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会稽山与勾乘山

(2019-07-16 16:19:36)

会稽山与勾乘山

 

杨士安

 

勾乘山是会稽山脉越山支脉的一座名山,《国语》载:“勾践之地,南至于勾无”。明《万历绍兴府志》载:“勾乘山,在(诸暨)县南五十里。义乌界。其山九层,俗呼九乘山”。“……暨故隶越,其镇山曰勾乘”(骆问礼《千秋桥记》语)。《旧经》云:“勾践所都也”。

 

一、先说说会稽山脉

会稽山脉,位于浙江绍兴县南部、诸暨东部、嵊县西北部,为浦阳江曹娥江的分水岭。山地呈南西—北东走向,是绍兴市地形骨架的脊梁。为浦阳江(130—143的分水岭。南北长百余公里,东西宽约35公里,平均海拔约500米。组成山体的岩石主要是中生界火山熔岩与碎屑岩,山地内部也有粉砂岩泥岩等分布。主峰东白山在诸暨嵊县东阳三县交界处,为绍兴市最高峰。从东白山沿主脉向东北延伸,山势渐低,最后没入绍虞水网平原,出露的山峰成为平原上的孤丘。著名山峰还有西白山1095.7米)、南园尖1090米)、棕榈尖1028米)等。主峰东白山位于会稽山脉南麓,北界诸暨东接嵊州。主峰古称“太白”,海拔1194.7米,是会稽山脉的主峰。巍巍躯貌,呈现东南奇观,可算是浙东群山之雄。山林资源丰富,盛产、杉、毛竹茶叶和水果;矿藏有铁、铜、铅、锌等。

会稽山文化积淀深厚。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上古治水英雄大禹,一生行迹中的四件大事:封禅、娶亲、计功、归葬都发生在会稽山,留下了世代祭禹的圣地——大禹陵春秋战国时期,会稽山一直是越国军事上的腹地堡垒。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不久就上会稽,祭大禹,对这座出一帝一霸从而兼有天子之气王霸之气的会稽山表示敬意。汉以后这里成为佛道胜地,山中的阳明洞天为道家第十洞天,香炉峰为佛教胜地,至今香火旺盛。唐代这里成为唐诗之路的门户。明代王阳明(王守仁,14721529)在此筑室隐居,研修心学,创阳明学派

《宋史》卷一二《志五十五·岳渎》记载:立春日祀东镇沂山于沂州。立夏日祀南镇会稽山于越州。立秋日祀西镇吴山于陇州。立冬祀北镇医巫闾山于定州,北镇就北岳庙望祭。土王日祀中镇霍山于晋州。

《山海经·海经第八卷·海内东经》曰:会稽山在大(楚)[]南。

顾恺之348—409)说会稽山千岩竟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晋朝贵族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谢安(320385)等定居绍兴。南朝诗人王藉(?—536)咏会稽山的诗勾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传诵千古。

 

二、研究勾乘山,就必需占有勾乘山资料

科学研究需要充分地占有资料,进行文献调研,以便掌握有关的科研动态,了解前人已取得的成果、研究的现状等。这是许多人都懂得的,但做起来颇难。难就难在“充分”和“占有”几个字上。充分,是说研究一个问题,要热悉前人的研究成果,要遍览有关的文献和资料,有些问题,还要深入实际作调查。马克思(18181883)作研究工作,是最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的,而且不放过任何一种文献和资料。他在《资本论》中,曾引用了大量的古代的和当代的作者的观点。兹就案头所及,录部分资料如下:

《国语》载:“勾践之地,南至于勾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勾无即今诸暨南的勾无山,御儿即嘉兴,鄞即今宁波,姑蔑即汉代的太末,今天的金衢盆地一带。这里讲的是越王勾践的疆土四至范围。《国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国别体著作。左丘明(前502422)所撰。宋代以来,包括康有为(18581927)在内的多位学者怀疑《国语》为西汉刘歆(前50—公元23)伪作。该著作记录范围为上起周穆王(前1054?—前949)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国语》中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国语》云:“之地,南至勾无”。韦昭(204273)《国语注》云“今诸暨有勾无亭是也”。这是最早提出“勾无”一词的著作。

