤队任教,1990年北京亚运会古典式摔跤获得两枚金牌,五枚银牌,实现中国摔跤在国际综合运动会上金牌零的突破。
讲这一段经历的主要意思是,从1974年开始到2013年退休,四十年的时间没有离开摔跤这个行业。从中国式摔跤到自由式、再到古典式,对于摔跤训练的理念和技术应该有一定的感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龄的增长,对于摔跤项目的特点和规律有了一些认识,或者说是经验和体会。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的摔跤成绩有些不尽人意(主要是指国际式摔跤),包括中国式摔跤的水平也是在低层次上循环。作为一名摔跤人觉得有必要谈谈摔跤项目的本质和规律,对于提高我国摔跤训练和中国式摔跤的健康发展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从中国式摔跤技术动作的前奏“手法”谈起。
一、跤衣的样式决定中国式摔跤手法的多样性和多变性。
跤衣,民间称“褡裢”。样式和坎肩差不多,比坎肩的袖子长一些,没有领子,前胸敞开,中间扎一条腰带,俗称中心带。跤衣由多层棉布缝制而成,比较耐撕扯。据说老年间的“褡裢”都是跤手自己缝制的,所以穿着都比较可体。目前我们比赛所穿的跤衣,是中国式摔跤推广委员会审定,根据中国式摔跤项目特点并且符合中国式摔跤技术要求而最后确定的标准。比如,跤衣的厚度,小袖的长度,大领的高度,胸口部位以及跤衣中心带的位置等,主要目的是统一标准,有利于比赛中的公平公正。
较前一段时间,跤衣的样式有些创新,运动员穿上以后两扇相叠和睡衣的意思差不多。这样的跤衣虽然不再露胸,看起来有些文明,但有些跤衣抓握的部位没有了。比如,直门、偏门、软门,这些部位没有了自然手法也就无从抓起,没有手法哪来的技术动作。所以比赛显得技术动作单调,除了训练水平以外,跤衣的改变有一定的影响。
二、中国式摔跤手法多样性的特点决定技术动作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人们常用“大绊子三百六,小绊子赛牛毛”形容中国式摔跤技术动作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跤衣的样式是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跤衣的厚度较一般衣服厚,所以有利于撕扯,跤衣袖口的短小利于抓握,跤衣胸部敞开有利于两手的配合,中心带可以避免比赛中跤衣脱落和攻防技术动作使用。中国式摔跤很多技术动作名称是根据跤衣的部位确定的。我们以大领小袖一个把位为例:有大领踢、大领别、大领搓、大领勾子、大领麻花掰、大领脑切子、大领挤桩、大领里舀子,大领德合、大领爬子、大领离、大领扲、大领假搓真拧、大领夹脖入等等。以上仅仅是一个把位可以使用的技术动作,其他的把握还有:偏门小袖、小袖直门、小袖软门、小袖中心带、小袖盖后扲、小袖捧抱、小袖揪小杈、两把小袖和三道腰手法。可以看出中国式摔跤跤衣的不同把位和不同把位的技术动作是变化无穷的。因此可以说,中国式摔跤技术动作的变化无穷是因为“把位”的多样性,而把位的多样性是因为跤衣的样式产生的。所以,学习中国式摔跤技术动作的关键是掌握正确的手法,恰到好处的使用中国式摔跤技术动作是把握手法的变化和时机,这是练习中国式摔跤必须掌握的重要一环。
三、跤衣和手法的关系
跤衣和手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我觉得因该是“因果”关系。因为有了跤衣特定的样式,所以衍生出各种不同的抓握方法,各种不同的抓握方法主要体现在跤衣的各个部位。前一阶段,有的运动员比赛中投机取巧,将跤衣大领挖的很低,不利于对方抓牢;有的将小袖袖口扎的很紧,小臂弯曲后没有抓握的空挡;有的将中心带扎的过于靠下,中心带下面的跤衣没有多少可以抓握的部位。正是某些人认识到跤衣这些部位的重要性,采取的不正当竞争手段,在跤衣的主要部位做手脚,以此在比赛中取得优势。所以说,我们只有规范跤衣的尺寸,才能给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公平公正的竞赛环境,在跤衣尺寸统一标准的情况下,谁的手法好谁才能占据优势进而赢得比赛。
