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说“台”与“臺”

(2015-02-16 00:43:06)
标签:

股票

 

 

说说“台”与“臺”

 

杨士安

 

    近日校点《乾隆诸暨县志·武备》,至知县萧琦《弭盗纪事》中“时惨息四布,伪耗皇惑。臺臺使君忧之”句,对其中“臺臺”一词,未解其意。本人或以为系“台臺”一词之误,然不敢臆断。故特撰文,以求教于方家也。本人以为,“台”之与“臺”,其意义有同有异。兹列相关资料如下,以供比照。

    台台yí):喜悦貌。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葛不连蔓棻台台,我君心苦命更之”(《汉语大辞典》3册80页)。即“怡怡”也。

    台臺:旧时对长官的尊称。明无名氏《四贤记·迁擢》:“关山险阻,道路迢遥,深欲附骥同行,未审台臺允否?”清黄六鸿《福惠全书·筮仕·四六启式》:“恭维老大人台臺,元精间气,大雅希音”(《汉语大辞典》3册81页)。

    臺台:即臺骀。相传上古金天氏少皥的后代昧,生允格、台骀。台骀承袭祖业,为水官之长,疏通汾洮二水,帝颛顼嘉其功,封之于汾川,后世遂以为汾水之神。见《左传·昭公元年》。汉王充(27—97?)《论衡·别通》作“臺台”(《汉语大辞典》8册799页)。

    笔者以为,如果校点中简“臺”为“台”,恐容易造成意义上之含混,或理解上之困。故笔者在校点中仍部分保留繁体字。以下再以含“台”“臺”之地名数组,说明“台”“臺”两字之区别。

 

    一、台山与臺山

    台山:(山名)在浙江宣平县北20里。层峦叠嶂,回出诸山,前有松溪,后有桃溪,山介其中,砻坑山在其侧,旧产银矿。(臧励龢《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197.2页,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又,台山(县名):隋新会县地。明析置新宁县。属广东广州府。清因之。民国改为台山,以县北有三台山,故名。原属广东粤海道,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于县北之公益埠开为商埠。新宁铁路自新会县东之北街西行,至公益埠。折南经县治,达三夹海口。(《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197.2页)。

    臺山:(山名)在甘肃灵臺县治北。《魏书·地形志》:“鹑觚县有亭臺山”。山多奇水异鸟,甘泉秀石。荆花尤茂,一名荆山。(《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1120.3页)。

 

    二、台安与臺安

    台安:(县名)见台安县条(《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197.2页)。

    臺安:(县名)本为辽中、镇安二县地,民国以辽中披辖地广漠,析西南八角臺等地,益以傎安县迤南地亩置臺安县,原属奉天辽沈道。亦作台安。(《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1120.4页)。

 

    三、台州与臺州

    台州:(州名)春秋越地。三国吴置临海郡。唐置海州。寻改曰台州。因天台山为名。寻复曰临海郡。元又改曰台州。宋曰台州临海郡。元改台州路。明初改台州府,属浙江。清因之。民国废。治所即今临海郡。(《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197.2页)

    臺州:(州名)元升五臺县为臺州。明复故。即今山西五臺县治(《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1120.4页)。

 

    四、台城与臺城

    台城:(县名)后魏置。今阙。当在甘肃境。(《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197.3页)

    臺城:(城名)在江苏江宁县治北玄武湖侧。本吴后苑城。晋咸和中,修缮为新宫。亦谓之宫城。宋、齐、梁、陈皆因为宫。与鸡鸣山相接。《容斋(洪迈,1123—1202)随笔》:“晋宋间谓朝𨑳禁,省为臺”。故称禁城为臺城,使者为臺使,乡士为臺官。刘梦得(刘禹锡,772—842)赋《金陵五咏》,故有《臺城》一篇。今人于他处指言建康为臺城,则非也”(《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1120.4页)。

 

    五、天台与天臺

    天台:(山名)。1.在浙江天台县北。陶弘景(456—536)《真诰》:“山有八重,四面一。当斗牛之分。上应台宿,故曰天”。山为仙霞岭脉之东支。形势高大,西南接括苍、雁荡,西北接四明、金华,蜿蜒东海之滨,如衣之有缘。北有石桥,长数十丈,自古号为飞仙所居,汉刘晨、阮肇入天台采药,遇二女子,留半年求归,抵家已七世矣。2.在陕西南郑县,产金星石,已开。3.在陕西麟游县西5里,即九成宫故墟。其阳崇岩崛起,上有苍松古柏。4.在四川罗江县南。《寰宇记》:“山似越之天台,折脚水出焉”。5.在四川广元县西3里,峭崖苍郁,盘道萦纡,独木危桥,委曲而上,至岭乃即平陆,若天台然,因名。6.在广东新会县北67里西江南岸。又,县西南18里亦有天台山,旁有天台墟。(《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131.4页)

    天臺:(山名)。1.在河南光山县西南150里。上有铁瓦寺。下有龙池。2.在湖北黄安县西北100里,岭有天臺,高百馀仞。四面皆石壁。惟石磴一径可上。约广数亩。3.在湖北大冶县西南30里。产云雾茶。(《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137.4页)。

 

    结语

    上文说到旧时“台安县”同“臺安县”。而今则“台湾”同“臺灣”也。笔者曾有《“台湾”者,“大湾”也》拙文。欲从“读音”角度,对“台(臺)”字略抒管窥之见。笔者认为,“台(臺)”之与“大”,“皆取音近而已。另外又与汉字的‘一字多音’有关。据《越谚》载,‘大’字‘一字六音’:1.‘𡉑’。2.‘驼’去声。3.‘惰’。4.‘待’。5.渡夏切。6.‘待’平声。一座大山,可记作‘大山’‘太山’‘泰山’‘岱山(岱宗)’等,其实都是‘大’的不同读音所引起的不同记法,也就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存在形式或不同记录形式。‘大’字除最常用之读音‘dà’外,还可读有‘dài’‘tài’两音。《越谚》所说之“驼”音,亦依然存在于‘驮(duò)、杕(同舵,duò)’等形声字之‘声旁’中。‘待(dài)’音,多用于医生或首领,如称‘大(代)夫’‘大(代)王’等。方言称‘大’为‘台’之应用范围则更广:可称‘大门’为‘台门’,可称‘大风’为‘台风’,可称‘大蒜’为‘台蒜’,亦可称‘大湾’为‘台湾’。……今浙江诸暨市三都一带方言,皆读‘大’为‘台’。如言‘大红大绿’为‘台红台录’,言‘大是大非’为‘台是台非’,一直如此。故称‘大员’(‘岱舆’)为‘台员’,称‘大湾’为‘台湾’,无非是对方言之不同记音而已。而‘台门’‘台风’两词则已被吸收为正式通用词汇矣”。此固仅从读音而言焉。

 

                                                                        2015年2月15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