唐大中祥符(1008—1016))李宗谔(9641012)等所纂《越州图经》(俗称《旧经》载云:“勾践所都也”。李宗谔《旧经》最早提出“勾乘山为勾践所都’。

北宋施宿(1164—1222))《嘉泰会稽志·山》载:“勾乘山在(诸暨)县南五十里。李宗谔(9641012)《旧经》云:‘勾践所都也’。《国语》云:‘越臣于吴,吴更封越,南至勾乘’即此地。其山九层,亦名‘九乘山’。南有‘勾乘亭’”(卷9155页)。施宿《嘉泰会稽志》提出“勾乘山……其山九层,亦名‘九乘山’。南有‘勾乘亭’”。

南宋王象之(1163—?)《舆地纪胜·绍兴府·诸暨县》在引北宋工部尚书、宰相晏殊(9911055)所著《晏公类要》云:“本越王允常(?—前497)所都。”同卷《景物下》:“九乘山在诸暨南五十里。《旧经》云:勾践所都也。又名勾乘山,其山九层”(卷10)。

张淏(约公元1216年前后在世)《宝庆会稽续志·孙因〈越问序〉》:“越之四封,最为广袤,南逾勾无,北界御儿,东至于鄞,西尽姑蔑。至后汉时,提封尚数千里,……会稽土地,所宜以金锡竹箭为称首。职方氏九牧之贡莫先焉,盖金锡竹箭,戎备所资,非其他一草一木比。(《会稽续志卷第8》)。

宋濂(13101381)《五泄山水志》:“五泄山,在婺杭越三州境上,北距富春,南据勾乘,东接浦江,其山水最号奇峭。齐谢元卿常以采药深入其中,而宋刁景纯(刁约,?1082)、吴处厚(皇祐五年进士)亦颇游焉”(康熙卷129页),或(光绪卷117页)。

骆问礼(15271608)《永和桥记》:“永和桥,当宣何镇要津。……溪津接善岭、勾乘诸山之水,湍悍病涉。……溪流澎湃,如履巨筏而冲江涛也,……相与览山川之胜……始称善溪,亦名上濑溪,入勾乘山溪”。

 

三、相关志乘对勾乘山之记载

1.明《万历绍兴府志》 明万历(15631620)张元忭(1538—1588)《万历绍兴府志·卷之四·山川志一》载:“勾乘山,在(诸暨)县南五十里。义乌界。其山九层,俗呼九乘山。山南旧有“勾无亭”,北十五里有千秋桥、万岁桥,相传勾践曾栖于此。(《万历绍兴府志·卷之四·山川志一》。20127月宁波出版社李能成标点本第101页)

2.《康熙诸暨县志》 章平事 [1] 1592—?)《康熙诸暨县志》载:“诸暨为县,左浣江,右长山。……县东南嵊及东阳二县界为东白山,高大为一邑诸山冠。由东白而西曰白岩山,曰勾乘山,俱郁嵂参天,而白岩尤雄”(康熙卷29页”。

“云居教寺县南四十五里勾乘山西。唐天祐六年(908)建。贞明四年(918)赐名‘越山禅院’。宋治平三年(1066)改赐今额”(康熙卷234页)。

2.《乾隆诸暨县志》 楼卜瀍 [2]17141783《乾隆诸暨县志》载:《明史·地理志》:“绍兴府诸暨,府西南。元诸暨州,太祖已亥年正月改诸全州,丙午年十二月改为诸暨县。西南有新城,在五指山下。太祖癸卯年,李文忠所筑。西有长山,又有五泄山,南有勾乘山,又有浣江,即浦阳江,亦曰青弋江。又西南有长清关,西有阳塘关二巡检司,废”(乾隆《建置·沿革》卷19页)。嘉靖中,倭寇为患,知县林富春至,乃拟筑城,……城周四里,……楼门四:东“禹封玉帛”、南“勾乘云物”,西“蠡湖烟月”、北“概浦桑麻”(乾隆《建置·城池》卷113页)(光绪卷32页)

3.《光绪诸暨县志》 陈遹声 [3] 18461920)《光绪诸暨县志》载:“古为暨国,高阳氏后,彭姓。沂之承有蔇亭,即古暨国,其派者为诸暨。隶越。周为允常之都。夏后氏后。界有诸山、暨浦(《路史》);……允常卒,勾践称王,都于会稽。《吴越春秋》所谓‘越王都埤中,在诸暨’(《水经注·渐江水篇》),北界山阴康乐里,有地名邑中(本作‘埤中’)者是。勾践所立宗庙,在城东明中里(《弘治府志》)。城临对江流,江南有射堂,北带乌山。先名‘上诸暨’,亦曰‘勾无’矣”。《光绪诸暨县志·坊宅志》:古越城在大部乡。洪亮吉(17461809)《东晋疆域志·诸暨县》注:……大部乡有古越城。陈遹声,字蓉曙,一字骏公,别号悔门。诸暨枫桥人。师从俞曲园(18211906)。光绪丙戌(1886)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编修。署松江府事,出任川东兵备道。善诗,使事工雅,博而不滥。