四、手法和技术的关系
手法和技术应该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只有掌握正确的手法才能恰到好处的使用技术动作。好的手法可以把控局面,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手法如果掌握不正确,赢的不知道怎么赢,输分也不知道怎么输。所以说练习技术动作首先了解这些技术动作的手法和变化,在掌握正确的手法以及变化之后再进行技术动作熟练和强化,这样的技术才能在实战中运用。
今年的全国比赛较往年多,主要是疫情的影响两年的比赛放在一年。今年一共举办9次全国比赛,重要的有第一届学青会。还有即将举办全国俱乐部锦标赛,报名参赛人数达到1300多人,运动员1200人创历史之最。目前中国式摔跤形式大好,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竞赛环境风清气正,二是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发改委连续出台文件,将中国式摔跤列入九年义务教育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的选修课。中国式摔跤进校园遍地开花,湖南一个县级小学,上千人参加中国式摔跤功夫操,石家庄有些学校把中国式摔跤功夫操替代课间操,这些都是对中国式摔跤项目的认可和文化自信的具体举措。所以,正确的了解和掌握中国式摔跤的文化内涵,在实际工作中弘扬和传承是中国式摔跤人的责任。切不可盲目自大,知其一不知其二,仅凭自己的想象信口开河的讲话,误人子弟。最终成为中国式摔跤发展的历史罪人。
五、综述:
通过以上阐述可以清晰的了解中国式摔跤的基础知识之一“手法”的基本内涵。要想练好中国式摔跤,首先要对中国式摔跤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中国式摔跤比赛为什么要穿跤衣,跤衣为什是现在这个样子,跤衣的各部位名称和作用是什么,这些部位如何抓握,哪把手可以使用什么样的技术,哪把手制约哪把手。只有对这些基本的知识了解清楚,才能在日常的训练中不断提高,否则结果则是事倍功半。
以上观点并不是说所有的技术必须按照中国式摔跤的手法去抓握,所有的技术动作也必须抓握正确的手法才能成功,在双方实力悬殊的情况下这些概念均不成立。试想一个体重一百公斤和一个体重五十公斤的对抗,无论这个一百公斤的选手技术和手法是否正确都会摔倒对方,因为实力相差太多。在这种实力不等的情况下无论哪种摔跤技术,比如,柔道,自由跤和古典跤的动作都能奏效。我们所讲的是常规的竞技比赛,比赛双方实力相差无几,就要看谁的技术和手法正确和娴熟,当然这其中包括运动员的智慧和勇气。练习摔跤没有捷径,但是有弯路,要想不走弯路就要多学习,动脑子。一个高水平的摔跤手应该是一个高智商和善于学习的选手。
后面我们还会对中国式摔跤训练的几个方面进行说明。比如:基本功训练、专项力量练习、基本技术的分类、战术的运用等等。讲这些内容的时候可能会结合国际式摔跤的训练,因为从目前水平看,中国式摔跤总体训练水平和国际跤相比还是有很多差距。中国式摔跤要想快速提高,学习和借鉴运动训练的先进理念很重要,从交手类项目看很多东西是共性的。比如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协调性每个项目都需要。中国式摔跤传统训练方法和手段有一些是符合项目特点的,但是也应该与时俱进。为什么很多练习中国式摔跤的运动员速度有些慢,这和训练有关系。特别是青少年时期的训练方法和内容,有很多运动员长期的不科学训练造成伤病,最终运动成绩上不去也是值得总结的。总之,我们要相信科学,不能违背规律,不能异想天开。看电视剧中演的,白胡子的打黑胡子的,黑胡子打没胡子的,谁的胡子越白谁的本事越大。这些都是讲故事,实际上是谁练谁棒,青出于蓝胜于蓝,一代更比一代强。总之,还是要踏踏实实的一步一个脚印。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按照中国式摔跤训练的特点和规律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