4.《光绪诸暨县志·山水志》对勾乘山地貌及人文作了详细 记载句乘山(亦作句无山),在县南五十里(山南界义乌。《国语》云“越臣于吴,吴更封越,南至句无”即此。为宋汝章栖隐处。《万历府志》云:“山有九层,俗呼九层山。山南有句无亭”。韦昭(204273)《国语注》云“今诸暨有句无亭是也”。相传越王句践曾栖于此。今岗上有古坟遗址,俗名越王墓)。下有摇石湾(中有石大数围,风吹则摇)溪源出焉,名后溪。西流经后溪村,又有牛角、白鹭诸湾小水南流入之。合而西流,出后板桥北折,经矿亭村后(村在溪东。相传昔曾开矿于此,故名。溪西有木瓜山,山西有广福寺,周显德三年建,名鸿福,后改今名)。出眠牛桥。又南流至赛虹桥,东受大、小前溪。

钮头金陇,当句乘山迤南,小前溪之源出焉。西流经俞家坞,折而南流,经矿亭村前,会大前溪。

石精陇,当钮头金陇迤南,大前溪之源出焉(山半有洞,口隘中宽,深莫测,名石精洞)。西南流经芝甘村南,有厚施岭水西流入之。合流经府君殿前,迤北流经青山庙。又北流绕出海螺山后,入后溪。

合而南流,经荷科山。又迤西流至虹桥庵,东受善坑岭溪”。

善坑岭,在县西南六十里,属同山乡(南界义乌。咸丰辛酉,训导韩煜文率团勇遏贼于此)。善溪之源出焉。西流汇为老虎潭(相传有虎浴子于此。道旁有旌忠碑,为宋德祐间何云立。云率子嵩筑义栅于此)。又西流经宣何(溪西旧有罗岭铺,后废。村有宣何公馆,明知县时偕行建,并设义仓。居民又于其旁建时公祠,后并圮)。南折经博士塘。又折而西流,经虹桥山,出永和桥(乡民何德建,后圮。嘉靖七年何士奇等重建。一名虹桥。骆问礼《永和桥记》:“永和桥,当宣何镇要津。乡之好义士何士奇,暨廷元、元颉,同建于嘉靖戊子岁。溪津接善岭、句乘诸山之水,湍悍病涉。前曾建桥,辄圮。诸好义士谓建而圮与无建同,命工择材,务求孔固。至是逾五十年如新。岁己酉,余为诸生,以游学抵金华,往还此桥,坦然莫知险易。越丁卯,使楚,适阻雨行缓。将二鼓,始抵镇,灯火过桥。左右顾,溪流澎湃,如履巨筏而冲江涛也,悚然神动。是夜,止友人何思学宅。明日,相与览山川之胜,复上是桥。因叹昨苟无桥则投止无地,而溪流暴悍,是桥屹然当其冲。岁月之久,非偶然者。思学为余道其由因,谓族人某方砻石欲书其事,征言于余,久未有以应也。今年万历丁丑,以赴滇,复过是桥。思学更申前请。为书之而系以词。廷元、元颉,皆何氏长者。而士奇尤慕古自好。思学即其子名。敏于邑,弟子员中最有声。词曰:木不在高,维其有庇;义不在异,维其有济。冬日易箑,夏日易裘;登斯桥也,念彼湍流)。始称善溪,亦名上濑溪,入句乘山溪(《光绪诸暨县志卷59页】。

5.《诸暨民报五周纪念册》1925年《诸暨民报五周纪念岫·壬戌大水记》:“南区如善水乡接近勾乘山一带,下逮虹桥、安华”(第十二章掌27页)。“城厢旅舍以“同升堂客栈”为最早,地当太平桥畔,俯视浣流,吐纳烟霞,往来过客,胥寓于此。吴澄甫(吴忠怀,18451919)撰有联云:“金鸡暮雨,走马朝云,勾乘晴霞,杭坞积雪,与君上一层楼,遥指山光婺东白;浣江帆影,泄潭瀑声,芦溪樵唱,渔浦棹歌,倚槛穷千里目,寄将潮信浙西青”(社82页)。

6.《诸暨县地名志》198212月诸暨县地名委员会编《诸暨县地名志》载:“勾嵊山。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兵败,避居此山,后突围得脱。遂封此地一带高山为越山,并命名其主峰为勾嵊山”(504页)。

7.对部分景点之记载:

勾乘山《嘉泰会稽志》:“在县南五十里。《国语》‘越臣于吴,吴更封越,南至勾乘’即此”。《万历绍兴府志》:“义乌界其山九层,俗呼‘九乘山’,山南有‘勾无亭’,北十五里有‘千秋桥’‘万岁桥’,相传勾践曾栖于此”(乾隆《山川·山》卷38页)千秋桥骆问礼记:“……暨故隶越,其镇山曰勾乘,即所谓‘南至勾无’者是已。……水发勾乘曰洪浦江,俗传勾践隐居勾乘时,嗣君率众朝迎,即命驾桥二所,曰万岁,曰千秋”(乾隆《山川·桥》卷423页),或(光绪卷516页),或(光绪卷4511页)

勾无亭《万历绍兴府志》:“《国语》曰:‘勾践之地。南至勾无’。今诸暨有勾无亭。《旧浙江通志》:“勾乘山南,旧有勾无亭”(乾隆《古迹》卷54页)。勾无亭在勾乘山东。《万历府志》:“《国语》曰:‘勾践之地,南至勾无’。注:今诸暨有勾无亭”。《浙江通志》:“勾乘山南,旧有勾无亭”。案:勾无亭,在勾乘山东北,《通志》以为在山南者,误”(光绪卷4119页)

云居教寺《隆庆骆志》:“县南四十五里勾乘山西。唐天祐六年建,贞明四年赐名越山禅院。宋治平三年改赐今额”。周显德三年建,名鸿福,后改今额”(乾隆《寺观》卷359页)。

 

四、诗词歌赋中的勾乘山

明万历丁未(1607)进士钱时《明镜里赋》:“维东杨之牛渚兮《越绝》纪其上游,繄勾乘之列采兮度祖龙以槿头”(康熙卷1228页),或(乾隆《艺文三·赋》卷404页),或(光绪卷4226页)。《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第十》载:“……秦始皇帝(前259—210),以其三十七年(前210),东游之会稽,道度牛渚,奏东安,东安,今富春。丹阳,溧阳,鄣故,馀杭轲亭南。东奏槿头,道度诸暨、大越。以正月甲戌到大越,……更名大越曰山阴。已去,奏诸暨、钱塘,因奏吴。上姑苏台,则治射防于宅亭、贾亭北。年至灵,不射,去,奏曲阿、勾容,度牛渚,西到阳,崩牛渚,在今安徽马鞍山市采石镇。为中国历史上向为南北纷争,兵家必争之地。名缘于采石矶三元洞西南有一洞,深不可测。古代士大夫皆服彩色朝服,故称朝服为"列采"。采,同""。祖龙一般特指秦始皇帝嬴政(前259—210)。钱时(明)字中甫,号惺复。诸暨江藻人。万历丁未(1607)进士。由常州府推官分校南闱得士,为一榜冠。以刚介左迁商河县知县。岁大饥,冒雪行阡陌稽口授募,全活无算。迁工部主事,榷关芜湖,著有《榷芜辑略》。擢按察副使。升左参政备兵曹。旋罢归。著有《来园集》《来清堂稿》《古文特钞》《四书类编》(《乾隆诸暨县志·人物志·武功》卷249页、《光绪诸暨县志·列传四》卷309页)。

明钱人楷诗云:勾乘山水毓秀,主为旷代佳人;耿耿丹心常捧,猗欤越绝忠臣(见《苎萝志》)。钱人楷,字世为,馀姚人,明恩贡生,修《浙省三朝实录》。

康熙辛卯(1711)举人,雍正戊申(1728)诸暨知县张长庠有《学宫记》。雍正七年(1729),诸暨学宫朽坏,知县张长庠重修,并为《记》。《记》中说:“於越山川甲天下,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在暨则渔橹横江,白阳插汉,五泄争奇于雁荡,九乘并丽乎天台。其间名人辈出,慷慨好义者代有其人”。

清屠倬(1781—1828)《题浣江村店壁》:勾无城外秋水阔,勾无城南雨初歇;浣江不见浣纱人,片石城南紫苔活。其山层峦叠翠,巍峨峻拔,是一处风光秀丽、。勾乘山又为宋汝章栖隐处。山下有摇石头,中有石,大数围,或谓风吹则摇。灿烂的历史文化,必然会孕育出美丽的神话传说。勾乘山下千古流传的刀劈石射箭岩马蹄印等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清末建德胡念修右阶 [4] 《畸园记并赞》:“概浦千顷,挟庆湖三十六源而朝宗;勾乘九层,环杭乌七十二峰而鼓吹”(光绪卷5813页)。畸园。清末民初著名藏书楼。

 

2003528日杨士安《关于“文昌阁”四匾额的解释》:“清《光绪诸暨县志》载:“……成化以后,旧城久渐圮,民皆据为宫室,惟门存。嘉靖中,倭寇为患,知县林富春乃议筑城,……刻日告成,不笞一民。……楼门四,东‘禹封玉帛’,南‘勾乘云物’,西‘蠡湖烟月’,北‘概浦桑麻’;水门三”。南“勾乘云物”。勾乘,即勾无。云物,指景物,风光。北魏郦道元(472—527)《水经注》云:诸暨……亦曰勾无矣。宋《嘉泰会稽志》载:勾乘山,在县南五十里。《旧经》云:勾践所都也。《国语》云:越臣于吴,吴更封越,南至勾乘,即此地。明《万历绍兴府志》云:山有九层,俗呼九层山。山南有勾无亭。相传越王勾践曾栖于此。今岗上有古坟遗址,俗名越王墓

 

2007720日杨士安《诸暨地名水浅析·越族史迹与诸暨地名》:“早在越国建立之前,我地乃为诸稽(暨)国之域。传统说法以为,公元前2068年即少康22年,封庶子无馀于越(此据1941年版《辞海·中外历史大事年表》说),自此始有越国之设。清代考据学家、道光庚子(1840)举人诸暨郭凤沼云:诸暨即诸稽,为得其实。盖大彭、豕韦,近在王室,迭为商伯。诸暨僻居夷狄,故莫之数矣,《路史》于高阳氏后载:沂之承有蔇亭,即古暨国,彭姓,其派者为诸暨,有概浦、诸山,隶越。又于夏后氏后载:诸暨,秦县,界有诸山、概浦,允常之都。按少康少子所封,初在(诸暨)县北一隅,与今山阴、会稽两县连界,自外皆诸暨地也。及商灭诸稽,而夏后氏后并有其地,以至于允常,此实录也”(清郭凤沼《诸暨青梅词》自注七)。《竹书纪年》载:“周成王二十四年(前402)於越来宾”,这位使者就是从诸暨走出去的(陈桥驿语)。自於越立国至勾践迁都山阴,其间1570余年中诸暨均为越族活动中心。越国先后在诸暨埤中、大部、勾乘等地建立都城。勾践的迁都山阴,完成了从山区走向平原的历史发展进程。迁都后即筑“勾践小城”,随即又在小城以东筑“山阴大城”,因“小城”和“大城”皆由越王勾践命越大夫范蠡兴建,故亦称“蠡城”。勾践在绍兴建都共18年,至其在位之二十七年(前472)又迁都琅琊。至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越地置会稽郡。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以诸暨为基地,实施了生聚教训、兴越沼吴大业,诸暨经济、社会和文化在越国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一大批相关人文地名和自然地名亦由此而产生。宋施宿《嘉泰会稽志·衢巷》卷四载:“诸暨县,……盖古迹尤著”。兹择数例述之:勾无、勾乘山名。主峰海拔660米,今为诸暨市安华镇、牌头镇与义乌市之界山。《水经注·渐江水》云:浦阳江……东经诸暨县,与泄溪合……县临对江流,江南有射堂,县北带乌山,故越地也。先名上诸暨,亦曰勾无矣

2019615

 

 



[1] 章平事(1592—?),字无党。诸暨三都青山人。

[2] 楼卜瀍(1714.5.151783.1.7),字西滨。诸暨凤仪楼人。乾隆庚辰(1760)举人。

[3] 陈遹声(1846.10.31920.6.3),字蓉曙,一字骏公,别号悔门。诸暨枫桥人。,《·人物》29956页,《绍兴名人辞典》9页、《畸园老人诗文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